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最美的青春》精神啟示
時間:2022-02-26 10:06:05
導語:電視劇《最美的青春》精神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從大眾喜愛出發,以塞罕壩精神呼喚中國史詩
近年來,隨著網絡電視的興起、電視劇制作成本的降低,國產網絡劇和國外電視劇占據市場量日益增加。以目前熱門的韓國偶像劇為例,電視劇往往通過邀請明星、網紅來獲得青年人關注,而劇情多以愛情喜劇為通識。人們在喜歡一部韓劇的同時,越來越默認其傳達的價值觀。同時,縱觀目前電視劇市場,不少網絡電視劇為了迎合大眾審美和追求商業利益,拍攝毫無營養、粗制濫造的網劇,甚至劇情中出現三觀不正、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由于觀眾在選擇劇目上缺乏辨識能力,這使得創作優秀劇作尤為迫切。在新時代背景下,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應運而生,該片取材生活、直擊人心,深刻展現了以“塞罕壩精神”為代表的中國精神,集中體現了半個多世紀來三代塞罕壩人艱苦奮斗實現綠色奇跡的感人故事。《最美的青春》圍繞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展開故事情節,主演雖多為新人,但角色形象、服裝道具、故事節奏、空間敘事、主題的表達盡可能還原時代背景。拒絕一味迎合大眾,講究品質追求高雅,實現英雄生活化,塞罕壩精神藝術化,《最美的青春》是一部難得的精品力作。某種意義上,這部劇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電視熒屏上一次最新的勝利,是文藝界認真學習、領悟、踐行習關于文藝工作一系列重要論述交出的一份出色答卷。塞罕壩綠色奇跡的誕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史詩般實踐。而《最美的青春》作為現實題材主旋律作品能夠取得如此好的收視效果,則是繼續堅持“塞罕壩精神”的成果。該劇八地取景,歷時162天拍攝完成,跨越三季,真實還原造林面貌。面對如此多重的困難,攝制組從未妥協,只為真實還原塞罕壩造林的真實面貌,為觀眾重現老一代塞罕壩造林人的英勇奮斗史。將傳承塞罕壩精神踐行于實際拍攝,呈現更真實的視覺效果,表現塞罕壩重大題材,謳歌塞罕壩精神,凝心聚力彰顯青年一代的愛國熱情,積極倡導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塞罕壩精神。基于此,從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類型選題、對群眾負責的劇情質量、演員演技的良心劇出發,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保持中國文化和價值觀自覺,能夠識別我國文化和價值觀,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堅定走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精神。
二、從日常生活挖掘,詮釋真實英模魅力
好的作品往往來源于生活,并能夠深刻反映社會。《最美的青春》聚焦創造綠色奇跡的塞罕壩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歷程,通過幾個大學生下鄉后自我認識的改變串聯整個故事情節,通過樸實的鏡頭語言、貼近生活的故事情節,讓廣大人民群眾在觀看時產生共鳴,更好地體驗角色的心路歷程和情感變化。(一)還原歷史,故事言之有據。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光里,第一代塞罕壩造林人不畏艱苦環境,書寫“綠野詩篇”的故事,建設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也創造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在劇本創作過程中,總編劇郭靖宇、楊勇就多次與老一代塞罕壩造林人交流,從群眾生活出發,反復推敲,更好地還原塞罕壩造林的不易,講好塞罕壩故事,讓故事真實自然,有據可依。(二)人物立體,演員表演飽滿自然。作為一門視聽藝術,如何寫好人物命運、刻畫好人物個性,是電視劇敘事的關鍵。在特殊事件背景下,反映現實主義題材的故事,想要把握觀眾的注意力就必須塑造好塞罕壩人物形象。從信念堅定、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馮程,到響應黨的號召上壩的大學畢業生覃雪梅,以及油嘴滑舌的“大麻花”隋志超、自私腹黑的武延生、雷厲風行的先遣隊長趙天山、有情有義的老劉頭等人物形象,每個人物都不完美,都有瑕疵,卻真實立體。有別于一般主旋律式的英雄人物,是一群在特殊年代現實生活下真實可愛的英模群像。劇中演員既有新人演員,也不乏老戲骨。但是在面對拍攝時惡劣的環境,演員們克服困難,詮釋第一代塞罕壩造林人在艱苦環境中的堅守與不忘初心。在零下30度的雪地里,女主角凍得打顫,但是依舊一遍一遍地重復拍攝,絲毫沒有抱怨情緒。