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4 10:29:00
導語:搖滾樂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有一個朋友十分喜愛流行音樂,他不光聽港臺流行歌曲,也聽美國歌。有一次我去他家,在他的CD架上發現了許多瑪麗亞·凱莉等美國歌星的唱片,他也在一旁不停地向我夸耀自己的收藏。當我翻出角落里的一張沾著不少灰的CD時,居然發現是一張貓王精選?!班?,這張!別提了。”他說,“當初我聽說“溫柔地愛我”(LoveMeTender)是他唱的,就馬上跑去買了這張精選,可剛放第一首就把我嚇著了,什么呀!快把人吵死了。”我一看曲目,就在心里偷偷地笑起來,原來那是貓王的成名曲“獵狗”(HoundDog)。
我這位朋友是個知識分子,人絕對聰明,也絕對是個追求高雅的人。拿他當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保準沒什么反對意見??伤宦犚?a href="http://m.alizhichou3.cn/lunwen/dianshilunwen/yxdshjshlw/201002/342717.html" target="_blank">搖滾樂就頭疼,更別說欣賞了。當然,我絕不是說他的口味不好,可他為什么那么討厭美國搖滾樂呢?要知道,在當今美國,象我朋友這樣的成年知識分子最愛聽的就是搖滾樂,而流行歌曲的愛好者多半是中學生,或者那些沒什么文化的家庭婦女。是什么妨礙了我朋友這樣的中國人欣賞美國搖滾樂呢?
我的理由是,對于中國聽眾而言,我們欣賞美國搖滾樂有三大障礙。這不僅對我的那位被貓王嚇了一大跳的朋友適用,而且對于許多已經開始喜歡美國搖滾樂的中國人來說,也是妨礙我們更深入了解這種音樂的障礙。請聽我慢慢道來。
障礙一:語言。這一條看上去簡單:聽不懂歌詞自然就沒法聽懂一首歌。但實際上許多人忽視了這一點。也許你英語已經好到看電影不成問題,但你得承認許多歌的歌詞你還是聽不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咱們中國人聽英文歌時習慣于只把它當音樂聽,或者最多也就是聽個嗓子。其實許多流行歌曲的歌詞是庸俗呆板得一塌糊涂的。在那些專為中學生和文化程度不高的聽眾制作的流行歌曲里面,你經??梢杂龅健癐willmakelovetoyou,whenyouwantmeto”這類翻成中文后絕對平庸的歌詞。要是一個中國的歌手唱了這么一句歌詞,不管他的歌聲多么優美,你可能都會寫篇文章罵他俗,可就因為那個美國樂隊唱的是英文,很多人就沒把歌詞當回事。也正因為如此,只有那類旋律優美,歌詞簡單,唱功出色的美國歌曲才能在中國老百姓中流傳開來。而國內的先鋒樂評們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諸如朋克或者工業噪音這類形式大于內容的音樂上。語言的障礙讓我們忽略了許多真正出色的歌曲。
我絕不是說搖滾樂的歌詞比流行歌曲好,其實許多搖滾樂的詞也很糙。但總的來說,搖滾歌曲里面好歌詞非常多,絕對值得你靜下心來細細品位。國內的許多樂評人就是吃了這方面的虧。你去讀他們寫的樂評,你會發現他們絕少提到歌詞的水平,這樣的評價是很不全面的,有的甚至會誤導聽眾。有這類毛病的樂評經常會對一些專輯盲目叫好,但如果你把有些專輯里的歌詞翻給他們聽的話,我想他們自己也會臉紅。
更有甚者,我發現國內權威的幾本有關外國流行音樂的雜志里對搖滾樂的介紹錯誤百出。有的僅是十分可笑,有的就嚴重誤導讀者(比如把一個叫Fabian的歌手譯成“費邊主義”?。?。有許多誤譯其實稍微下點功夫就可以改正,不知現在國內是實在缺編輯還是大家都認真不起來。
