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電視產業內涵與定位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2 09:25:00

導語:數字電視產業內涵與定位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字電視產業內涵與定位分析論文

一、媒體匯流下的數字電視產業內涵

內涵一:傳播特質是“平臺”,而非內容。

麥克盧漢曾說,媒介的“內容”就像小偷帶來的肉塊,移轉了我們心中那只看門狗真正應該注意的東西(小偷本身)。他的意思是指。傳播媒介最重大的效果來自于媒介的“形式”本身,而非來自媒介傳遞什么樣的“內容”。換句話說,傳媒新科技對人類文明帶來的改變,不是它可提供人類什么樣的呈現內容,而是傳媒新科技的傳播特質會造就人類社會文明什么樣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傳媒新科技應被視為一個平臺,搭載與傳播內容的平臺。

對于數字電視來說,同樣地,也應將其傳播的特質視為一個平臺,就如同利用接收及免費接收的特性,建立一個可接收及免費提供內容的平臺。通過這樣平臺的傳播特質概念,更可發揮其本身科技形式所產制出的能量。因此,內容提升不應該是數字電視要一直思考的問題。這并不是說內容不重要,而是在探討數字電視所帶來的影響時,應該先就它的傳播特質進行探討,而非急于研究它傳遞了什么樣的內容,也就是在定位數字電視的傳播特質時,科技的形式應該優先于所搭載的內容。

與節目內容提供者不同,數字電視應該發揮的真正的傳播特質在于,如何讓數字電視成為在可方便免費接收的傳播特質場域內,深受使用者青睞的節目內容的搭載平臺。因此,對于當下數字電視產業經營者來說。應該朝免費使用的方向建構電視平臺,即是將頻道當成節目櫥窗,通過節目櫥窗安排使用者喜愛的節目內容。如此一來,既順應了使用者對舊有模擬電視免費觀看的收視習慣,又能通過好的節目內容吸引使用者觀看,實現較高的收視率,這樣頻道節目櫥窗的身價自然也就水漲船高,增強優質節目擺上櫥窗的意愿,進而增加頻道內各項廣告或其它增值功能的價碼談判空間,從而獲利。

內涵二:功能設計應著眼于人性化

在傳媒新科技的產業發展方面上,經營者們必須重新定位傳媒新科技的操作功能特質,也就是傳媒新科技的操作功能合乎人性。科技應該以人為本,麥克盧漢在其科技決定論中也提到媒介是人的延伸,新科技的操作功能設計自然也應便于人們使用。

通過人性化操作功能的設計概念,數字電視在操作功能的設計上應該回歸人性需求的思考觀點,從過去使用者接觸過以及體驗過的操作功能經驗,探尋操作功能設計的元素,再加上從使用者的背景與特質中尋求使用者對于操作功能的需求,以真正符合使用者對于操作功能的人性需求。因此數字電視在操作功能的開發上,不能背棄這樣的思考出發點,而操作功能的設計亦可有計劃的分期推進,其分期的基準在于讓使用者的新使用經驗是基于舊有經驗之上。漸漸開發出新的功能,讓使用者可以遵循舊有的習慣與對于操作功能的人性需求,適應并喜歡新的操作功能。

因此,對于數字電視經營者來說,不必急于研發新的操作功能,反而應該循序在舊有的功能上增加一小部分的新功能,讓使用者不會因為不熟悉新的操作功能而有所排斥,又可漸漸地讓使用者通過舊有功能的引導適應新的操作功能,再于不違背使用者承襲舊有電視的使用習慣下,拓展新的操作使用功能,也就是通過人性化的操作概念,循序漸進的推展各項新的數字電視操作功能。

內涵三:目標人群應著眼于使用者背后的社會網絡共通性。

在傳媒新科技的產業發展上,經營者們必須重新定位傳媒新科技的使用者特質。也就是將傳媒新科技置身于使用者的“社會網絡需求”之中。將科技置身于使用者社會網絡中的概念,正如當下企業界推崇的藍海策略所指出的那樣,企業不能再專注于顧客的差異性,而是要奠基于顧客價值的強大共通性,開發出前所未有的廣大新客戶群。這樣共通性的概念所指的正是使用者特質延伸的社會網絡,就如同家庭主婦購買電飯鍋的道理一樣,如果電飯鍋所烹煮出來的飯菜量未能符合一個家庭共同的需求,那么便顯示不出其價值的所在。也因為如此新科技的推廣目標人群更應該探求的是這樣的共通性,通過使用者特質背后的社會網絡共通性。將可順利為新科技開發更廣大的新人群。

