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電視頻道廣東化特征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13 09:20:00

導語:境外電視頻道廣東化特征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境外電視頻道廣東化特征探討論文

【摘要】本文作者以隨機抽樣的問卷調查形式對7個境外電視頻道落地廣東的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本文介紹了調查的基本情況,分析了調查內容,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獨到深入的理性思考。

【關鍵詞】境外電視頻道;落地;防火墻;本土化;適應期

2001年10月與12月,中國政府先后批準3家境外電視頻道在廣東落地,它們分別是AOL/時代華納、鳳凰衛視和新聞集團的中文節目。這3家境外媒體雖只被允許在廣東珠江三角洲下地,但仍如一磅重彈在中國媒體中引起巨大的反響。中國政府不久還將允許包括CNN在內的30多家境外電視媒體在珠江三角部分落地。“獲批”的事實證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視傳媒的有關管理政策正在發生變化。這一變化,不僅對廣東省廣電發展是一次重大挑戰,對全國的電視媒體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為獲取應對境外電視媒體的經驗,本課題組于2002年7、8兩月到廣東進行了實地調查。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的媒體對象

這次調查的主要對象是在廣東地區公開落地、沒有加密的7個境外頻道,包括香港無線翡翠臺、明珠臺、亞視本港臺、國際臺、鳳凰衛視中文臺、華娛臺、星空衛視。從頻道使用的語言來看,國際臺是全英文頻道,翡翠、本港和明珠是粵語頻道,鳳凰衛視中文臺、華娛臺、星空衛視是普通話語言頻道。從內容上區分,翡翠、本港、明珠、國際、鳳凰都是綜合頻道,而華娛和星空則是純綜藝頻道。從落地時間看,同樣在廣州市區,廣東省網有線和廣州市網有線對境外頻道的收視數量是不同的,廣東省網有線用戶可接收到7個境外頻道,而廣州市網有線用戶只能收到除星空衛視以外的6個頻道。鳳凰衛視中文臺、華娛臺、星空衛視在廣東地區落地時間較短,星空衛視落地時間只有半年。香港無線和香港亞視的4個頻道在這7個境外頻道中,處于比較特殊的地位。它們在廣東地區落地多年,隨著有線電視的普及,其收視率一路飆升。而3個普通話背景的頻道更值得關注。2001年,AOL/時代華納將華僑娛樂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華娛電視)收購,AOL/時代華納持股華娛達90%。星空衛視的股東——星空傳媒集團是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同時星空傳媒還對鳳凰衛視持股37.6%。可以說,這3個普語頻道的背景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大傳媒公司。就目前的市場占有情況來看,華娛和星空,至今還沒有出現驚人表現,但它們存在的潛力和特殊的發展前景卻不容忽視。

2.調查的觀眾構成

本次調查將地點選取在廣州和肇慶,因為星空衛視獲準落地的第一年僅限于廣州和肇慶兩個城市(以下簡稱廣州地區)。調查以隨機抽樣的問卷調查形式展開,對在廣州地區有固定居住場所,且居住時間滿一年以上的市民進行調查。發放問卷的總數為600份,經整理后得出有效問卷558份。

問卷的具體內容設置包括4個方面:樣本人群的數據范圍,如何選擇所收看的電視頻道,對境外頻道落地廣東的態度,最喜歡的境外頻道節目。在對樣本人群的選擇上,以19-40歲的普通職工為主,其他年齡段為輔,整個年齡架構趨于年輕化。

這次調查的人群信息包括被訪者的年齡、被訪者的文化程度、被訪者職業3個部分。被訪者年齡選擇以年輕人為主,他們是目前境外頻道的收視主力軍,占被調查對象的88.8%。被訪者的文化程度以受過中、高等教育的人群為主,其中受過中等教育的比例是44.6%,與受過大專以上高等教育的比例44.3%幾乎持平。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被訪者在問卷回答中的理性成分。被訪者的職業構成上,特別體現了廣州地區社會構成狀況,以公司職員和商業、服務業職工為主,共占被訪者成員的59.3%,其中藍領階層和白領階層的比例適當。

