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9 09:16:00

導語: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現狀分析論文

一、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的失范

現代漢語由語音、詞匯、語法三方面構成。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失范主要從這三方面進行分析:

1語音錯誤和缺陷

(1)容易混淆的字詞

漢語言文字中存在著大量的多音多義字,有些因詞性不同而發音不同,有些是因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而發音不同,如,《新聞快報》的主持人將“載(zai)重”讀成了“載(zai)重”,將“應(ying)屆”讀成了“應(ying)屆”,將“參與(yu)”讀成了“參與(yu)”;《財經早8點》主持人將“悄(qiao)然”錯讀成“悄(qiao)然”,“拖累(lei)”錯讀成“拖累(lei)”;《1818黃金眼》主持人將“粘(zhan)貼”念成“粘(nian)貼”;《玩物創智》中把“頭箍(gu)”的“箍”念成“ku”;浙江新聞綜合頻道《新聞快報》主持人將“緋(fei)聞”讀成“緋(fei)聞”。

(2)平翹舌音、前后鼻音不分

南方人說普通話常見的錯誤就是平翹舌音不分,如z、c、s、與zh、ch、sh經常混淆,這些會影響聽眾對詞義的把握。如《城市之聲》廣告中把好吃(chi)讀成好吃(ci);《旅游之聲》的主持人將“路況綜述(shu)”讀成“綜述(su)”、“迅速(su)”讀成“迅速(shu)”等;《社區發言人》欄目中女主持人把“滄桑”的“桑”念成(shang);《浙江房產報道》的主持人將“陳”讀成了后鼻音;《整點新聞在線》主持人將“氛圍”的“氛”讀成了后鼻音。

(3)音變錯誤

這里所說的音變是指語流音變,即在實際語流中,前后的因素或音節相互影響,從而產生語音的音變,常見的有“一”“不”的變調以及輕聲、兒化。如《小智熱線》“一模(mo)一樣”應該為“一模(mu)一樣”;《旅游之聲》:“一輛”讀成了第一聲。

2詞匯使用不當

詞匯方面的錯誤和不規范使用主要體現在詞語、成語的錯用以及方言詞語、網絡詞語的濫用誤用。語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具有穩定與演變兩重特性。基于這兩重特性,語言文字的規范標準也具有堅持與調整兩重特性。為了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規范標準要以堅持為主調整為輔,要全局堅持局部調整。為了推動語言文字的規范化,要妥善處理:哪些規范標準要堅持不變,哪些要做出調整;如果要調整,什么時候調整。而廣播節目中出現的詞匯應該反映了語言文字穩定、規范化的一面,應該是積極向上、正確常用的詞匯。但由于收聽壓力或直播節目等各方面的客觀因素,主持人在使用詞匯時還是出現了種種錯誤。

(1)詞語、成語的錯用

有個別主持人在使用成語時往往望文生義,詞語、成語的規范化使用還有待改進。比如《新聞快報》的主持人想表達不太令人滿意的意思,結果用了“差強人意”(“差強人意”是說還能令人滿意);想表達某一階層首先接受試驗的,結果用了“首當其沖”(“首當其沖”的意思是最先受到攻擊和遭受災難);想表達說話人理由充足、自信滿滿。卻用了成語“信誓旦旦”(“信誓且旦”意謂誓言誠懇可信);《早間新聞在線》主持人在結束節目時說“感激您的收聽”,“感激”一詞使用不當;《發靨發靨》欄目女主持人說:“不是關系所在”,應改為“不是關鍵所在”;《撥撥就靈,就靈就靈》“讓那個賊有了威懾力”中“威懾力”用在賊身上顯然錯誤。

(2)方言、口頭禪以及網絡用語的不規范使用

廣播電視頻道的一些自辦欄目,因為要迎合普通大眾的口味,或是本身節目的需要,出現了大量的網絡用語、方言和口頭禪。雖然語言是開放的,跟隨時代潮流的,但是過度泛濫的不規范用語也是需要廣播節目重視并加以改進的。例如《快樂晚高峰》主持人經常夾帶方言主持,在10月28日16:30——17:30一小時中共出現了9次方言,其中如“藏藏好”等方言語用法,城市之聲主持人用“小姑娘家”、文藝頻道主持人用“聽拎清”等方言。

