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好萊塢電影的價值與經典魅力

時間:2022-09-05 10:41:38

導語:詮釋好萊塢電影的價值與經典魅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好萊塢電影的價值與經典魅力

有人說,一部世界電影史就是好萊塢對全球電影市場的征服史。也有人說,一部世界電影史就是一部反好萊塢電影的歷史。關于好萊塢電影在世界電影歷史長河中扮演角色的討論從未停止,可謂是眾說紛紜。但至少有一點誰都無法否認———世界電影離不開好萊塢。然而說到好萊塢,就不得不提及它的黃金時代———經典好萊塢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從1930年經濟大蕭條開始,到1960年冷戰初期結束,其間跨越了二戰和戰后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在經濟上,經典好萊塢時期經歷了從電影專利公司到大制片廠制度的確立過程。在藝術上,它確立了所有類型片的模式。

這一時期誕生了大批人們至今還耳熟能詳的影片,比如《亂世佳人》、《公民凱恩》等都成為幾代人心目中揮之不去的經典。時勢造英雄,經典好萊塢時期在構建電影帝國的同時,也成就了幾大盆滿缽溢的電影公司和諸多風光無限的名演員、大導演。經典好萊塢時期創造出的輝煌幾乎不可復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這段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呢?我們不妨來看看黃金時代出現的時間,如前所言,這一時期大約從1930年開始,而這個時間恰好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開端。在美國,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這就是所謂的“口紅效應”,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在美國,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欲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尤其是當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同樣,電影消費也并不算高,相對而言也屬于廉價消費的范疇。

最重要的是,如果說化妝品可以安慰女人,那么電影幾乎能夠給所有生活在蕭條年代的人們一個讓心靈避難的空間。賞心悅目的俊男美女、戲劇性的情節、大團圓的結局,這些深深印刻著好萊塢特色的元素無一不把觀眾帶入了一個超脫于現實的夢幻世界里。每個人都向往美好,哪怕是夢境中的美好。而好萊塢電影就像是為觀眾打造了一個美好的夢幻王國,讓他們暫時忘記現實的殘酷。這個夢境中無不顯示著對愛、對自由、對真理的追求,這正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所缺少的、又恰恰是最想要的。于是人們花著手上的一點“閑錢”趨之若鶩般涌進電影院去尋找他們在現實世界中求而不得東西———電影市場的需求大門打開了。除了需求和市場,刺激一個產業高速發展的因素還有商品的供給及其品質,電影產業也不例外。1927年10月6日,由華納兄弟公司拍攝并上映的一部音樂故事片《爵士歌手》,標志著有聲電影的誕生———美國人率先把聲音帶入了電影。《爵士歌手》給華納兄弟公司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開啟了里程碑式的有聲電影時代。再加上華爾街的大財團的投資,資金日益雄厚、產量可觀,電影進一步納入了經濟機制,成為謀取利潤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商業化運作。此外,高度精細的分工、制片人制度、明星制度的確立更加使得電影作為一個產業邁入了日益成熟、完善的機制。

搭著這班天時地利人和的順風車,好萊塢電影大踏步地向黃金時代邁進。在一部部佳作誕生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類型電影的創作模式。所謂的“類型電影”,就是由不同的題材或技巧所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分為西部片、喜劇片、強盜片、恐怖片、歌舞片和戰爭片等電影類型。由喬治•西德尼導演的好萊塢經典影片《出水芙蓉》是有機地融合了歌曲、舞蹈、花樣游泳等形式并極具觀賞性的經典歌舞電影中的一個典型。影片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流行音樂的作曲家史蒂夫在加州愛上了美麗多情的大學游泳課老師卡洛琳,二人準備結婚,但遭到了唱片公司主管喬治的反對。經歷種種艱辛后,史蒂夫沒辦法只好完成“水上盛典”,并要求喬治找卡羅琳來擔綱主演。最后卡洛琳與史蒂夫消除誤會,重歸于好,“水上盛典”圓滿成功。影片故事主線明確、戲劇化強烈,是典型的好萊塢式電影。在敘事風格上,《出水芙蓉》同樣也秉承著好萊塢電影的一貫手法:由一個矛盾沖突點開始,繼而間斷有節奏的設置興奮點。例如,史蒂夫模仿女人化妝的喜劇小品、史蒂夫要趕在9點之前回寢室而千方百計躲過艾文斯教授的狗、史蒂夫在形體課上跳華爾茲時極力擺脫粘在身上的糖紙、院長帶人檢查寢室的那一段滑稽小插曲都使得整個影片充滿戲劇性和喜劇效果,將觀眾始終牢牢地吸引在故事的敘事主線上。當然影片依然是以大團圓作結———卡洛琳與史蒂夫消除誤會,重歸于好,“水上盛典”圓滿成功。這樣的結局是“標準的好萊塢式的結局”,物質和精神世界的雙豐收———既要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又不能缺少美滿愛情的點綴。