二、調查的現狀分析

1.觀眾經常收看的頻道

本次調查,通過對問卷及相關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得出了一些觀眾收視傾向的基本結論,以及在廣東本土,境外頻道的市場占有分布情況。

在觀眾最常收看的電視頻道中,境外頻道處于首位,其次是中央電視臺的節目。而在境外頻道中,香港的兩大粵語頻道翡翠臺和本港臺在被訪者中受歡迎的程度最高,這一點與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提供的收視數據是吻合的,這說明這兩個頻道在觀眾心目中的欣賞度指數很高,觀眾在實際的收視行為上給予兩大粵語頻道最大的支持。

2.觀眾最愛收看的節目

根據調查,娛樂與新聞資訊節目最受歡迎。娛樂節目的可看性、輕松性,迎合了廣州地區觀眾追求娛樂的心理;加之毗鄰香港,可以比較方便地接收境外電視節目,因此,廣州地區觀眾對于娛樂節目的喜好得以強化。同時,香港電視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的政策環境較為寬松,其新聞報道時效性強,涉及面廣,有深度。

以星空衛視和鳳凰衛視處于前兩位的欄目內容為例,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觀眾最喜愛境外電視節目的原因。《拍案驚奇30分》,是一個以真實生活為例,以真實法官為基礎,并賦予戲劇化情節的法律節目。在短短的節目時間內,展現了原、被告之間的矛盾,體現了情、理、法的沖突。而《星空熱舞俱樂部》則通過來自全國的“舞林高手”的角逐,使節目現場光芒四射,到處迸發出歡快、向上的激昂情緒。鳳凰衛視的《非常男女》是臺灣中視制作的一個十分受歡迎的綜藝節目,推出以來已成為風靡一時、街談巷議的話題。而《時事開講》則是一個不可復制的時事評論節目,該節目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當前最熱門的新聞事件作出分析評論,讓觀眾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及內幕。

在此次問卷調查中,從“觀眾喜愛收看境外頻道的原因”回答情況看,占前幾位的因素是“頻道節目有特色、有創新”、“娛樂節目吸引人”、“新聞節目及時”、“評論節目有深度”,這也證實了以上分析。在較有影響力的境外頻道中,華娛和星空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華娛是華僑娛樂電視廣播有限公司(ChinaEntertainmentTelevision)的簡稱,由新加坡華人蔡和平于1995年3月創設,其總部設在香港。華娛的最初定位是“無色情、無暴力、無新聞”的家庭娛樂節目,經營狀況一直不好。在2000年,AOL/時代華納斥資1億美元入主華娛,控制了華娛90%的股權。2001年2月開始,華娛全力出擊全新改版,對過去的家庭定位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新華娛強調做成一個具有國際角度的資訊娛樂臺,制作也從香港擴大到內地、港、臺三地,并將主要的收視對象確定為內地的新生代,年齡層從20歲到45歲。改版后的華娛推出了“華娛新視界”、“潮流指標”、“天南地北脫口秀”等欄目,從臺灣購買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TV三賤客”等節目,獲得不錯的收視率。在今年7月,它還從臺灣引進了“學分”。可以說,華娛的節目形態已經非常完備,節目質量也比較高,它對廣州地區的年輕觀眾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它的頻道宣傳緊緊圍繞一個“酷”字,而且主打的節目都是迎合年輕人口味的。在接受調查的年輕人里,華娛是非常受歡迎的。華娛的潛在實力通過它的改版正在得到顯現:“通過一系列舉措,華娛在華南地區的收視率一路飆長,最高竟達18點。目前華娛自稱在亞洲擁有約3300萬用戶,在中國大陸則擁有了1000多萬的收視觀眾,華娛高層更是‘放風’要爭取進入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有線網絡。”

同樣,對于今年5月才正式落地的星空衛視而言,它的娛樂節目也是其全力打造的品牌。在對星空最喜歡的節目調查中,《星空熱舞俱樂部》、《美人關》這兩檔娛樂性很強的節目都受到了觀眾的最大歡迎。在目前的政策下,境外全外資的電視頻道一時間很難涉足新聞領域,娛樂節目是開路的先鋒,為電視頻道樹立了好的形象,培養了更多的固定收視人群。目前看來,娛樂節目還是境外頻道搶奪中國電視媒體市場的法寶。看清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在應對策略上與時俱進。

