文化類電視節目敘事創新表達
時間:2022-03-26 09:34:48
導語:文化類電視節目敘事創新表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故事里的中國》扎根經典藝術作品,以一種全新的路徑建立起節目與歷史、文化的對話,創造出了全新的文化體驗。于形式創新與精神熏陶中找到平衡點,打造構建認同的新方式,實現了娛樂至死時代的價值回歸,體現了主流媒體的時代擔當和社會責任。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故事;價值回歸
主流媒體所制作的文化類電視節目一直以來通常以國家敘事來傳播正能量和弘揚主旋律。但以往進行國家敘事的電視節目大多采用史料堆砌、人物采訪、主持人串講等元素堆砌的方式。在價值觀更加多元的今天,常常給觀眾留下嚴肅枯燥、單調乏味、創新不足的刻板印象。因此,新的傳播生態下,如何打破千篇一律的國家敘事模式,發掘與歷史、文化對話的新路徑,激活觀眾的情感共鳴、建構觀眾的身份認同和國家認同是當前文化類電視節目工作者的使命所在?!豆适吕锏闹袊凡捎脩騽 ⒂耙暫驼勗捑C藝深度融合的節目模式,扎根經典藝術作品,以“講故事”的儀式來進行國家敘事。這種儀式消解傳統的宏大敘事,喚醒了觀眾的個體情感,激蕩起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民族思想與家國情懷,也為創新國家敘事的視聽表達提供了新的實踐參考和解決方案。
一、視覺創新:以多重場域互動演繹中國故事
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提出的場域理論,認為社會文化可分為如經濟場、文化場、新聞場等不同的場域,場域中的行動者在慣習的作用下進行各類資本的博弈與轉換。場域理論所強調的不同場域之間的相關聯系、相互影響,不僅可以運用于宏觀領域中剖析社會,還可以在電視節目的微觀層面上進行解讀,因而可以理解為電視節目中不同位置的角色在節目機制的指引下,以舞臺為傳播橋梁,依靠各自的特點,進行對話合作的實踐空間。在《故事里的中國》中,節目組構建出不同的場域來進行對話,通過這種場際間的互動進而使敘事更加的生動化、立體化。(一)多種節目模式深度融合,打造立體敘事?!豆适吕锏闹袊凡捎糜耙?、談話綜藝和戲劇深度融合的節目模式,通過打造影視場、談話場、戲劇場以及不同場域臺前幕后的交叉互動,立體化的展現經典故事。在節目的一開始,首先是對歷史影視作品的回顧,將觀眾置于影視場中使其逐漸進入情境。在第二階段,開展對相關人物的紀實訪談,講述故事背后的人情冷暖。這時候影視場已經緩緩退出,談話場被推向臺前,通過這些經典作品中的老演員、故事相關的真實人物所披露的細節,觀眾的思緒被帶入歷史場景,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在第三階段,利用戲劇的形式對經典影視進行再創作,使談話場退入幕后,戲劇場推向臺前。在戲劇場中,先是通過劇本圍讀會的環節,戲劇導演、演員解讀作品,整個再創作的過程完整地呈現給觀眾,加深觀眾對于作品的理解,并在戲劇場的演繹中賦予故事新的時代意義。節目的最后,影視場、談話場、戲劇場中不同的人物、故事共同出現在舞臺上實現完美交融,節目在此得到升華。從影視到訪談再到戲劇,三種形式層層遞進加深意義,從影視場到談話場再到戲劇場,三個場域彼此互動打造立體敘事。(二)多重舞臺空間交叉演繹,營造沉浸體驗。節目的另外一大創新點是首創多重舞臺交叉表演的方式,營造觀眾全方位的沉浸體驗。《故事里的中國》的整個舞臺由一個主舞臺和若干個并行舞臺構成,其中主舞臺主要采用話劇的表演方式,靠舞臺背景來渲染氛圍。兩側并行舞臺設置為影視化的表演空間,搭設有真實的場景道具。這些不同的表演舞臺也構成不同的表演場域。舞臺場之間的互動突破了空間上的限制,為觀眾帶來了多方位、立體化的表演呈現。隨著燈光在主次舞臺場上的轉換,影視作品中的蒙太奇手法運用到戲劇舞臺之上,使不同表演場域的轉換自然流轉,場際間的互總第346期專題講座動更加自然靈動,創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除此之外,旋轉式的訪談舞臺也令人耳目一新,在談話場中,訪談舞臺場面向觀眾,與觀眾一起聆聽人物故事;在戲劇場中,舞臺場面向演員,與觀眾融為一體觀看表演。隨著敘事空間的轉換,舞臺場能夠靈活轉換以迎合節目的需求,與觀眾進行多樣的互動。
二、儀式追尋:以經典作品激活集體記憶
關于“儀式”的概念,社會學家戈夫曼把儀式描述為確立社會道德秩序的人人遵守的行為規則,一種表達意義的程式化活動??铝炙拱l展了戈夫曼的互動儀式理論,認為互動儀式是“一種相互之間的關注和情感連接機制”,其關鍵的過程是參與者情感與關注點的相互連接與調動,因為儀式而產生了共享的情感、認知體驗。今天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在進行國家敘事的時候,尤其需要一種與時俱進的儀式,來建立起節目與歷史、文化的對話,從而帶給觀眾全新的文化體驗。在《故事里的中國》中,通過扎根經典、再現經典,將節目與歷史、文化進行連接,激活觀眾的集體記憶,從而使其獲得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一)扎根經典作品,消解傳統宏大敘事。以往我國關乎國家敘事的電視節目往往追求宏大,節目大多采用史料、采訪、主持人串講等元素堆砌的方式。這些傳統的敘事手法已經不再符合現下觀眾的審美,致使現代觀眾常常產生一種與節目之間的游離感、空洞感。在新的傳播生態中,主流媒體開始意識到這種宏大敘事的窘境,試圖通過改變電視節目的傳播儀式來消解“宏大敘事”,與此同時還要確保依然能喚起觀眾的家國情懷。近年來,一些較為成功的電視節目都可以成為這一創作理念的佐證,如《國家寶藏》利用歷史文物,《見字如面》利用信件,《中國詩詞大會》通過中國的傳統文化詩詞,這些儀式都成為觀眾與節目所抒發家國情懷的紐帶。