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與影響

時間:2022-08-17 11:08:39

導語: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與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與影響

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過程中,文化類電視節目起到了積極的跨文化傳播推動作用。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不僅傳承了歷史文明,還傳播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向世界展示我國的文化寶藏,同時提高了全民的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本文通過梳理中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背景與發展現狀,探討我國文化類電視節目對中國文化傳播產生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類電視節目;文化傳播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日常的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的滿足,中國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應運而生。政策背景和環境背景為我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土壤、創造了條件。文化類電視節目不僅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也是新媒體時代中國文化在全世界傳播的助推器。

一、文化類電視節目發展的背景

我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與政策背景和環境背景緊密相關,無論是國家政策的支持,還是電視受眾的文化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1.政策背景。近些年,我國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逐步增強。200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2001-2002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認可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并提出“向消費者提供精神產品或服務的行業”就是文化產業。2003年,原文化部的《文化部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不僅將文化產業的概念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還提到了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概念對應。2004年,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將文化及相關產業進一步明確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2009年,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我國文化產業近年發展迅速,從2012年的18071億元到2016年的30785億元,增長了70.4%,年均增速14.2%,比同期的GDP增速高5.9個百分點,占同期GDP的比重從3.48%上升到4.14%。中國的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成為非常重要的增長推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長遠發展目標。在講話中多次提到國家自信和文化自信,強調一個國家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文明和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離不開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傳承和發揚好中華文明,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背景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快速發展符合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趨勢,具有高度的政策敏感性和順應時代的可持續性。2.環境背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滿足人們休閑放松的需求,電視節目的娛樂功能日益凸顯。近些年,電視臺通過購買國外人氣較高的綜藝節目版權,真人秀、體驗類、競技類節目廣受關注,涌現出一大批觀眾喜愛的電視綜藝節目,如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江蘇衛視《非誠勿擾》、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等。然而,必須看到,在國內綜藝類電視節目繁榮發展的同時,同質化現象也比較嚴重。很多節目沒有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和分析,難以取得理想的收視效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大批量的綜藝類電視節目將娛樂性作為節目追求的目標,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觀眾需求,短期內會取得一定的收視效果,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電視節目難免會被淘汰。為進一步規范和凈化播出環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3年下發《關于做好2014年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編排和備案工作的通知》,指出“優化節目結構,豐富節目類型;堅持自主創新,加強引進管理;抵制過度娛樂,防止雷同浪費”。在這種環境下,電視節目需要不斷創新才能生存和持續發展;綜藝節目的娛樂性并不能滿足觀眾思想文化層面的精神追求,文化類電視節目在這一時期應運而生。考慮到觀眾對文化類節目的市場需求,這類電視節目在選題過程中更注重題材的傳播價值,融合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化,通過傳播中國文化,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出現,扭轉了觀眾以往對傳統文化節目重說教的刻板印象,節目內容接受程度高、環節形式豐富、互動效果較好,掀起了全民的文化熱潮。文化類電視節目不僅提升了全民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也對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