障礙二:黑人音樂。我們這一代人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過西方古典音樂的熏陶,或者曾經喜愛過已廣泛采用西方音樂體系的所謂中國民歌。我們接受那些起源于白人傳統的美國流行音樂來一般不成問題。但搖滾樂的基礎有一大半來自黑人音樂,其旋律特點,節奏方式,乃至音調高低等都與西方古典音樂有所不同。但這還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黑人音樂充分體現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態度,與我們中國人的人生觀有很多不同。不用說,早年的美國黑人受盡了白人的壓迫,有一肚子怨要訴。咱們中國人講究忍(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講究不失態(即使唱起失戀的歌來也都字正腔圓,頂多閉上眼睛作痛苦狀,但唱功是絕對不能丟的)。而黑人則大都性格外向,痛苦起來該叫就叫,該吼就吼。不信你去聽早期的黑人布魯斯,聽不懂歌詞也能感覺到歌手內心的痛苦。聽完他們毫無禁忌的感情宣泄之后,你就會明白后來那些暴躁的白人搖滾樂手都是從哪里來的了。
黑人喜動不喜靜。比如,白人和亞洲人到了教堂都安靜得怕吵醒了耶酥,可黑人兄弟姐妹們則會在教堂里又唱又跳,生怕主沒注意到他。黑人善舞,從早年風靡美國的搖擺舞到70年代風靡全球的迪斯科都是黑人起的頭。黑人還發明了諸如雷擊、瘋克等許多不同的節奏,每一種都比中國人喜歡跳的交誼舞來得更瘋狂。
早期布魯斯中的悲傷實在是被逼出來的。其實黑人大都生性樂觀,在生活開始有了好轉后,他們很快就把幽怨的布魯斯變成了節奏布魯斯(R&B,一種快節奏的布魯斯),給在酒館里喝酒的黑人工人帶去娛樂。再后來,他們把R&B的節奏再加快,就成了原始的搖滾樂。早期的黑人搖滾樂手大都很狂放,你覺得貓王的扭胯動作太夸張了?比起同時期的黑人歌手小李查得(LittleRichard)來他簡直不算什么。你想啊,普通黑人聽眾都瘋狂到敢在教堂里大唱大跳,作為歌手你不得更上一層樓才行?這種夸張的舞臺風格一直是黑人歌手的傳統。他們把搖滾當成了娛樂,把生活當成了舞臺。
黑人樂手十分注重Showmanship。這個詞可以譯為職業道德。比如,早期的黑人民歌手即使再窮,上臺也要穿西裝,因為他覺得這是職業歌手起碼的裝束。后來的黑人搖滾樂手在表演時一個比一個瘋,演出服一個賽一個地夸張。這要在中國準會被罵為奇裝異服、嘩眾取寵,可他們沒人認為自己是在丟人現眼,而是覺得讓觀眾滿意是自己的責任。
這個詞還可以譯為表演技巧。表現在音樂上,就是對即興演奏的重視。其實早期的西方古典音樂很重視即興演奏,據說莫扎特就是一個天才的即興演奏大師。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西方人把這個美好傳統給丟掉了。早期美國黑人樂手的唯一舞臺就是酒吧。在那種嘈雜的環境下,面對喝得醉醺醺的聽眾們,沒有什么比一大段出色的即興演奏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的了。美國搖滾樂吸收了黑人音樂這一特長,極為重視器樂獨奏,在主副歌之間總要來上一大段Solo,極為出彩。這在中國流行音樂中是少見的,這和中國樂手缺乏演出機會有著密切的關系。
面對黑人的狂放不羈,美國白人主流社會從壓制到鄙視,再到認同和模仿,其間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先從骨子里欣賞并接受黑人文化的是40年代的一批紐約的邊緣文化人。黑人的“自由精神”(FreeSpirit)成了他們的一面鏡子,從中他們看見了白人傳統社會中“一切為了功名”的本質。于是,他們放棄了以發財或者傳宗接代為目的的傳統生活,要么整日沉浸在曲風自由的黑人爵士樂中,要么就搭便車浪跡天涯。這些人對黑人文化極為崇拜,從語言到行為都極力模仿黑人。美國人管他們叫做Beat,中文的翻譯呢?垮掉的一代!