《故事里的中國》則選擇扎根經典藝術作品,挖掘這些經典的文化資產。一方面,從故事選材來看,節目主要選取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的現實主義文藝作品為主要素材。這些文藝作品在過去70年里已經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等多種形式,有一定的觀眾基礎和大眾熟識度,往往題材本身就可以引起觀眾的關注與共鳴。另一方面,“經典故事”又作為一種文化儀式,以一種全新的路徑建立起節目與歷史、文化的對話,創造出了全新的文化體驗。(二)再創經典故事,激活社會集體記憶。如果說扎根經典故事是《故事里的中國》建立對話的儀式,那么再現經典故事就是節目如何具體運用這一儀式來建立對話。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提出的“集體記憶”的概念,用來闡釋個人記憶與社會歷史情境不可分割的狀態。而敘事正是重塑記憶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通過敘事來共享往事的過程,能夠使參與者的主觀意識聚集?!队啦幌诺碾姴ā贰镀椒驳氖澜纭贰吨侨⊥⑸健返冉浀渥髌范际抢佑袝r代印記的中國故事,對于如何讓這些故事在今天煥發新生、對接當下是節目的核心命題,《故事里的中國》對此提出了解決方案,抓住“表演”“明星”等關鍵要素,通過對經典故事進行再創作,讓經典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內涵在重新演繹的過程中煥發新機。比如,《平凡的世界》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佳作,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時代精神。節目通過訪談環節中親歷者的現身說法,將老一輩觀眾置身于歷史情境,尋回舊有的集體記憶,構建出一種身份的認同。更可貴的是作品本身所傳遞出的青年人奮斗不息的精神,和現下社會所需要弘揚的時代精神不謀而合,通過戲劇表演的再創作過程,借助明星的傳播力,使年輕人也參與其中,從而激勵了當代青年。
三、價值回歸:以情感沉浸建構國家認同
主流媒體在今天不僅要追求良好的傳播效果,更要承擔起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構建國家認同的重要使命,在形式創新與精神熏陶中找到平衡點,打造構建認同的新方式,實現價值的回歸。(一)從歷史到現實,由時間打造情感沉浸。記憶是一個包含了歷史記憶和未來想象的窗戶,透過記憶可以給人類帶來情感上的沉浸。在第一集《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節目組請到了老電影中何蘭芬的扮演者袁霞老師來講述電影拍攝過程,故事原型李白烈士的孫子來講述家庭往事的細節。用經典作品的片段和演員、原型人物的紀實訪談來使觀眾置身于經典作品?!镀椒驳墓适隆分?,節目組請來路遙文學館的館長來講述路遙的人生經歷,用作家路遙的生平故事、電視劇版本導演的解讀讓觀眾回到過去。當完成了這些的經典故事的充分解讀,觀眾的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后,節目進入再創作的環節:鏡頭轉至幕后,聚焦導演與演員對劇本、人物以及作品內涵的解讀與演繹,節目通過這種戲劇的再次創作、再次解讀,將觀眾拉至現實,也使節目得到升華。(二)以個體經歷建構國家認同。法國著名后現論家羅蘭•巴爾特在其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明室》中提出了“刺點”的概念,意指攝影照片中能夠真正刺入人心、激發人們情感的東西。“刺點”是巴特對視覺藝術做的一種符號學分析和闡釋,這一概念后來擴展到文學、文化傳播領域。一個電視節目“刺點”的巧妙設置可以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引起觀眾對意義的認同?!豆适吕锏闹袊分阅軌蛴|發觀眾的情感就在于其節目刺點的精心設置。不管是《永不消逝的電波》里李白烈士的革命堅守、《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在艱苦歲月中對理想的追求,還是《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英雄膽識,這一個個經典的中國故事、中國人物喚醒了觀眾的集體情感,從而激蕩起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民族與家國情懷。
《故事里的中國》從視覺、儀式、價值三個方面入手,實現了文化類電視節目國家敘事的創新表達。在視覺表達方面,節目構建出不同的場域來進行互動,進而使敘事更加的生動化、立體化。在儀式追尋方面,節目選擇扎根經典、再現經典,建立現場與歷史、文化的對話,從而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節目于形式創新與精神熏陶中找到平衡點,打造構建認同的新方式,實現娛樂至上時代的價值回歸??傮w觀之,《故事里的中國》在新的傳播生態下利用新興傳播風格,講述經典優秀的中國故事,勇于承擔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構建國家認同的重要使命,體現了主流媒體的時代擔當和社會責任感。(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作者:郭珂靜
- 上一篇:淺析當前中國電視文化精神
- 下一篇:5G在廣播電視技術領域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