3.觀眾對境外頻道的態度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被訪者對境外電視頻道落地廣東表示歡迎,只有極少數(14%)的被訪者持反對態度。有占864%的被訪者認為境外電視頻道落地廣東有利于觀眾獲得信息和娛樂,但也有少數被訪者表現出憂患意識(136%)。在問及境外頻道能否播新聞這個問題時,被訪者表現較為理性。在有前提的肯定答案中,有755%的被訪者對此項進行了選擇,還有225%的被訪者表示很難做出“是否”判斷,只有2%的被訪者認為境外頻道不能播新聞。整體來看,被訪者對境外頻道在心理上呈現為開放的態勢。

4.廣東境內外頻道市場占有比率比較

(1)市場占有率分析境外電視頻道的落地雖然分割了廣東電視媒體的很大一部分市場,但從“占有圖”看,廣東地區電視媒體在總量上仍占有最大份額,本地媒體還有很大的生存空間,有的本地媒體也正在悄然崛起,還略有上升。如南方電視臺7月份的市場占有率比6月份上升了24個百分點;廣東電視臺在6月份的市場占有率已逼近了居于霸主地位的香港無線,這說明本土電視臺還是具有競爭實力的。

(2)觀眾收視率分析境外電視頻道對廣東地區媒體的影響力是比較大的。這一點通過今年6月份的廣東地區各頻道收視走勢圖就可略見一斑。這份收視走勢圖說明3個問題:一是翡翠、本港在廣州地區的強勢收視地位多年來無以撼動;二是落地時間不長的3個普語境外頻道表現尚未突出;三是本地頻道正在努力崛起。

三、調查的理性思考

廣東電視媒體經過20多年的沖擊與挑戰,已基本度過了“適應期”。通過這個特定運作的經驗,可以使全國的媒體學到境外先進的傳媒運作方式,也可以吸取廣東本土媒體的經驗與教訓,從而增強抵御國外文化對我國文化沖擊的能力。在這次調查中,我們課題組除了采用問卷的方式作廣泛的研究外,還采用深度訪談的方法,先后采訪了廣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的有關負責人,認真聽取了他們對境外頻道落地廣東的意見和分析,這對本課題的理性思考大有裨益。

1.“語言是堵防火墻”

在這次調查訪問中,使我們感到非常驚訝的是,當內地業界及理論工作者普遍對境外媒體落地廣東感到極大威脅時,廣東媒體從業人員及領導對此的反應卻異常平淡。他們說,廣東媒體事實上與跨境傳播的翡翠等電視媒體競爭了20年,早已度過了“適應期”,因而對此并不感受到特別壓力。在訪談中,我們聽到較多的一句話,就是“語言是堵防火墻”。香港翡翠等電視媒體之所以能在廣東立足,就因為其使用了與廣州地區相同的粵語傳播。而去年以來相繼在廣東落地的華娛與星空等頻道,至今在當地還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主要原因是運用了“普通話”這個非地方語言傳播。

作為世界級大傳媒集團,對中國市場窺視已久,他們完全知道如何動作才能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可是他們為什么還要用不太適合廣東受眾收視習慣的“普通話”落地呢?可見,新聞集團與AOL/時代華納的發展目標并不在眼前的廣東范圍內,其戰略意圖應當是整個中國。在2001年新聞集團舉行的慶祝頻道落地中國的酒會上,STAR集團(新聞集團全資子公司)就稱之為“一個歷史性的協議”。新聞集團常務副總裁,負責在中國的政府事務和公共關系的劉香成也說過:“這個協議具有深遠的影響。”“深遠的影響”在哪里?不在廣東,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華娛的高層已經放風要進入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星空傳媒的中國區總裁戴杰明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表示星空的目標將是整個中國大陸,而不僅僅是一個廣東地區。如果說,“語言是堵防火墻”是廣東電視媒體保護的一道屏障,而對從未直接感受境外媒體影響的內地大多數電視臺來說,其沖擊與影響就將是前所未有的。