這些人可以說是后來風靡美國的所謂“另類文化”的開山鼻祖。他們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就是擴展了人們的視野,鼓勵人類第一次越過貧富、階級和膚色這些表面的差異,挑戰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許多基本價值觀念。不管這種挑戰是否有意義,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美國的文化藝術(尤其是搖滾樂)的發展受了他們很大的影響。其中一個最顯著的后果就是:人們比過去更能容忍另類的思想和藝術了,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鼓勵個性發展,崇尚標新立意。沒有這種態度,沒法想象美國搖滾樂在這四十多年里會出現那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么多獨特的歌手,那么多富有個性的作品,那么多不同的流派。
說到這里,我想起一件往事。1995年我在北京遇見了女歌手王秀娟,她曾在《搖滾北京II》里唱過一首動聽的歌曲《美麗的魂魄》。那時她正在所謂“中國的硅谷”--中關村的一個酒吧里唱歌,唱的都是港臺歌曲。我問她為什么不唱自己的作品,她說:“聽眾不喜歡沒聽過的東西?!爆F代人追求個性成了時髦,但容忍個性其實更重要,能欣賞個性則最難得。
障礙三:。由于歷史的原因,咱們中國人都很憎惡,搖滾評論在談到它時也總是極力回避這個敏感的問題。但總回避不是個辦法,為了禁毒而故意把“妖魔化”有時反而會產生負作用。如果我們想避免的傷害,就應該了解它的真相。
從廣義上說,可以定義為“能改變人的精神狀態的化學藥物”,從狹義上講,是指所有被法律禁止使用的藥物。從那個廣義定義你會得出咖啡和酒精也是的結論,于是你可能會認為狹義的比咖啡酒精要“厲害”得多,所以政府才會禁止它們的使用。這個想法并不完全正確。首先,咖啡酒精用多了也會對人有極大的傷害(美國搖滾史上許多死于的歌手其實是死于酒精),這個不用我多說。其次,許多對人體的作用比酒精要小得多,它們并不是一吃就死的(這就是為什么許多人輕視了它們的潛在危害而繼續使用下去的一大原因)。所以,毒性大小并不是劃分合法非法的唯一標準,這種劃分更多地是受到了歷史、文化、習俗、民意,甚至商業的影響,想想酒在美國的遭遇你就會明白了。
一般認為,對人類的最大害處是會使人成癮,最終導致濫用(DrugAbuse)。的確,象鴉片、海洛因和可卡因這類烈性(HardDrug)都會使人在生理上產生依賴性,其后果相信讀者都聽說過。許多搖滾歌手服用這類的本意是想借助它們來支撐過于頻繁的巡回演出,可其結果卻使他們從心理上變得悲觀厭世。這樣出來的作品往往會很暴躁,或者很灰暗。如果這種情結和某時期人們的某種心情合拍的話,會產生出巨大的力量。Nirvana樂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著名樂隊最后以其主唱自殺而告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由一手造成的悲劇。象這樣的悲劇在美國搖滾史上發生過多次。這些英年早逝的歌手們確實值得同情,但絕不值得崇拜,更談不上效仿。據說國內某電臺著名DJ總愛在其外衣口袋里插一支針管,不知他是想表現什么思想。不過我敢打賭他老兄一針海洛因也沒敢往自己血管里打過。
其實美國的大部分使用者也不敢這么干。他們使用的是另一類:迷幻劑(Hallucinogen)。就像醬油和醋會使菜產生截然不同的味道一樣,不同的會使人產生完全不同的特定的反應。鴉片等烈性會使人產生愉悅感,而致幻劑則會使人產生幻覺,這才是對傳統社會最大的威脅。不過,人類其實很早就發現并學會了利用某些植物的致幻作用,比如,印地安巫師就經常在宗教儀式上使用一種名叫Peyote的仙人掌來增加效果(不知李大師是否有此秘方?)。