二、文化類電視節目發展的現狀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文化類電視節目迅速發展,節目的收視效果也十分顯著。1.文化類電視節目發展迅速。中央電視臺2012年推出國內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節目《開講啦》,一經播出廣受好評,收視率居高不下。不僅在電視播出平臺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成績,在互聯網播出平臺上也獲得較高點擊率,相關詞條搜索數百萬次,到2019年互聯網上的點擊率已經過億。節目播出至今共邀請三百多位嘉賓分享自己的故事。這些嘉賓來自各行各業,結合人生閱歷分享感悟,傳遞了社會正能量和榜樣力量。2013年,中央電視臺在國家語委大力支持下,推出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每期時長90分鐘。來自全國各地的32支代表隊以晉級賽方式參與節目,內容不僅援引名著,還涵蓋天文、地理、生僻字詞等。節目播出后受到廣泛好評,屢次獲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獲得的關注度和節目影響力充分說明了觀眾對文化類電視節目的需求旺盛。2016年的《中國詩詞大會》無論是節目包裝還是環節設置,都體現出濃濃的中國文化元素。節目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收視率達1.11%,單期最高收視率1.24%,官網互動總人次刷新了錄播節目的互動紀錄,在全國掀起一股學習詩詞的浪潮。中國的古詩詞文化博大精深,節目從普及度高、觀眾熟知的古詩詞入手,拉近了觀眾與古詩詞文化的心理距離,節目的互動環節營造了良好氛圍,觀眾的廣泛參與使得節目的影響力不斷提升。2017年,董卿主持的《朗讀者》播出后廣受好評并掀起全民熱潮。嘉賓選取的文字有經典名著、溫情信件等,透過這些文字和對嘉賓的采訪,節目不斷展現人文關懷和文化自信。《朗讀者》的衍生活動在線下推廣,觀眾可在朗讀亭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其情感、文化和精神需求通過多種方式得以滿足。近年來,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文化類電視節目越來越多,《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文化類電視節目影響力不斷攀升。這些節目精選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節目的形式積極創新、技術不斷改進、效果顯著提升,不僅以更高的節目質量滿足觀眾的多樣需求,同時也傳播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了全民的文化自信,增強了我國的文化影響力。2.文化類電視節目效果顯著。在我國相繼出臺一系列文化產業扶持政策的背景下,文化類電視節目蓬勃發展,市場和傳播效果顯著。《開講啦》不僅被評為年度最佳人文節目,還被譽為“思想好聲音”。《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一經播出,話題熱門榜點擊量就突破18萬次,百度搜索點擊達42萬次,同時段收視率飆升4倍;《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評論該節目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了時代活力,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對國家軟實力的提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對比近幾年央視和各衛視的情況,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呈現出遍地開花的大好形勢。根據2019年上半年文化類電視節目涉及題材的統計結果,歷史故事、文物、文學等題材的節目數量大于詩詞和時代故事題材。文化類電視節目的類型已經從最初的朗誦、競技發展到談話、講述、脫口秀等多種形式,節目收視人群的年齡分布也越來越廣。雖然節目同質化現象依然存在,但是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整體收視效果提升顯著。

三、中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影響

文化類電視節目不僅豐富了我國的電視節目類型,滿足了受眾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同時也對增強國民文化自信,提升我國國家形象,助力對外傳播有著重要影響。1.增強文化自信。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往來日漸頻繁。中國需要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更為多元的國家形象,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傳承、發揚、創新,比如,我國的戲曲、剪紙、國畫、詩詞等獨具特色的內容,不僅能夠為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同時借助新媒體的技術手段,也可以將這些文化內容生動地展現出來進行對外傳播。《中國詩詞大會》不僅在國內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海外也引起極大的反響。通過該節目,有更多的外國友人了解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更多人有興趣學習中文。文化類電視節目傳播的中國文化不僅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愛上中國,同時也增強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2.加強文化歸屬感。文化類電視節目的選題多來源于我國優秀的文化寶庫,中國古老歷史和文明在節目中的展現,不僅能增加觀眾對祖國的了解,同時也能增強文化的歸屬感。中國有著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強有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世界文明的進步。觀眾熱衷于文化類電視節目,一方面說明節目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體現出觀眾對我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3.提升國際形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拉近了國家與國家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國同世界各國的往來更加頻繁,各種文化思想匯聚。經濟增長已不能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影響力的唯一指標,文化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世界各國在關注經濟增長的同時,對國家文化的輸入輸出政策也尤為重視。日本的動漫產業發展位居世界前列,《蠟筆小新》《火影忍者》等眾多經典作品為中國觀眾所熟知;在文化產業備受矚目的韓國,其綜藝節目和電視劇對其他國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在2000年后開始注重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類電視節目作為其中組成,近年取得的成績和社會影響力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作為當前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向世界展示的不僅是經濟實力,同時還有日益增強的文化競爭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中國的發展和中國的文化。文化類電視節目可以很好地樹立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文化,為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貢獻力量。因此,文化類電視節目應當肩負起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將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技術相結合,制作更多優秀的電視節目,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國家形象的提升持續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胡鵬林,劉德道.文化創意產業的起源、內涵與外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

[2]劉蘭.從《朗讀者》看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價值體現和意義[J].電視研究,2017(09).

[3]孟令杰.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4]張利英.《中國詩詞大會》:激活中華文明的生命力[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09).

[5]文衛華.電視節目的價值引領與形態創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熱播的啟示[J].中國電視,2013(10).

[6]胡怡芳.中國文化類電視節目發展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09).

作者:尤文靜 單位:韓國清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