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10 10:06:00

導語: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分析論文

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極大地推進了全球信息化和網絡化的進程,給全球帶來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契機。信息網絡系統的建立已逐漸成為社會各個領域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信息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決策資源和控制戰場的靈魂。信息化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然而,在信息時代,來自信息流動途徑的挑戰給我國的信息安全造成了新的威脅,下文從幾方面進行探討。

一、泛濫的計算機信息病毒

隨著世界信息技術革命的來臨,計算機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計算機犯罪也隨之增加。在這類犯罪中,故意制造、傳播計算機病毒的犯罪顯得尤為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明確規定了計算機犯罪包括三種形式:一是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的行為;二是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行為;三是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的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上述三種行為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確定罪名。在當今信息全球化時代,傳播計算機病毒已經成為破壞我國信息安全乃至世界各國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徑。

根據我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公布的《2007年中國計算機病毒疫情調查技術分析報告》顯示,我國計算機病毒感染率在2007年又出現較大反彈,高達91.47%。在受病毒感染的用戶中,感染病毒3次以上的用戶達53.64%。調查顯示,趨利性成為計算機病毒發展的新趨勢。密碼、賬號被盜”現象猛增,成為病毒危害的新特點。2007年密碼被盜占調查總數的14.24%。這是由于當前木馬、病毒很多具有盜竊用戶敏感信息的特點,并且犯罪分子將木馬、病毒和相關技術作為從事網絡犯罪活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利用病毒、木馬技術進行網絡盜竊、詐騙的網絡犯罪活動呈快速上升趨勢,主要嚴重制約了我國網絡銀行的普及應用,網上治安形勢非常嚴峻。

有關專家說,病毒的制造、傳播者追求經濟利益的目的越來越強,這種趨利性引發了大量的網絡犯罪活動。在中國建設的新時期,為保障我國信息安全、建設健康網絡,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安全防范意識和技術,另一方面要迅速提高對網絡犯罪活動的發現和打擊能力,加強遏制病毒犯罪活動的上升勢頭。

計算機病毒的危害主要有以下特點:

1.破壞性強。網絡病毒破壞性極強。以MicrosoftServer網為例,一旦文件服務器的硬盤被病毒感染,就可能造成分區中的某些區域上內容的損壞,使網絡服務器無法起動,導致整個網絡癱瘓,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傳播性強。網絡病毒普遍具有較強的再生機制,一接觸就可通過網絡擴散與傳染。一旦某個公用程序染了毒,那么病毒將很快在整個網絡上傳播,感染其它的程序。

3.具有潛伏性和可激發性。網絡病毒與單機病毒一樣,具有潛伏性和可激發性。在一定的環境下受到外界因素刺激,便能活躍起來。

4.針對性強。網絡病毒并非一定對網絡上所有的計算機都進行感染與攻擊,而是具有某種針對性。

5.擴散面廣。由于網絡病毒能通過網絡進行傳播,所以其擴散面很大,一臺PC機的病毒可以通過網絡感染與之相連的眾多機器。

二、日益增多的黑客信息攻擊、猖獗的網絡信息犯罪

從網絡誕生之日起,就出現了黑客,黑客現象貫穿著整個互聯網發展的各個階段。早期的黑客對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進步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普及,世界范圍內的黑客數量日益龐大,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了黑客技術并加入到黑客隊伍中來,黑客群體的成長變得復雜化,黑客現象發生了質的變化。隨著網絡犯罪的日益猖獗,黑客現象出呈現集團化、組織化、政治化,甚至國家行為化的趨勢。一些懷有不同政治目的和經濟利益的非政府組織、極端宗教勢力和極端民族主義勢力也開始利用黑客進行活動,對我國信息安全環境構成嚴重威脅。自1994年國際互聯網進入我國以來,我國的網民人數急劇增長,隨著網絡的逐漸普及,黑客隊伍也相應產生并逐漸壯大,其作案范圍日益擴大,作案手段日益高明,對我國信息安全造成了嚴重危害。在國內,屢有黑客事件發生,以下我們列舉了一些近年來發生在國內的典型黑客事件。

1996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遭到入侵,黑客私自在高能所的主機上建立了幾十個賬戶,經追蹤發現是由國內某撥號上網用戶所為;

1997年,中科院網絡中心的主頁面被黑客用魔鬼圖像替換;

1998年4月,貴州信息港被黑客入侵,主頁被一幅淫穢圖片替換;

1999年5月,大連ChinaNET節點被入侵,用戶口令被盜;

2000年6月,上海熱線被入侵、多臺服務器的管理員口令被盜、數百個用戶和工作人員的賬號、密碼被竊取;

2001年7月,江西169網被黑客攻擊,造成該網3天內中斷運行2次;

2005年8月,西安某銀行被黑客攻擊,并被盜取80.6萬元;

2006年9月,揚州某銀行被黑客攻擊,利用虛存賬號提走26萬元現金;

2.嚴重數據:

2000年2月28日,河北省邯鄲電信局“邯鄲信息港”主頁被篡改,經公安機關調查,作案人系該市一高中生;

2001年1月30日,263網絡集團的ISP業務頁面、IDC資料信息港頁面等幾乎在同一時刻被黑客攻擊;

2001年2月20日,通港網絡(中國電信)、北京電信發展總公司、北京移動、北京尋呼、中國地圖出版社、華建集團等40余家網站被黑,據網絡界分析來自國外,其大面積的攻擊讓國內網站再一次感受到網絡信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

另外,在眾多的網絡安全問題中,網絡犯罪也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網絡犯罪案件不斷增多,形式更加多樣,造成的經濟損失呈上升趨勢,對國家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有著很大影響,直接威脅著國家安全,如何防范和打擊網絡犯罪成為網絡安全領域的重大問題之一。