通過著眼使用者背后的社會網絡共通性的概念,數字電視在設定其目標人群上,應該放棄過去單純鎖定一個特性的購買人群,應該借助使用者社會網絡里的共通性,鎖定其潛在的購買人群,也就是因為這樣社會網絡的共通性,代表著這些置身于相同社會網絡中的人都有購買與使用的可能,因此推廣的目標人群,將不是像過去一樣是利用線性思考進行目標人群設定,只單純依靠一個特性去設定推廣的目標人群,而是通過方向性的思考設定其目標人群,通過各項社會網絡中共通性的特性,鎖定數字電視各個潛在的目標人群。

由于數字電視的使用者具有高度網絡使用的頻率,因此建議數字電視經營者,可通過網絡媒體的特性,發現網絡人群背后社會網絡的共通性,將有助于數字電視經營者瞄準更多潛在的購買人群,亦可通過數字電視與網絡兩者共通的特性,進一步鎖定可能使用數字電視的潛在人群,進而在現今網絡發達的時代,順利從網絡人群背后的社會網絡,探尋出數字電視的使用人群。二、媒體匯流下的數字電視重新定位

傳媒新科技絕非驟然而生,更進一步來說新的傳媒科技是奠基于舊有技術的基礎上而延伸,借助創新的思考與技術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產物,其價值意義非局限于時間或空間上,而是在于創新的思維與技術的突破。就數字電視而言,我們必須依據其內涵,將其傳播特質、使用特質、操作功能特質、使用者特質及科技特質重新定位,并以此重新思考與定位數字電視。

定位一:傳播特質。

前文提到,數字電視應該朝免費或低費用接收使用的方向建構電視平臺,即是將頻道當成節目櫥窗,通過節目櫥窗安排好的節目內容。這就是說,經營者必須認識到數字電視特質會改變使用者的本質,使用由數字電視本身的特性來進行思考。經營者如果過分重視使用者特質,就會忽略了媒體本身的特質,忘了傳播特質會影響使用者特質,例如:數字電視接收的特性,可能使得使用者改變收看電視的習慣,不一定受限于某些地方才可以收看電視,而是可以隨時隨地收看電視,進而連同生活模式都有可能受到改變。

就接收的特性來看,手機電視是目前發揮數字這項特點最淋漓盡致的科技,根據菲利浦(Phinps)的調查,用戶收看移動電視的時間,除了一般預估的上下班時段、約會等待的空檔等在戶外的零碎時間外,最多的時段竟然是在家的時間,尤其是準備上床睡覺的時候。這印證了傳播特質會改變使用者的收視行為,進而改變了使用者的生活習慣。

定位二:消費行為特質。

在思考觀眾會觀看什么樣的節目之前,經營者需要先把問題焦點回歸到“觀眾為什么決定要看數字電視”這個關鍵點上。對觀眾而言,做出要看電視這個決定是很重要的。許多人事先決定要看電視,然后再去找可以令人接受的電視節目看;而不是為了要看某個特定節目而坐到電視機前。無論節目內容或質量如何,觀眾觀看的動作仍需回歸到“看電視”這一行為的本質上,因此可以說,消費者打開電視收視的決定比起收看哪個節目內容更為重要。

對數字電視經營者而言,應該具有的思維是:重點不在推出了多少個頻道或節目,而是有沒有辦法讓觀眾持續有打開數字電視收看的機會;不是推出眾多頻道節目后、就等于工作結束,等著觀眾自己上門觀看。這提醒著數字電視經營者,應該重視“決定看電視”這個思維或動作,就如同目前數字電視最新衍伸的發展手機電視,即是抓住手機使用者在閑暇之余可消磨時間的概念,而推出來的數字電視新應用。使用者有機會收看電視為最重要因素,而至于要事實上,新科技中確有舊科技的特性,麥克盧漢也提到“后窗口主義”的觀點,他認為:“新媒介在取代舊媒介的過程中,前者以后者為發揮潛力的標準。”也就是說,若在科技定位上來看,數字電視仍有“舊”媒體的特質,例如:數字電視仍有有線電視的功能,提供節目,同時亦有廣播的特性,也就是提供聲音娛樂與信息的特性,若進一步分析,數字電視同時還能提供網絡特有的互動功能。因此,實在無必要以全新概念嚇退一部分數字電視潛在使用者。

摘要本文就目前我國對“大傳媒”推廣情況進行分析,認為要加快我國數字電視發展、推動我國進入數字電視時代,就必須重新認知數字電視產業的內涵,并以此重新定位數字電視。

關鍵詞媒體匯流數字電視內涵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