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力企業電能計量技術的運用

時間:2022-08-14 03:40:25

導語:淺談電力企業電能計量技術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電力企業電能計量技術的運用

摘要:電力能源是當今社會生活當中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之一,在現階段尚無法被其他能源所取代。由于電力的發展是在國家支持下才開始運作并進行的,因此從事電力能源供給的電力企業屬于核心壟斷企業。電力企業的利潤主要來源在于電費收取,而電費收取的標準的制定在于電能計量技術是否科學,不夠準確的電能計量方式會直接影響電力企業的利潤。本文將就電力企業在過往電能計量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談到,解讀電能計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關鍵詞:電力能源;電力企業;電能;電能計算;技術

1傳統電力企業在電能計量技術方面的落后

(1)手段落后。計量方法不科學。在過去在面對電能計量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會安排抄表員進行抄表作業,通過抄表結果進行人工統計。這種做法非常笨拙,同時還極易出現差錯。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沒有進行適合電能計量的設備進行引進,同時在管理層面也暴露了相當巨大的問題[1]。(2)缺乏對線損統計的準確率。線損統計工作在過去的依靠人工查表抄表方式根本無法完成,部分員工可能存在著抄表不嚴謹不全面的情況,并不能從根本上反應出具體的用電狀況。對于線損率來說,缺少相應技術的革新單靠對于用電狀況判斷這一側面方式也存在以偏概全的片面性,無法全方位地反映出具體的線損情況[2]。(3)用戶違章用電以及竊電情況的監管不到位。在我國使用自動化設備之后,目前的狀況下要求抄表人定期對電表進行抄寫作業,以便及時發現違章用電以及竊電等現象。

2新時代電能計量技術的革新及應用

(1)電能計量技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相較于傳統人工抄寫的落后方式,電能計量技術需要進行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發展。首先通過信息技術及時對電量數值進行共享,從源頭避免人工抄寫過程當中繁重復雜的工作任務以及落后的工作效率。例如通過計算機技術所具有的功能將分散的工作內容進行集中的處理和統計,同時轉變變電站核裝置,將其主線設定為電能計量,再通過信息系統進行跟蹤。(2)電能計量的通信技術實施。在電能計量的過程中,電力系統對于電能狀況及線損情況的信息采集必不可少。通過前文我們得知,傳統的信息采集工作還是靠笨拙的人工抄表方式進行采集,并通過側面分析的模式進行狀況評估。而通過技術的革新,這些內容完全可以通過通信技術的手段來實現。對于信息采集來說,通信技術可以分為本地通信和遠程通信兩個方面來實施。其中,本地通信可以使用系統采集終端和客戶電能計量裝置進行數據通信。例如利用RS-485方式進行總線通信,其所具有簡單方便的操作特性可以使對于公用或者專用變壓器電能信息采集更加快捷。如圖1:除此之外,遠程通信在數據采集過程當中也能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無線通信包括兩個部分,公網通信和專網通信。公網通信是最為人所熟知的通信手法,其中有有線電話網、移動GPRS或者聯通CDMA等通信技術;而專網通信則是由國家無線電委員會規定的基于230MHz在早期電力負荷管理當中進行應用的網絡制式。其具有通信環節少,通信效率高的優點,利用雙工頻點或者一頻半工模式,可以直接在主站和終端之間直接進行通信。在電能計量當中,可以充分發揮通信的優勢,使電能計量方式更加科學合理[3]。(3)監測和遙測。除了通信技術的開展外,還可以進行地網遙測以及配變監測。地網遙測指的是在面對不同變電所電能表規格不相同時,通過建立超標通道終端系統,對電能表數據進行遙控測量。這一技術的實現,需要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以及實時接口的技術同步進行支持,同時還需要利用專門的太網專線保證主站變電站之間通信正常。而配變遙測則主要面對的是用戶用電量的監督,利用優秀的監督手段避免在用電過程中出現諸如違章用電、竊電等情況出現。具體的技術實施方法是先將智能化的無線網作為基礎,使其在主站系統與配變監測終端之間構成通信信道,實施進行數據采集和數據分析,利用具體的電能數值變化來分析用電情況,一旦發現異常用電可以立即采取應對措施。如圖2:現階段,大部分電力企業都采取選購配變監測終端來對公變用電負荷進行計量。

3結論

面對技術發展,電力企業在電能計量當中要充分認識到自身不足,積極投入到技術革新和應用當中來。技術改革為社會發展服務,電力企業的電能計量模式依據技術改革進行合理的革新是具有非常大的發展價值的。從技術層面來說,積極引進適合自身發展的現代技術設備是與現代技術接軌的最直接的手段。

作者:盧磊 張娟 單位:國網靈寶市供電公司

參考文獻:

[1]王婷婷.淺談電力企業電能計量技術[J].科技與企業,2015(23):194.

[2]黃鴻卿.淺談電力計量技術的管理現狀及應用策略[J].福建質量管理,2015(12):19.

[3]王曉東.淺談電力系統電能計量信息采集通訊技術[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2(1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