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師徒制工作室”培養模式

時間:2022-07-18 11:20:19

導語: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師徒制工作室”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師徒制工作室”培養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從地方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實踐技能培養模式為切入點,從“師徒工作室”實踐技能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內涵與構建形式、意義等三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探尋較科學和合理的工作室管理模式和創新機制,進而培養優秀的應用型編導專業人才。

關鍵詞:廣播電視編導;實踐技能;師徒制工作室;培養模式

近些年來,傳媒事業的不斷發展促使了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迅猛增長,一些地方本科院校陸續開設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招生規模的急速擴張造成了師資短缺、實驗設備不足和更新較慢等問題,迫使高校培養模式趨同,導致應用型人才創新機制難以實施,就業率也開始逐年下滑。2014年教育部公布全國最低的就業率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亮起了“紅牌”預警。尤其是新興專業在資金投入、教育資源等方面與重點專業相比處于劣勢的情況下,破解這一瓶頸,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培養理念要摒棄傳統的理論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尋以實踐為中心的辦學思路,培養應用型人才來服務于地方建設,同時更要從根源上更新思想,“師徒制工作室”實踐培養理念正是這一理論的基石,解決這一難題的首選之策。

一、“師徒制工作室”實踐技能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一)綜合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

在21世紀傳媒業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做為當今時代下廣播電視編導的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和藝術鑒賞能力,同時更要有扎實綜合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在考慮人才方面,更要注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很多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上,沒有經過詳細的論證和相關的調研,只是仿照名校的培養模式進行修改,難免會造成課程體系和實驗項目的相對分散。學生在進入高年級學習時,由于每一專業課教師側重考察學生知識點不同,因此實踐項目自然也不同。加上實踐學時有限,造成了學生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拍攝,沒有全局的意識,導致很多實踐項目只能進行單項練習,使得《電視采訪與寫作》、《紀錄片創作》、《電視專題片》等綜合性較強的實踐課程的教學效果受到了影響和制約。因此只有完善課程體系和加強綜合性的實踐項目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師徒制工作室”的實踐技能培養模式正是綜合型和實踐型能力提升最好的平臺。

(二)社會崗位的需要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一般實習單位“一是進入電視臺或電臺;二是進入影視公司、廣告公司或文化傳播公司;三是進入紙質媒體或網絡媒體公司。”他們在單位中要快速承擔記者、編導、攝像、后期等工作,由于工作的專業性特點和單位的特殊性等因素,這些社會媒體接納實習生有限,因此需要雙管齊下,也就是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并舉才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有實踐的機會,“師徒制工作室”就是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和現在媒體發展的形勢,設立不同的工作室,比如“攝影工作室”、“攝像工作室”、“新聞采寫工作室“等等,學生可以在校內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相應的工作進行實訓,這種實訓無論對于以后的實習還是未來的就業,都有一定的幫助。

(三)資源利用最大化的需要

由于編導專業的實踐性、技術性、應用性很強,因此高校要想在短短的四年時間內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策劃、編導、拍攝和剪輯的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不僅要有相應的大規模的實驗室,更需要整合現有的傳媒實訓項目,但是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近幾年來廣播電視編導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不斷增長,僅有的實驗室連基本的教學都無法滿足,更何況是相應的實訓項目練習,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據實際情況整合校內資源,成立相應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建立可以使學生在課余時間以團隊的形式全面綜合地開展實踐項目,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四)提高實踐技能質量的需要由于實踐內容的特殊性,教師在實踐考核學生方面不可能采取全程跟蹤的形式,因此需要一個準確考核學生的模式。“師徒制工作室”正式這樣一種評價機制,由于其人員較少,都是采取團隊的形式進行實踐考核評價,例如學生在影像工作室中,通過團隊的形式進行選題策劃,這樣團隊中的學生彼此之間要相互溝通,學生自身也明白隊友在此次工作中的相應貢獻,因此一方面要學生互相打分,相對比較公平,也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和競爭,另一方面要實行教師考核評測打分,教師在分配任務中參與了整個項目的拍攝,因此對于每一位學生的工作也十分了解。兩者相加,就是此團隊和每個人的分數,分數高的團隊也可以參賽,獲得相應的獎勵,也是對老師和學生的肯定,這樣的實踐考核評價機制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形成團隊的良性競爭,同時也提高了實踐技能考核的質量。

二、“師徒制工作室”實踐技能培養模式的構建與效果評價

(一)“師徒制工作室”的構建

所謂“師徒制工作室”只是一個理念,主要含義為師傅帶著徒弟學習,在學校里主要是教師做為工作室的主導,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性研究,然后形成高年級帶著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同時也要參考每個學校的情況,例如可以成立“數碼攝影工作室”、“影像制作工作室”、“新媒體工作室”等等,但是每個工作室要求由一到兩名專業教師全面負責,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點本著自愿的原則申請進入工作室,工作室下設主要的幾位核心成員,一般核心成員由高年級能力素質較高的學生擔任,其他人員自愿組隊,原則上要求要有梯隊層次,每一個團隊的組長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核,工作室也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機制,包括工作室的日常管理等。