主持人的網絡用詞也非常泛濫,如《私家車下班路上》主持人用“夠牛的”、“咪咪小”、“拉風”,另外還有“我覺得你在找抽”、“比較雷人的觀點”等等。這會讓部分聽眾聽得丈二摸不著頭腦,影響了廣播語言通俗易懂作用的發揮。

同時,很多主持人在直播節目中多次出現“這個”、“那個”、“然后”等口頭禪或是句子拖長尾音,直接影響了節目的流暢性和整體性。

3語法不規范

廣播電視中因為有很多是直播節目,主持人都是臨場發揮串詞,因此存在很多語法的錯誤和不規范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搭配不當。

大部分搭配不當的情況是動賓搭配不當,如《私家車下班路上》主持人說“大家一起將問題和困擾一起探討與溝通”,問題可以探討,困擾不能溝通。浙江新聞綜合頻道的主持人說“提高溝通藝術”搭配不當,應是“提高……水平”。其次還有中心語和修飾語的搭配不當,如《整點新聞在線》主持人說“有效地停放和管理,“有效”與“停放”搭配不當。《浙江房產報道》中出現“出臺的政策更加激烈”這樣的搭配錯誤,城市旅游之聲主持人說“這絕對不是一件安全的選擇”,量詞用錯。

(2)重復累贅

重復累贅是主持人在廣播節目中經常出現的現象,不僅說的人拗口,聽的人也是百般別扭,對節目的流暢性有很大影響。例如“一起共同來關注”、“逐漸離我們遠離”、“步伐不斷停步”等等。

(3)缺少成分

由于某些句子較長,主持人在播音時忘記了定語的中心語,如《新聞快報》中主持人說:“針對部分產品中含有甲醛,……”句子中顯然缺少了“的事件”這個中心語;浙江新何綜合頻道主持人說“探討對金融危機的措施”,應為“探討解決金融危機的措施”。這是考驗主持人綜合素質的,也給主持人“說好普通話”增強了難度。

二、主持人語言失范的負面效應

1影響節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

據對“節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的調查研究,雖然媒體及受眾對主持人群體的社會關注多于對其的職業關注,但是造成主持人負面影響最多的卻是節目主持人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如針對主持人語言能力的庸俗、方言(語言不規范)、口誤,指向主持人氣質風格的低俗、煽情、娛樂化等關鍵詞占了60%,這說明主持人群體在職業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更容易破壞主持人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為什么有時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稍有紕漏,如直播時的一次口誤、一個哈欠會立即影響到主持人的媒介形象。

2影響傳媒在受眾心目中規范使用語言的榜樣作用

1998年印發的《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宣傳提綱》中對推廣普通話工作思路做了這樣的表述:“以大中城市為中心,以學校為基礎,以黨政機關為龍頭,以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為榜樣……”。傳媒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化標識,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的語音是媒介的聲音形象,在全國人民中發揮著榜樣和示范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受眾如何正確使用規范語言。如果出現了過多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問題,將嚴重影響傳媒在受眾心目中規范使用語言的榜樣作用以及普通話長期以來形成的聲望。

3影響青少年的成長環境

語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的體現。播音員主持人語言因廣播電視媒體無可比擬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在社會上、在群眾中有相當大的影響。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在形成期的青少年而言。節目主持人的言語失范行為,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成長環境。為了在競爭中求勝,提高收視率,一些主持人放棄職業的社會責任,片面迎合部分受眾的低級趣味,甚而將這種低俗之風蔓延到了兒童節目中,已嚴重污染了青少年的成長環境。