不僅僅是歌舞片,就連作為經典好萊塢時期恐怖片的代表作———希區柯克經典作品《西北偏北》也遵從好萊塢套路“出牌”。《西北偏北》講的是一個有點幽默感的普通廣告商—羅杰,在他和客戶吃飯的時候,忽然被莫名其妙的被當作凱普林綁架,被帶到了一所大房子里。在這里,羅杰被要求合作交出東西,羅杰還沒反應過來,就被莫名其妙的灌醉了,殺手們想制造羅杰酒后駕車墜海而死的假象,而羅杰在朦朧中逃脫了。而后的指證也讓殺手們提前準備,得以逃脫。羅杰為了還自己清白,來到凱普林的酒店,想找出線索,爾后的探尋過程中,遇到了年輕女郎伊夫•肯德爾,但伊夫實際上是殺手一伙的,之后就有了本片中最精彩的飛機追人片段,之后在FBI的幫助下,才知道伊夫是臥底,凱普林也是虛構出來迷惑間諜的,冰釋前嫌的羅杰與伊夫相愛了,羅杰最后為了救出身處險境的伊夫,與殺手們在雕刻著美國歷任總統頭像的巨大山巖上展開搏斗,最后獲得勝利。值得一提的是,懸疑不是《西北偏北》最主要的賣點,幽默才是這部片子的最大看點,影片加入了大量幽默的對白,加強了人物性格的刻畫,再加上大團圓式的故事結局,好萊塢模式電影躍然熒幕之上。

不難發現,情節公式化、人物定性化、銀幕敘事標準化是這一時期“類型電影”的主要特征。然而“類型電影”在為電影制作提供標準的范式、提高電影產出的速度和效率的同時,也壓抑了創作者的個性發揮。電影史學家和藝術家們把好萊塢的“類型電影”看作是在電影工廠里按照固定的模式成批量地生產出來的相互雷同的娛樂品而不是藝術品。但我認為也不能以此全盤否認“類型電影”的合理之處,畢竟它的產生就是基于一定的社會條件的,觀眾接受、認可就是它存在的最大理由。藝術有時代性、階段性,雖然從宏觀上來看“類型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電影多元化發展,但是我們不應該完全以當下的評判標準來看待甚至是批判當時的電影作品。就好像病痛時吃藥,人們只想著藥能對癥醫病,至于之后又嫌當時的救命藥有多苦、多難吃顯然都是無意義的,畢竟當時的病好了才是王道。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不同,觀眾需求也不一樣。半個多世紀前的人們傾向于看到經典好萊塢式的敘事情節和故事結局以獲得自我滿足和安慰,那么相似類型的批量誕生自然也就具備其合理性。當然,認可經典好萊塢時期“類型電影”的合理性,并不代表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都要按照所謂的模式制作電影。在當今的多元化的受眾需求和社會背景下,我們還是應該強調個性的發揮和創作以繁榮電影事業。“類型電影”批量生產的部分原因是電影公司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攫取利益,這種完全追逐商業化效應地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也是當下電影產業要避免的。

中國導演陳凱歌曾經這樣評價好萊塢:“我們對好萊塢有點誤解,我們老覺得好萊塢像跟藝術有點關系。那個地方跟藝術沒有什么關系,它毫不隱瞞地告訴你它是一個工廠———在生產各種產品,它的最終的歸結是商業的結算。”筆者個人并不十分認同這樣的說法。誠然,好萊塢電影始終離不開商業機制的運作甚至是操控,但是憑借此點是否就能完全抹殺好萊塢電影的藝術價值呢?我們看到在商業機制運作下的經典好萊塢時期,反而誕生了一部部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好電影。這里用“好”,更多的是站在一個受眾的角度來評判電影的藝術價值。商業化運作不是一個貶義詞,至少它能夠代表或者是反映電影市場中觀眾的審美需求、心理需求。電影是生活戲劇化的再現,讓觀眾從他們愿意接受并且喜愛的電影中讀懂自己、讀懂生活恰恰是電影藝術的最高價值所在。所以,商業運作和藝術創造并不一定是矛盾的,他們之間很大程度上是形式和內容、載體和含義的關系。

當然,我們并不排除電影受眾中存在一部分膚淺、低級的審美趣味會給電影市場的需求導向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但這并不會顛覆主流審美的電影市場,同樣也恰恰昭示了電影在社會發展中的使命和責任。在傳媒行業有這樣一句話筆者非常喜歡:媒體的職責就是,當所有人都在笑的時候提醒人們不要太狂妄,當大家都在哭的時候給人力量讓這個社會不絕望。筆者想電影產業也是一樣的,“商業工廠”給了電影生存的土壤,而電影的創作者們就應該在這片土地上探索出適合藝術價值傳播的形式,讓人們在電影中反思、成長。經典好萊塢時期一去不復返。輝煌無法復制,但成就可以延續、可以繼承。雖然我們無法切身體會半個多世紀以前的電影盛事,但相信在全世界電影大師的努力下,我們將會甚至是正在擁有著專屬于這個時代的光影記憶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