馮程飾演者劉智揚拍攝過程中從馬背上摔落,為了不耽誤劇組的進度,依舊堅持拍攝。正是由于演員們不怕吃苦的表演熱情和敬業心態,電視劇的英模人物才更加生動。(三)寓情于劇,情節發展跌宕起伏。區別于一般宏大題材的主旋律劇,沒有刻意拔高人物,放大主角光環。該劇擁有正常人的生離死別,喜怒哀樂。該劇共出現三次犧牲,皆合情合理。老劉頭的犧牲,沈夢茵的犧牲,孟月孩子的意外去世,三個犧牲都是偶然,卻又自然真實,符合事件發展邏輯,也符合人物性格邏輯,讓觀眾惋惜,更加敬佩英模的堅守和初心,這也是主創在藝術上的高明之處。同時,全片充滿了對祖國的真切情誼。在視聽研究主旋律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對傳播塞罕壩精神的啟示□王昕璨摘要:由巨興茂執導的電視連續劇《最美的青春》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以馮程為代表的第一批塞罕壩種樹人,積極響應祖國號召打造“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的故事。該片避免了枯燥說教,在生動的敘事情節的遞進中弘揚主旋律。相關調查顯示,該片在青年人中得到強烈反響和熱議,讓英模人物真正走進青年一代心中。作為一部主旋律題材的青春劇,《最美的青春》所體現的塞罕壩精神對傳播中國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分析及探索。關鍵詞:《最美的青春》;主旋律;中國精神;塞罕壩精神當代,大量電視劇粗制濫造,敘事荒誕,表演浮夸,只是一味討好大眾,不追求劇作質量,這樣的作品終究會被遺忘在快速迭代的影視市場。一部沒有感情、沒有真實生活為依托的作品,注定是脫離群眾的。《最美的青春》從群眾生活出發,引起人民群眾的共鳴,從現實人物出發,詮釋英模魅力,全片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以植樹造林為主要線索,從實際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寓情于劇,避免說教,讓英模人物更加立體,更好地讓塞罕壩精神深入人心。
三、從思想內涵延伸,構建美學標志物
習曾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該劇采用意象化的處理,以一棵樹構建全劇的美學標志物。這棵飽經風霜、凌寒傲立的樹在全片中擁有多層含義。樹,是男主角父親埋葬的地方,代表著馮程的故鄉和留戀,是其重返故鄉的原因和支撐其努力前行的信念。樹,象征的是馮程,從開始孤獨的一棵樹的站立,到后期塞罕壩林場千千萬萬棵樹的挺立,象征著塞罕壩林業人越來越多的出現和堅守,創造屬于塞罕壩的“綠色奇跡”。此外,這棵“功勛樹”更是導演在全片思想內涵的隱喻和理解,象征了塞罕壩精神。它歷經日曬風吹,卻一直驕傲地屹立,將根深深地扎在這片土地,它是那一代塞罕壩人精神的寫照,更是中國精神傳承的寫照。面對惡劣的環境,《最美的青春》并不是一味地強調艱苦,而是制造很多美學情節。將心將情融入劇情,還原純真年代的美好感情。幾棵用罐頭瓶種起來的樹苗,一件磨咖啡的小磨,一條紅色的圍脖,一對象征婚姻的暖壺,簡單的特定時期的標志物背后都有純真唯美的故事,在傳達主旋律思想的同時,讓廣大群眾感受特定時期背景下的青春氣息,從而促使塞罕壩精神更加“有血有肉有感情”。18個來自中國各地的畢業生,與河北承德圍場林業部把最美的青春投入到激情燃燒的時代,他們的果敢、堅忍和奉獻,更是青年一代學習的楷模。《最美的青春》是真正的偶像劇,其正面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觀眾積極引導,是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四、結語
弘揚塞罕壩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時代的精神強音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如何更好地弘揚中國精神、避免教條,《最美的青春》的熱播給弘揚主旋律的英模題材創作提供了啟示,表現了主旋律下青春劇的強大生命力,為之后相關題材的創作起到了示范作用。一部優秀的主旋律電視劇除了思想內涵的深刻性,更需要貼近人民和生活,如此才能更好地傳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苗春.《最美的青春》用青春熱血打造綠色傳奇[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08-06(007).
2.申波.論新時代民族復興思想的繼承性和創新性[J].改革與開放,2018(15):1-5.
3.易宇峰.電影《戰狼2》對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啟示[J].傳媒,2018(01):66-67.
作者:王昕璨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 上一篇:高職綠色化學教育探討
- 下一篇:電視劇收視率預估市場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