“防火墻”這個概念本來是使用在網絡里,發揮著有選擇性地讓網絡信息通過的作用。在此引用,是為了凸顯廣東地區粵語的特殊作用。這在問卷調查中得到印證和反證。在回答選擇頻道的原因時,在被調查者的回答中,“頻道語言為粵語”占到了11.6%,居于第4位。這反過來說明,語言也是一座“橋梁”。以深圳地區為例,收視率最高的是當地主力頻道的電視劇節目,而不是香港的某個連續劇。這是因為深圳是個移民城市,它的市民對香港的粵語頻道不能在語言習慣上接受。就是在廣州城市擴建后的新區,比如說天河區里,其外來人口會相對老城區多得多。他們在接受調查時的回答體現出不同的收視習慣,他們對粵語節目的收視常處于一種隨機的狀態而非慣性收視。但整體的調查和收視率數據表明,粵語頻道在收視上獨占鰲頭。根據一份廣東地區衛星頻道收視排行表顯示,短劇《外來媳婦本地郎》在廣東衛視6月3日至6月9日這6天的播出情況來看,平均收視率達到7.02%,收視人數達到421萬;同樣內容的該劇,在6月3日至6月9日在使用粵語為頻道語言的珠江頻道中播出,其收視率達到了11.73%,收視人數達到了704萬。

2.傳媒市場的開放利大于弊

隨著我國加入WTO,中國經濟已由改革促動開放階段發展為由開放推進改革的重要時期,中國經濟正進一步融入到全球經濟競爭之中。中國的媒體也是如此,如何打造自己的世界品牌,以強大的實力和良好的聲譽參與到國際傳媒競爭中去,這是21世紀中國傳媒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當中國政府允許新聞集團和AOL/時代華納在廣東地區有線網落地后,隨之還將允許包括CNN在內的30多家境外電視在珠江三角部分落地。從這個意義上說,境外電視媒體的引進,對中國傳媒盡快融入世界傳媒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由于境外媒體的進入,廣東地區電視媒體在一定時期受到了較大的沖擊,觀眾的分流、廣告市場的分割、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影響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約了廣東媒體的發展。但從另一方面,這種競爭與挑戰又激活了廣東媒體的回應能力。從觀眾角度看,觀眾通過收看境外電視頻道,獲得更多的資訊、娛樂。至于文化價值觀影響,經過20多年的境外媒體的收視經驗后,廣東觀眾更具理性,不盲從。同時,由于廣東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造就了廣東人的特殊行為方式。廣東人喜歡追求個性,不熱衷于與自身利益不大相關的事情。在對待電視媒體的態度上,也形成了理性與慣性相結合的收視習慣。如果說一個文化市場,它從未受到外部力量的沖擊挑戰的話,那么它自身必然會出現封閉停滯狀態。香港媒體多年的沖擊與影響,對廣東媒體也是一種促進。我們可以學習境外媒體許多先進的運作方式,比如節目制作方式的不斷變化出新,明星效應的充分炒作運用,商業化操作的運行方式等,對于廣東媒體發展都有很大的啟示和促進作用,這從廣州地區630新聞的競爭中初見端倪。

長期以來,香港電視在廣東地區的收視率居高不下,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2002年7月的調查,在珠江三角地區,香港無線電視翡翠臺和亞洲電視本港臺兩臺的收視率之和,占據了過半的市場份額。其中新聞資訊類節目在珠江三角地區擁有穩定的收視人群。為了贏得市場,廣東電視以新聞為突破口,借鑒香港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經驗,抓住18:30的主打新聞首先進行改革,在內容上增加社會新聞,盡量接近群眾;形式上更為活躍一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現在這個黃金時段的新聞節目收視率已經超過了境外翡翠臺。(見圖表6)

香港翡翠臺的《六點半新聞報道》在6月的第一周沒有進入前40名。在7月份的排列中,香港翡翠臺雖進入了前40名,但在排名位次中,仍然落后于廣州臺7位,收視率也低于廣州臺的08個百分點。