(二)“師徒制工作室”主要是形成

“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團隊合作—以賽代練”的專業學習模式,形成高—中—低年級的梯隊式建設,通過課程學習、課外實踐和比賽的形式實現學生技能培養的傳—幫—帶,這樣的組合主要是希望促進不同年級之間的相互交流,大家在一個項目中發揮各自的特長,加強團隊意識。大三同學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較強,因此任務更為繁重;大一的學生因為剛開始接觸專業相關內容,加入團隊主要是希望工作室的模式可以帶動其積極性,鼓勵他們熱愛自己的專業。這樣形成了梯隊結構,就可以使工作室的管理日趨穩定。對于“師徒制工作室”的構建,在傳媒類本科院校的相關專業開展較為常見,例如本學校的“新媒體工作室”,主要就采用這種師徒制模式,大三的學生為主要力量,設立辦公室、新聞采編部、技術部、攝影部等多個部門,學生自愿報名,采用面試的形式把學生分配到相應的部門進行試用期的考核,考核期為1個月,如果通過則被聘為新媒體工作室的正式成員,同時對各個部門進行分組,一個月的新媒體網站的運行都由一組負責,大家集思廣益,對一周的新媒體信息進行策劃編輯,可以鍛煉學生的策劃、采訪、編輯、后期等能力。管理后進行評比,通過后臺的數據和反饋進行量化分析,比如關注量上升還是下降,評論留言的多少以及媒體的影響力等等,分數高的小組將在會議上進行匯報總結,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領導能力,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工作室還要針對大型活動進行總體策劃和把關,指導教師也會對每期的內容進行點評,形成分數評價考核制度。這種老師帶學生,學生帶學生的師徒制模式可以消除課堂上的不平衡關系,真正鍛煉和考察了學生的能力。

(三)“師徒制工作室”實踐技能培養模式的效果評價

“師徒制工作室”的方案已經在國內的很多大學開展起來,就黑河學院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來講,主要成立“數碼攝影工作室”、“影像制作工作室”、“新媒體工作室”等。本校的所有晚會、各個二級學院的宣傳片、各個班級的心理班會、輔導員大賽、校園十佳大學生短片制作、微電影制作都由“影像制作工作室”承擔,學校的媒體宣傳工作和重大節日策劃由“新媒體工作室”承擔。新媒體工作室已制作教師節專題、運動會專題、中秋節專題、中俄專題等內容,已被人民網、黑龍江電視臺新媒體、黑河日報新媒體所轉載。學生依托工作室從選題策劃、寫稿、采訪、編輯等多個方面得到了鍛煉,同時也通過參與比賽提高了自信心,例如學生在工作室中制作的專題片《記者走基層之校園美容師》已經獲得“第七屆黑龍江省優秀教育電視節目”專題類一等獎,這種“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團隊合作—以賽代練”的“師徒制工作室”帶了工作室成員乃至其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師徒制工作室”實踐技能培養模式的意義

(一)全面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

工作室學生團隊由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成員組成,形成專業和技能的互補,保障了工作室的活力和生命力,從而實現了工作室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工作室的實踐技能培養模式實際上就是開放性教學模式,與課堂教學有很大區別,采用綜合實踐的項目進行教學,項目的來源也多種多樣,既可以是校內的比賽又可是校外的企業合作,老師帶著學生,學生形成團隊小組合作,這種綜合的實踐項目鍛煉了學生的采訪、寫作、編輯、攝像、后期等能力,不僅讓學生在制作相應項目中懂得了如何與人溝通和交流,懂得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讓學生在策劃選題中,開始關注媒體學術前沿,關注最新的媒體動態,培養了學生的理論專業素養,形成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將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真正地全面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

(二)促進師生結構的優化

做為工作室負責人的專業老師,從理論上要不斷關注前沿的動態,在實踐上更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而師生在任務中可以有交流,有討論,有思想的碰撞,這樣一方面密切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另一方面開闊了學生的思路,使他們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三)搭建良好的就業平臺

現在各大媒體單位或者傳媒企業急需“成手”,所謂成手就是可以快速適應當前的媒體環境并且直接可以工作,不需要經過長時間培訓,而工作室的成立正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通過組織學生形成團隊,讓學生提前進入項目工作的環境中,鍛煉實踐能力,從新手變成手,將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整合為一體,為學生的將來搭建了良好的就業平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性較強的專業,傳媒行業的不斷發展也給高校提出了艱巨的挑戰,如何變挑戰為機遇,是目前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做為地方本科院校,我們要把工作室的實踐技能培養模式做為改革教學質量的第一步,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找到符合自身實際的教學策略,為我國的傳媒事業輸送高質量應用型全方位的綜合性人才。

作者:包學敏 常文碩 黃力力 單位:黑河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明.基于“工作室”制下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模式探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05).

[2]劉軍,王琳,宋丕偉.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實踐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2).

[3]張婉婷.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探究[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4(04).

[4]惠陽,馬王平.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1(01).

[5]陳卓威.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