最著名的迷幻劑是一種名叫“麥角酸二乙酰胺”(LSD)的化學合成藥物。LSD的藥效十分強烈,人稍微沾上一點就會出現強烈的幻覺。在他眼里周圍的一切物體都象有生命一樣會不停地動,他聽到的每一個聲音都會象掉進河里的一塊石頭一樣在他的眼前產生出不同的波動花紋,更奇妙的是,這些花紋還是五顏六色的。在這樣一個迷幻的世界里,他會完全失去自我意識、方向感、時間概念和辨物能力。在正常人看來,他變成了一個瘋子。
神經生理學家會說:LSD的這種作用完全是因為它干擾了神經信號的傳遞路徑,使人對環境刺激產生了不正確的反應??蒐SD的支持者們卻不這么認為。在他們看來,那個由LSD營造的萬花筒般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好幾個最初服用LSD的人因此產生了一種要拯救人類于水火之中的使命感(電影Matrix中的Neil?)。正是由于這些人的“無私奉獻”,才使得LSD得以迅速在歐美等地傳播開來。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中央情報局也曾試圖開發LSD的“誘供功能”,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對其進行研究,在LSD的傳播過程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LSD所產生的幻覺是如此強烈,以至于許多服用者都產生了記憶效應。他們在停止服用后仍能生動地回憶起那種感覺。為了幫助回憶,有些人開始作畫,把LSD世界里的環境畫出來,于是在美國藝術史上一度出現了一種以不同顏色呈條塊狀出現為特征的美術作品。有更多的人則發現適當的音樂會幫助這種回憶,使他們再度看到那些夢幻般的絢麗色彩。經過音樂家們的試驗,發現具有如下特征的音樂最有效:
一,輪回往復的音樂結構。這種類似佛教和尚念經式的聲音對入靜很有幫助。
二,短小而又不斷重復的旋律。長時間聽同樣的一段音樂很早就被證明會使人產生幻覺。
三,非正常的聲音。既然LSD是為你打開了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門,那么在那里你所聽到的聲音應該都是屬于那個仙境的。不過誰也不清楚那來自仙境的聲音是怎樣的,于是,各種千奇百怪的聲音都曾被音樂家用來進行迷幻試驗,世界各民族的樂器有許多都曾被拿來試驗過,其結果不知道的人會以為是小孩子在瞎鬧。值得一提的是,60年代歐美正好開始流行宇宙探險之類的科幻故事,于是有許多音樂家就試圖營造一個星際旅行者所處的聲音環境,在錄音時大量使用人造回聲、失真和延遲等技術,以產生這種想象中的宇宙聲。音樂史上的許多新的錄音技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發明出來的。
四,多層次的聲音背景。大概是為了避免重復聽同樣的音樂會讓人厭煩,音樂家們便利用新發明的多軌錄音為音樂加入多個層次,使人每一次聽都會發現新的內容,都會有新的感受。另外,欣賞迷幻音樂最好使用高保真音響,而且盡量開大聲,這樣做會使人更容易排除雜念的干擾而沉浸在音樂中。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迷幻搖滾樂隊“感恩而死”(theGreatfulDead)當初之所以能從眾多的舊金山迷幻樂隊中脫穎而出,與他們擁有一套當時最先進的舞臺音響有著密切的關系。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LSD被廣泛使用之前就有一些前衛音樂家開始嘗試創作并演奏一些具有迷幻色彩的音樂了。這類音樂之所以在想像60年代才達到頂峰,與其說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音樂家投身其中,不如說是因為LSD在美國青少年中的廣泛使用為這類音樂培養了一大批新的聽眾。這種廣泛的群眾基礎使得迷幻音樂在美國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從多軌錄音到概念專輯;從幻燈表演到視覺搖滾;從先鋒爵士到鄉村搖滾;從重金屬到電子舞曲,幾乎每一種新潮流都或多或少地帶有迷幻的影子。