廣東人都知道,《六點半新聞報道》是翡翠臺最主要的一檔新聞,其節目質量可以代表香港電視新聞的制作水平,長期以來在香港和廣東的收視率都處于較高地位。而今年以來,廣州的“630新聞”收視率一直處于翡翠臺的前列。這有力地證明,境外電視頻道進入廣東,本土電視媒體沒有萎縮和被擊垮,相反在競爭中獲長足發展,廣東“珠江臺的新聞也在逐步上升,超過了亞視”。

在我們對廣東觀眾“收看本地頻道的原因”的調查中發現,很大一部分被訪者(52%)認為收看本地頻道的原因是出于獲取信息的需要(本地新聞、天氣預報)。所以,以新聞為突破口爭取觀眾,無疑是一種正確的競爭策略。

3.“本土化”是境外媒體進入的基本策略

境外電視媒體進入中國的策略,和其他產業是有共通性的“無非是用本土化的人才,吸納本土獨有的素材資源,做出高附加值的產品”。作為新聞集團子公司的STAR在亞洲市場也逐漸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總是努力地實現在亞洲各個國家的本地化。他們在印度,制作了印度版的“誰要變成百萬富翁”;當收視率降低時,STAR就又推出在印度最受歡迎的以婆媳關系為題材的肥皂劇。杰智·默多克就曾經說過:“假如你認為美國文化適合所有的國家,那你簡直就瘋了。”境外媒體的進入未必以泯滅我們的民族文化為訴求,他們為了贏利,必定吸取中國本土優秀文化,打造境外媒體品牌。

文化的基本特點在于它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是以民族為單位形成的。由此產生我們的民族文化對其他民族文化的“排異”功能。基于此,中國的電視媒體才有了與境外媒體抗衡的空間。無論是廣州地區還是整個中國的電視媒體,本土化都是我們的優勢。

有觀點認為,本土化戰略對于電視制作而言影響較弱,美國影視文化橫掃世界就是最好的明證。其實,美國人剛開始在印度做傳媒市場的時候是失敗的,他們發現,即使是美國頂尖節目也敵不過當地的三流節目,于是起用本土演員、包括本土的制作公司。“他們做的就是剝離意識形態,剝離文化的某種排他性,最商業化的進入到這個市場。”本土化留給媒體的空間還很大,廣東電視臺低成本制作的一部反映普通廣州家庭生活的短劇《外來媳婦本地郎》在廣東地區掀起收視率高潮就能說明一些問題。因為境外電視媒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本土化,所以,堅持走本土化道路才是我們與境外媒體競爭的最有效的策略。

本土化戰略的提出,主要探討的是電視節目的文化構成問題。電視的文化構成,按照通俗意義上劃分,無外乎三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中國的電視媒體文化的取向都是以主流文化為主的,即以主流文化的宣傳為主。廣州地區的傳媒當然也不例外,與廣州本地媒體不同的是,境外電視媒體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對訊息的傳播。相對于廣州本地電視媒體而言,境外電視媒體向觀眾傳輸的就成為一種另類訊息。這種另類訊息可以細分為“另類新聞訊息”和“另類娛樂訊息”。香港的娛樂節目形式上并不“本土”,它們往往都是翻制西方的模式,甚至斥巨資買版權,如亞視本港臺的“百萬富翁”。但它的內容卻是本土的,而且這些娛樂節目以巨大的成本精制而成,內地的低成本制作當然不具備競爭力。它在節目內容的選擇上,特別是影視劇的選材大量是反映本土的歷史、本土的文化、本土人的生活狀態。香港電視的古裝劇雖然離奇、夸張,但它的吸引力大于國外的影視劇作品。廣東電視臺制作的反映普通廣州家庭生活的短劇《外來媳婦本地郎》就是比較成功的本土化作品,也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

本土化戰略的提出,牽涉到另一個問題的解決,那就是港臺文化問題。在真正意義上來說,“港臺”這一說法是不應該并列的,因為這二者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香港和臺灣的文化并不共通,二者的語言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地的居民在生活方式、行為模式上都不具備某些天然的聯系。所以,臺灣的電視節目在廣東地區只能以普通話為電視語言播出,在粵語這個天然“防火墻”面前,臺灣電視節目的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了。而其他的境外頻道,比如鳳凰衛視、星空衛視,它們所走的又是什么路線呢?星空衛視中國區總裁戴杰明宣稱星空將走一條本土化的路。這些普通話頻道的目標顯然不僅僅局限在中國的一個廣東地區,它們的本土化戰略就是一個走中國“大本土”的戰略。

