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數字技術評判研析論文
時間:2022-01-27 04:03:00
導語:電影數字技術評判研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電影來說,科學技術革命為它帶來了一次又一次前所未有的變革,它也使電影贏得一次又一次新的歷史成果,一種關于數字技術革命徹底顛覆了傳統電影美學的理論也應運而生。毫無疑問,數字技術不僅開拓了電影表現的可能性,而且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它對電影的發展起著繼往開來的推動作用。但是人們表現出對數字電影過度的偏愛是否會意味著電影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將誤入歧途或陷入僵局?這一問題值得特別的關注和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數字技術;當代電影;傳統美學;再讀;評判
數字技術介入電影、電視領域必然導致當代影視理論及影視美學觀念的更新。于是面對著數字化奇觀帶來的巨額票房和視覺沖擊,就有論者認為隨著數字化時代的降臨,數字影像必然導致巴贊的影像本體論解體,顛覆了傳統以真實性為基礎的真實性概念,甚至認為“數字就是一切”。
一、我們面對的僅僅是技術嗎?
數字技術對電影的逐步介入,是技術加盟,還是本體顛覆9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單向度的,正如馬克思用贊賞而又痛恨的語言揭示資本主義現代社會深刻的內在矛盾.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對機械、對現代科技的態度也是自我抵觸的,既歡迎崇拜又警惕恐懼。因為機器和科技沿著消蝕神性、解放人性的方向卻似乎不由自主要走向控制人性、異化人性的歸宿。而數字技術正在徹底改變著電影的歷史面貌的同時正在對電影的藝術特質提出嚴峻挑戰。只要你愿意,電腦工程師就可以將任何人的圖像經過數字化技術的處理,讓他在銀幕上“為所欲為”。有趣的是,電影的虛擬世界在視覺上和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現實世界并沒有任何區別。當科學邁著誘人的步伐在藝術的殿堂飛舞的時候,電影與數字技術的聯姻是否還能保持住它那顆藝術的心,對此人們眾說紛紜,有歡喜也有憂慮。
不管怎樣,首先我們應該冷靜下來,一起再讀數字電影的發展。不容否認數字化技術給傳統電影業帶來了巨大影響。自1968年完成的科幻電犀獄2001遨游太空沁正生以來,銀幕畫面,時間和空間、真實和虛幻、終極和多元,一下子就開始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了,它簡直是電影藝術大師們對未來世界的一個驚人隱喻。
1977年《星球大戰》為這種高科技在電影中的運用樹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影片中虛構了神奇奧秘的“太空景象”和“星球大戰”的場面,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幻想中的世界。隨咸終結者}}號))R使用計算機軟件制作生成一些畫面,然后和實拍畫面相結合。這種真人實物和計算機生成的形象的合成,使電影畫面的表現力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再往后,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科幻片、災難片。1993年好萊塢的神奇人物斯皮爾伯格在影粼侏羅紀公園沖就創造了恐龍復活的神話。
此后ILM挾其數字技術之精銳武器又在《真實的謊言》、《龍卷風》、《獨立日》、《回到未來》影片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山呼海嘯、金戈鐵馬的奇觀場面。特別是最近《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全球火爆上演《冰河世紀》風靡全球。漸漸地,即使普通的觀眾,也不能不為數字技術給人們帶來的視覺奇觀而興奮不已。當他們看到電影中那些復雜而又非凡的大動作大場面時也會立刻意識到這是電腦特技玩的魔術,然而對數字技術來說,它的作用并不僅止于創造驚人的視覺奇觀,虛構某些新奇怪誕的空間形象,令人震驚的是它甚至可以虛構歷史!在具有史詩意義的好萊塢電粼阿甘正傳沖俄們就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令人睦目結舌的場面—扮演阿甘的演員湯姆·漢克斯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里分別與肯尼迪、約翰遜、尼克松三位美國歷任總統一一握手會談,而這三位總統的鏡頭都是真人并非替身。面對這樣一組逼真的鏡頭,我們簡直不知道是該懷疑歷史,還是懷疑自己的眼睛,而事實上它們不過是在數字技術的操縱下虛擬而成的一段鏡頭的組接。正是由于數字電影以新的表達范式沖擊了人們的眼球,一時間導演與觀眾都對數字技術都表現出特別的關注與喜愛。把人們帶進一個數字狂歡的視覺時代。
二、可由此我們自然會產生疑問:既然在數字化時代的今天,任何影像的創造都已成為可能,那么電影是否還是對物質現實的復制?