雖然LSD在七十年代后就因其藥性太過強烈而不再流行了,可迷幻音樂的影響卻一直持續到現在,當今最熱門的銳舞(Rave)音樂其實就是迷幻舞曲,它的流行與一種輕度迷幻劑Ecstacy在當今青少年中被廣泛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
有許多當年曾服用過LSD的人都回憶說當他們“高”的時候自己會有一種頓悟的感覺,他們會覺得自己在用一個第三者的眼光反過來審視自己。平常那些束縛自己思維的東西都消失了,那些平常自己最關心的事,諸如金錢、事業,甚至愛情等都不再重要了,他們開始觀察自己的靈魂。英國精神病學家奧斯蒙德(HumphryOsmond)為這種狀態起了個中性的名字:靈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魂顯現(Psychedelic),亦即服用了LSD后,你的靈魂無論好壞都會暴露出來。于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藝術創作中摒棄了傳統的反映愛情、家庭和金錢等的世俗主題,甚至不再關心種族平等、階級斗爭等社會問題,轉而直接面對人的靈魂,探討精神世界的奧妙。許多“垮掉派作家”就是這類文藝作品的先驅(如著名的小說《飛越瘋人院》)。對于這些先鋒藝術家而言,Psychedelic應該譯為“思想解放”才更適宜。
鮑勃·迪倫(BobDylan)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是第一個為這類反映精神世界的文字譜上曲,再加上搖滾的節奏,使之變成流行音樂的藝術家。自他開始,美國的搖滾樂就完全脫離了純娛樂的目的,走進了藝術殿堂。許多偉大的音樂家,如披頭士(TheBeatles)、滾石樂隊(TheRollingStones)、門(TheDoors)等都是在受到迪倫的影響后才開創了他們演藝生涯中真正的輝煌。如果沒有這一轉變,我興許就會同意現在許多學者堅信的“只有古典音樂才是藝術”這一論斷了。
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并不是每一個迷幻音樂家都是迷幻劑的服用者,事實上,服用迷幻劑不僅是違法的,而且不是一種解放思想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它畢竟是一種化學藥物,人在這種實驗中扮演的只是一個被強迫的、被動的角色,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都會使這種體驗失去控制,變成可怕的惡夢。
更進一步說,迷幻劑甚至完全不是必不可少的,人絕對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思想,以達到這種狀態。著名DJ莫比(Moby)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喜歡迷幻的東西,我曾有過很強烈的迷幻體驗,但它們不是用迷幻劑的結果。如果你在美好的燈光下欣賞出色的音樂,并持續聽上三四個小時,你的身體就會自己產生出迷幻劑來?!焙退愃?,相當多的迷幻音樂家其實都不曾服用過迷幻劑,他們只是憑自己的想像進行創作。他們中的很多有識之士都會同意這樣一個看法:迷幻音樂完全可以從迷幻劑中脫離出來,或者干脆代替危險的迷幻劑,以使聽眾可以主動地參與這種迷幻實驗,使他們的心靈旅程變得更安全,更美好。既然LSD已經為我們把門打開,我們就不必要再付出夾壞手指頭的代價了。
欣賞美國搖滾樂的這三大障礙其實是相互關聯的。如果說黑人音樂解放了我們的身體,那么迷幻音樂則解放了我們的靈魂,而能否正確地理解一首歌曲的意義則正是解放思想的關鍵。要想真正理解搖滾樂這門藝術,你就得過這三關。不過,本文并不是要證明美國搖滾樂比港臺歌曲好,這完全是蘿卜青菜的問題。但如果你甘愿一輩子吃青菜,你也許就會錯過了蘿卜的美味,那就太可惜了。
- 上一篇:勞動和社會保障暨民政工作會議講話
- 下一篇:國土資源暨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