4滋長方言優越感

用方言播放節目,滋長了方言優越感,獲全國百佳欄目的《阿六頭說新聞》調查數據清晰地顯示:觀看該節目的人群結構25歲-55歲占有55%的比例,而這個年齡群體往往是社會中最活躍、最具消費能力、最有決策權的人,也是廣告商最青睞的目標客戶人群。媒體宣揚的這種語言上的優越感,使城市的外來人口和非方言區人口,相對地就會處于弱勢和被動地位,泛方言化的媒體節目在無形中不斷提醒非方言區的人口:你不懂本地方言,你融不進當地社會,你無法平等分享公共信息資源和其他資源,從而導致本地域受眾文化上的優越感。

5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在節目主持語言中“農民工”、“丐幫”、“城市寄生蟲”這一類帶有歧視性的稱謂,既不符合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的平等原則,也不符合國際上的通行原則,人為地強化了不平等的意識,傷害了為數眾多的社會成員的尊嚴。隨著人們的權利意識和平等觀念的覺醒,由主持人語言失范引起的這類負面效應將不利于社會的穩定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提高主持人語言素養的建議性策略

1實施問責制,規范傳媒語言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確立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2006年12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務會議通過《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并于2007年4月1日起實施。其中第九條規定:省級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播音員、主持人達到一級甲等,其他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播音員、主持人達到一級乙等。2007年3月22日,浙江省廣播電視局印發《認真做好我省首部語言文字法規章宣傳貫徹工作》的文件,對如何宣傳貫徹《實施辦法》提出了要求。

現在的社會普遍浮躁,傳媒人員、播音員對自己的業務刻苦鉆研不夠,主持人的語言素質沒有多大的提高和長進,而且缺少配套的業務培訓制度。實施問責制在現階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責任到人、嚴格落實的監督機制,對于減少差錯、提高傳媒的傳播質量有著較好的作用。另外對于懶散懈怠不夠敬業的傳媒從業人員批評教育是必要的,必要時可以輔以相應的懲罰措施和經濟手段。

2開展業務培訓,提高主持人語言文化素質

許多廣播電臺、電視臺選擇主持人只要有一張漂亮臉蛋、一個好聽的“聲線”就可以了,大多數主持人沒有經過規范的語言訓練,他們對語言在傳播中重要性的認識還很膚淺。

從業務特性來說,主持人是語言工作者,他們的言語狀態是業務水準高低的標尺。主持人的語音、語氣、語調以及用詞造句,不僅表現為外部形態。而且能反映出他的文化、思想、智慧、情操、審美等內涵,是主持人傳達節目內容、體現個性和才學的重要窗口。主持人的語用方式比“照本宣科”的播音創作困難很多,不僅受內容、時間、環境的嚴格制約,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是思維與表達同時起步。面對話筒、面對觀眾,一張口說話即抵達信息輸出的“終端”,完全脫離控制。卻又要對每句話負責。

主持人若要獲得較高的言語技能,必須把練口才和練筆才看作同步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工作之余,進行積極有效的業務培訓成為提高主持人語齊文化素質的必要途徑。

3辯證地處理直播言語與生活言語的關系

目前的節目主持中,主持人要正確處理直播語言與生活語言的關系,不僅不能回到書面化、主持腔的老路上去,而且要樹立播出用語口語化、生活化的觀念,在剔除自然形態的生活語言不規范成分的前提下;注意汲取日常生活口語的營養。在堅持語用規范的前提下,對社會生活中的自然狀態的語言既有積極的吸收,也要有堅決的揚棄,做到不媚俗、不奉迎低俗的視聽需求,這是廣播電視主持人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也是廣播電視節目最起碼的審美要求。

使用普通話和規范字,是國家語言文字發展的必然,是中華千年文化發展的呈現,更是時代賦予廣播電視工作者的重任。在節目主持中出現的語言文字不規范使用的現象警示著每個傳媒人:優秀傳媒人之路漫漫,其修遠,還需上下而求索。廣電節目主持人只有潛心學習文化歷史知識,了解語言文字的淵源,提高語言文化素質,在文化的土壤中扎根,才能從根本上說好普通話,辦好廣電節目。

摘要本文以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中不規范現象為例,分析主持人語言失范的自面效應,并提出提高主持人語言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