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聞與廣播電視論文
時間:2022-04-10 03:11:52
導語:民生新聞與廣播電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采用親民化的播報風格
在新聞采編體系、技術及設備日趨成熟的時代大背景下,各大媒體爭奪獨家新聞的難度越來越大,再加上有深度挖掘價值的新聞資源有限,因此民生新聞出現了普遍的同質化問題,這會對地方民生新聞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民生新聞主持或播報風格千篇一律也會造成節目的視聽率不斷降低。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往往傾向于接近自身價值觀或態度相似的事物或人,在快節奏與注重效率的現代社會,人們面臨巨大的壓力,在閑暇之余更愿意以放松的狀態觀看或收聽新聞信息,對于字正腔圓、正襟危坐或以說教式播報的新聞,容易在心理上產生被強行灌輸信息的壓迫感。對此,要做好地方民生新聞,廣播電視臺不僅要有一定量的新聞信息,更重要的是采用親民化的播報風格加工新聞信息,優化新聞信息表達方式,并以獨特的播報風格獲得更多視聽群體的青睞。例如,江蘇電視臺的民生新聞《零距離》將“怎么說”作為表達新聞信息的重點,而非“說什么”,讓受眾主動接受信息。原主持人孟非以幽默、質疑、犀利及個性化的播報方式傳達新聞信息及評論新聞內容,讓觀眾在觀看時產生真誠樸實、利落干凈之感,并觸及心靈深處,產生意識共鳴,認同新聞節目所傳達的觀點。如此一來便可以有效提高觀眾的忠誠度,拉近地方電臺、電視臺與視聽群體之間的距離。
2.注重新聞時效性
時效性是新聞的基本特點,廣播電視臺要做好民生新聞,則必須快速、準確收集新聞素材,選擇報道與國計民生相關的新聞事件。新聞發生之后,尤其是突發性事件發生后,記者要立即趕赴現場,向周圍群眾了解相關信息,并發回現場采訪實況,讓視聽群體在第一時間接受真實的畫面或錄音等,從而使新聞更吸引受眾。例如,在天祝藏族自治縣發生雪災時,烏鞘嶺發生了嚴重的旅客滯留及堵車事件,在天寒地凍、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天祝縣電視臺記者冒著嚴寒,在冰封路滑的惡劣環境下拍攝了該條新聞,同時將車輛滯留及現場救助情況全面反映給觀眾。因此不但及時報道了民生新聞,同時還拍攝了珍貴畫面,被多家新聞媒體轉載。在保證民生新聞時效性的基礎上,還應把握好地方性民生新聞的內容,以民生的視角講述百姓身邊發生的新聞事件。服務性、貼近性、前瞻性是廣播電視臺做好民生新聞的基本要求,在報道新聞時,可對資訊進行全方位的解讀,融入冷暖情懷,以此來滿足視聽群體對話語權、知情權的渴求。還可以從經濟或時政新聞中尋找與民生相關的信息,并從民生角度展開報道,將“硬”新聞轉變成“軟”新聞,讓視聽群體樂于接受。例如,河北廣播電臺在報道本省保定市的一家養老社區時,從百姓的立場出發,改變了常規政策性新聞的報道方式,選擇了采訪典型案例的方法,向老百姓了解到養老社區幫助老人的途徑、開展急救工作的方式等。這樣的新聞事件講述方式可以讓百姓切身體會政策所帶來的益處,也增強了民生新聞對于受眾的吸引力及輿論導向性。
3.強化深度報道
由于地方廣播電臺或電視臺難以經常報道重大時政新聞的局限性,為了能夠做好民生新聞,則對百姓身邊發生的大小事件進行了深度挖掘,將小事件背后蘊含的深遠社會意義呈現給視聽群體,并將具有一定深度的民生新聞作為提高節目收視率或收聽率的有效途徑。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事件時,不但要向視聽群體陳述新聞的大致內容是什么,同時要在采訪的過程中多問為什么,以便讓受眾思考及關注小事件隱藏的大問題。尤其是對于具有輿論監督作用的民生新聞,應避免僅報道問題,同時也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論,在必要的情況下可適時進行追蹤報道,盡量將事件處理結果告知受眾,以便可以提高地方民生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性。例如,在2014年的“兩會”上,環保、霧霾問題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門話題,湖南經視的民生新聞節目《經視播報》制作團隊就地抓住了輿論熱點中涉及的民生情懷,推出了保護環境的特別報道,在節目中揭露了鋁廠排污致使濃煙熏天的新聞事實,并連續推出后續報道,在尾評中強調“兩會”上關于超標排放的問題。節目播出后,立即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當地的環保部門也與記者對該企業的排污問題進行了回訪及追蹤,主管部門勒令該企業立即停產整改。經過多方配合,該企業整改初見成效,百姓更是以發短信或打電話等形式感謝欄目組記者。
4.優化傳播方式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環境下,新興媒體對廣播電臺及電視臺等傳統媒體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基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在傳播新聞信息方面具有點對點、快速的特點。在傳播方式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受眾的身份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其中最顯著的變化,就是調動了受眾作為傳播者的心態,增強了受眾在接受信息后的主體意識,并在主體意識作用下向其他人傳遞信息。如此一來,新聞信息的傳播模式就會由單向模式發展成網狀模式。為了做好地方性民生新聞,廣播電臺、電視臺應迎合受眾這一心理特點,主動優化民生新聞的傳播方式,通過利用互聯網等媒介將信息傳達給受眾,使新聞信息變得具有立體感、生動性及豐富性。廣播電視臺可以采用“窗口化”傳播策略,使廣播電視節目可以在視網相互融合的傳媒環境中實現互聯網、電視或電臺的同步直播,以便有效強化民生新聞的“窗口化”傳播效應。例如,河北臺的《今日資訊》實現了長城網、電視臺同步直播,在直播時網絡與熒屏可互聯互動,因此該節目得到了新的傳播平臺展示,部分網民也被吸引到電視節目中。《今日資訊》的官方網站也定時上傳視頻,并建立了交流板塊,方便網民交流,有效開發利用了網絡空間,由此實現了民生新聞的多極化傳播,有效延長了信息資訊的傳播鏈,在提升民生新聞影響力的同時,也提高了節目的收視率。此外,廣播電視臺還應充分發揮其特有的信息傳播手段,包括利用熱線電話與視聽群體進行溝通等,使民生新聞成為溝通民意、服務民情的“擴音器”和“傳聲筒”,一些廣播電臺的熱線電話還可以作為采集新聞線索的重要渠道。
5.結語
綜上所述,民生新聞作為一種中國特色新聞模式,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肩負重大的歷史使命,所以要做好民生新聞,通過民生新聞提高媒體的輿論監督力度。地方廣播電視臺在發展民生新聞的過程中應結合本土實際情況,找準立足點,積極運用多種途徑完善民生新聞的內容與傳播方式。
作者:王季紅單位:烏海廣播電視臺
- 上一篇:三網融合數字電視論文
- 下一篇:基層單位廣播電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