前輩巴贊的“影像本體論”是否面臨解體的挑戰,電影影像真實性價值是否依舊?歷來觀眾總是相信他們的眼睛所看到銀幕上的一切都是確實存在的客觀現實,然而現在這種影響與物質之間的關系卻呈現越來越松散的態勢。在數字技術的“鬼斧神工”之下電影的表現空間開始拓展延伸,電影也從傳統的“照相藝術的延伸”演變為內涵更為豐富的影像制作藝術,從這個角度看,數字技術無疑為創作者解脫了許多來自技術的羈絆,計算機技術日臻完善的發展將為觀眾提供越來越多的數字生成品。但換個角度,電腦特技的加盟,使得電影不再完全是對物質現實的復制,電影真實性的價值自然會受到懷疑,而以此為保障的人類視覺的可靠性也受到了威脅。那么,在數字化的今天電影一味地拓展延伸數字影像的無限可能性而使其仿真與虛構的功能日益強化,而作為電影最本質特性的紀錄意味會不會一點一點喪失,觀眾也會不會在經歷了虛擬的數字強暴后開始冷眼重審電影的本質問題呢,因此我們在驚訝于數字電影給我們帶來的視覺盛宴的同時,再度理性地對數字技術進行再讀和評判。
在世界電影史任何一個技術的產生,任何一次技術的發明都有可能有一個被偏愛的過程或者使極端化的過程。現在的數字技術也許正處在這樣一個被極端化的歷史過程之中。數字化技術使這種夢幻在外在的形態上趨于現實化的同時,在內容上也將人的種種欲望演變成為各種各樣的故事形式。
事實上,在電影的歷史過程中,科技始終是達到電影美學境界的一種手段和方法,而不是它的終極目的,更不是它的歸宿。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使電影藝術的表現空間日新月異。但是歸根結底數字化技術在電影中不能替代觀眾對故事的觀賞。如果電影的內容空虛空泛.再好的技術也只是對內容的一種粉飾,沒有恰當的表現內容,技術永遠是空殼,是外表。
無論是沖天巨浪,還是飛掠的流云,是自己數都是針對一片的總體美學風格進行制作,并為影片的敘事主題服務的。如今的數字技術已可以合成非常逼真的爆炸、煙云、流沙、風暴的效果,而所有這些模仿自然現象的目的也都是針對影片中的人。對于觀眾來說,他們關心的更多是屏幕上的影像效果能否打動人感染人,而不是樂意于觀賞導演一味地采用數字技術制造視覺的盛宴。導演韋廉說:“我們不是在那純粹玩數字技術,那就不是電影了。電影的根本是在于運用它。”所以技術的運用歸根到底恐怕還得服從藝術整體上的需要。因為電影最終還是反映人表現人的,數字技術只有再豐富和強化人的情感世界時才是根本。而當它使電影遠離了這個宗旨的時候,就走向了迷途。數字化技術可以把電影的外形弄得面目全全非,但它依然不能改變人們對電影與生俱來的期待,他們想在電影中看到人真是的內心人的情感人的靈魂。
到目前為止,面對滾滾滾而來的數字技術,成龍就是第一個公開要拒絕采用電腦技術的電影人,它的一系列影片公開與數字化抗衡。他在拍《龍旋風》時就堅定地說“我就要跟他們特別,特別之處是我不需要電腦合成幫我忙,這樣我的電影在世界上就有一定的風格。我想人們更期待看的是這樣的“真功夫,真動作”而不是看由電腦科技幫忙所制造的。例如國產電視劇《西游記續集》因為太多地運用了電腦特技,所以人們對此評價并不高,虛假的東西太多,使觀眾難免有失真的感覺。可見數字技術的濫用反而于影視創作不利。
三、同時在人們對數字電影過度情緒化的高聲呼喊中,還有觀點認為‘“數字技術決定一切”,更激進的是數字技術“革”了傳統電影美學的“命”的見解或者說顛覆了傳統美學的見解。我們翻一翻《數字時代的影視藝術》可以發現不止一位學者持這樣的觀點。
而事實并非如此。據統計在20世紀90年代,就商業片而言,全球票房超過2億美元的100部影片里采用數字技術的約在45部以上。同樣獲得客觀票房記錄的一些影片,像1972的《教父》。1987年的《致命的誘惑》,1990年粼與狼共舞認1991年白試美女與野獸》城沉默的羔羊》,1992年白斌修女也瘋狂濃1997年配袱我最好朋友的婚禮降等,都不是數字技術制品,而是藝術價值特別高的作品。所以數字技術時代電影仍不能脫離其藝術的軌道。原因大概有幾方面:
第一、電影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綜合藝術,是人們用來認識和把握世界的一種審美方式。需要強調一點“它還是一種藝術”。與其它文學藝術一樣,人們通過電影來認識感知把握世界。電影作為藝術,靠的一是形象,二是情感,而不是只由科技來決定。即使電影制作技術的進步會改變許多方面卻還是無法從根本上取代藝術家作家充滿激情的富有想象力的充分個性化的藝術、創造活動。無法改變電影藝術之成為電影藝術的本質特征。電影藝術本該表現的作為藝術的主體的人的內在情感和精神.是任何科技包括具有神奇魔力的數字化技術所無法替代和表現出來的。這種精神和情感,這種充滿了激情的富有想象力的個性化藝術,永遠都是電影一是的魅力所在。以為“數字技術就是一切“是過激的偏執的看法。藝術依然是根本,技術只是表現手段。高科技的魔力永遠無法取代意識的魅力。前蘇聯電影理論家B.日丹進行過精辟的論述:“無論技術元素對擴大和加深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這一因素本身卻不是也不可能是形成藝術形象的獨特形式和決定因素。藝術與技術、詩學和材料之間的關系不可簡單化對待。不管超感光度的膠片對于銀幕藝術多么重要,還是藝術家超敏感的目光和思想具有更大意義。在藝術中起決定作用的,開拓通向觀眾道路的,是藝術家記得目光和思想,而不論膠片的質量和規格如何”。
第二、數字化技術的進入,傳統電影與觀眾那種以直觀的情感交流為核心的親緣關系也被無情地打破了。觀眾從此也就會不再相信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由現實世界所組成的感性天地,電影成了一種真正的視覺游戲。
所以從受眾心理方面入手探討,我們會發現使用數字技術合成的影像再“真實”不過了,他還是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對“真實審美”的全部需求。很簡單人不能總是生活在想像之中,人還得生活在現實之中,還得直面人生中的諸多問題。基于此人們還是一定特別關注人生、社會。電影在“真實”這個人類亙古不變的美學品格和審美追求的規范下,把鏡頭對準生活本身,如實卻又藝術地講好人生和社會故事,以便給人們提供人生的樣板,勸人向善,教人行善,同時又給人以美的享受。一旦沒有了這種對人生和社會真實的再現和表現,你有再多再精彩的“科幻片”或者有再多再精彩的數字化技術鏡頭,再強烈的再刺激的視覺效果,僅僅滿足了眼球而不能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那電影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誠然數宇技術為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藝術創造手段但我認為藝術和手段二者都能得到充分發揮二不是相互抵消。作為許多傳統意義上走過來的電影導演,當然他們也還是希望像昨天一樣,演員在外景拍攝,因為那樣他們才有他們真是的感受,那才叫最感人最真實最有魅力的電影。但是假如有一天,電影不再出拍外景而是全部變成了內景制作,人物也全部由電影設計。那樣的電影還能堪稱為電影嗎,所以對于大多數現代導演來說,拍攝電影還是不能因為偏愛技術而犧牲藝術.但若是適當有度地采用技術還是有利于藝術的表現的。
因此數字化技術給電影帶來的到底是騰飛還是隕落?是祥兆還是噩夢,還有待歷史的檢驗與商榷。
- 上一篇:地下管道施工工藝頂管思考論文
- 下一篇:水資源開發利用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