人才之爭,也是境外電視媒體走中國本土化的一個捷徑。中國的傳媒人才不是富余,而是不足,在某些專業領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傳媒人才是非常有限的。當國外媒體進來以后,他只要通過獵頭公司在這有限的人才中攫取一部分,任何一家的中國傳媒公司就很難跟它競爭了。在中國制作節目是利用本土人才的最直接方式,如星空的節目就是依托上海和北京來完成的,啟用中國的制作人,或是委托中國的節目制作公司。

因為目標市場的不同,境外電視頻道走的本土化道路也是有別的,但無論是走區域文化的小本土戰略,還是民族文化的大本土戰略,境外電視頻道的目的都是明確的,那就是爭奪內地電視媒體人才,搶攤市場。而最后的勝出一定是屬于最善于把握和利用本土資源的一方。

4.內地媒體需提早進入“適應期”

在調查和訪問的過程中,廣州地區的媒體從業者大都持這樣的一個觀點:目前落地的境外頻道,對廣東本地的電視媒體威脅不大,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它們獲準進入內地后對內地電視媒體的威脅不大。廣州電視媒體之所以感受沖擊不大,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前面所闡述的“語言防火墻”原因,另一個是本地媒體在20多年的境外媒體沖擊中,形成了自己的防疫力,并且有了應對的思路。而且廣東的觀眾也從最初的新奇感中擺脫出來,形成了科學的收視習慣。與之相比較,內地觀眾的收視習慣就更加感性化,當初一個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和《玫瑰之約》就攪得大半個中國的觀眾津津樂道,由此可見一斑。而在廣東地區觀眾的眼里,上述兩個節目是非常普通的節目,與香港的娛樂節目相比較,完全沒有新奇感,更談不上什么吸引力。況且廣州地區,只不過是境外媒體的一個跳板,它們的目標市場不在一個中國的廣東,而是整個中國市場。在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的電視媒體市場將會逐漸放開,內地的電視媒體將接受嚴峻的挑戰。現在鳳凰衛視已經在中國的許多內陸省份落地,吸引了很多觀眾,這只是個開始。從積極意義上說,它可以使內地的電視媒體較早地進入適應期,充分利用這個緩沖期“強身健體”,做好與境外媒體競爭前的各項應對準備。只有提早進入適應期,營造出公平的競爭環境,打造優秀電視節目品牌,培養觀眾理性的收視習慣,才能在與境外電視媒體的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

中國政府現在開辟了“傳媒特區”,雖然只在廣東,但是全國的媒體都可以通過這個特區學習到境外先進的傳媒運作方式,同時,也可以降低外來文化對我國文化的沖擊影響,也就是讓人們有個“適應期”。廣東在20年的適應期里走過來了,也走出了一些經驗,比如本土化、頻道專業化、頻道語言分眾等等。內地的電視媒體在面臨同樣的沖擊時,能否也保持住自己的一方領地,就需要實踐來檢驗。當廣東媒體在研究“怎樣與狼共舞”的課題時,內地的媒體如果還沒有尋找到對策,恐怕將來面臨的是一個“怎樣不被狼吃掉”的課題。公務員之家

在應對境外電視頻道的挑戰與考驗中,除了我國電視媒體自身的努力外,國家也應該考慮到境外電視對我國廣電全行業的巨大壓力,在“規制”范圍內,也應當給予相應必要的政策,扶持我國電視在與境外電視的劇烈競爭中得到發展。比如根據基本對等原則,給予我國媒體在國內外政治及社會新聞采集與方面的傾斜政策;在引進、審批、播放境外影視劇等娛樂節目的主動權方面適度放寬;在境外電視落戶某地有線網絡的有效控制與歸口管理;在視頻點播、廣告播放、境內外媒體人員的交流與合作等方面適度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