三、網絡信息恐怖主義

隨著計算機和因特網在全球的廣泛普及和應用,網絡恐怖主義作為一種新的恐怖方式已經表現出了對國家和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危害。分析和研充網絡恐怖主義已經成為我國當今學術界的重要任務。研究網絡時代的恐怖主義的現狀,對網絡恐怖主義進行了界定、分析,對保障我國信息安全具有極其現實的實踐意義。

“網絡恐怖主義”一詞最早由美國加州安全與智能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巴里·科林博士提出,用于描述網絡空間與恐怖主義相結合的現象。“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6星期后,美國國會通過了反恐“2001法案”,將“網絡恐怖主義”列為新的法律術語。對于這種新型的恐怖主義,人們的認識目前還不夠統一。安全專家給它的定義是:所謂“網絡恐怖主義”,就是由國家集團或秘密組織實施的有預謀、有政治動機、針對計算機信息系統、計算機程序和數據進行的攻擊行為。這些行為可能危及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或者給公共安全帶來嚴重后果,甚至引發武裝沖突。鑒于它的巨大破壞力,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多伊奇說:“網絡恐怖主義對美國造成的危害更甚于用常規手段進行威脅的恐怖主義。它已成為僅次于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第3大威脅因素。”

9·11恐怖襲擊發生后,一場以美國為首的反恐戰爭在全球范圍內打響。當人們慶幸恐怖分子紛紛落網時,網絡上卻不斷出現各種恐怖文字、圖片和視頻。同時,以侵擾電腦網絡、破壞國家關鍵設施、危害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為特征的“網絡恐怖主義”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反恐專家警告說,恐怖活動已經蔓延到互聯網上,網絡恐怖主義已成為信息時代恐怖主義手段和方式發展的新領域,成為非傳統安全領域挑戰國家安全的新的全球性問題。如何應對網絡恐怖主義,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

現實空間的恐怖襲擊正與網絡空間的恐怖襲擊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新的恐怖威脅。計算機專家也警告,在數字化時代的今天,“網絡恐怖襲擊”帶來的后果可能更為可怕。他們說,襲擊者的目標將是國家的電信網絡以及電力系統、金融系統等基礎設施和政府運營系統,以達到其脅迫政府或人民的目的。

因此,我國有關人士也曾推測,在國際政治斗爭和經濟競爭日趨復雜化、多樣化的大背景下,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網絡恐怖主義攻擊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其主要目標可能是目前運行最繁忙、聯網最廣泛且脆弱性最大的全球金融證券交易網絡系統,以及關系到國計民生的信息通訊、電力與交通等網絡系統。

四、信息戰

“每塊芯片都是一塊武器,就像插入敵人心臟的匕首。”這是英國一位科學家描繪信息戰時所用的一個比喻。1996年,美國國防部公布了官方認可的信息戰定義:“信息戰是指為了獲取信息優勢,通過影響敵方信息、以信息為基礎的過程、信息系統和計算機網絡,同時保護己方信息、以信息為基礎的過程、信息系統和計算機網絡而采取的各種作戰和行動。”

聯合早報網轉載環球時報報道稱: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迅速增強,中國威脅論可謂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特別是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不顧事實,不斷揣測,質疑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

近日,美國蘭德公司的中國問題專家在《蘭德評論》上發表題為“搶占太平洋——美國對迅速崛起的中國軍事力量的回應”的署名文章,根據臆測中國正在發展的武器裝備和中國對抗美軍的若干戰略原則,認為到2020年,中國有可能挑戰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統治地位。蘭德公司借此向美軍提出了“應對中國‘先發制人,行動的六條建議”,以提高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作戰能力,達到懾止或必要時擊敗中國的目的。

但是對于美國的軍事質疑,中國的軍事理論分析家們對此問題的興趣更多地集中在信息戰方面,認為一旦美中之間發生沖突,中國就可以投入主要的資源進行計算機網絡攻擊,遂行信息戰。信息戰是利用強大的計算機通信網絡,將各種分散在空間、陸地和海上的探測系統、指揮系統集成一個統一、高效的信息網絡體系,使陸、海、空軍各級作戰人員能夠利用該網絡共享戰場態勢、交流作戰信息、協同指揮與實施作戰行動,其目的是通過攻擊敵計算機網絡竊取情報,破壞、癱瘓敵信息系統,并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己方網絡安全,奪取和保護“制網絡權”但是,這種努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美軍信息安全系統的破解。反過來,通過加強美軍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就可以顯著降低中國信息戰的潛在危害,甚至對中國發動大規模的信息戰,癱瘓我國的軍事和民用信息基礎設施,這是對我國信息安全的巨大挑戰。另外,在現今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戰不僅僅涉及軍事領域問題,它更是一個以信息安全為基礎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元素。

信息戰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作戰力量廣泛。由于信息技術有很強的軍民通用性和計算機網絡的互聯性,使得凡是具有一定計算機網絡知識、掌握著一定網絡攻擊手段的人都可以介入網絡戰;二是作戰對象平等。計算機網絡戰中,只要擁有高水平的計算機網絡人才,網絡戰就可以得到有效實施,而與國力大小、兵力多少無關;三是作戰空間廣闊。計算機網絡戰不受地域限制,只要網絡能夠到達的地方,網絡戰都可以實施;四是作戰時間連續。計算機網絡戰不受外界自然條件的干擾,不受天候因素制約,可在任何時段進行。五是破壞信息系統和影響人的心理。破壞信息系統的效果是敵方無法利用信息系統的設施獲得所需要的正確信息,既可以從物理上摧毀地方的硬件設施,也可以是破壞系統軟件,使系統崩潰或提供不正確的信息。通過提供對敵方不利的信息可以對人的心理造成影響進而控制人的行為,影響士氣,削弱敵方的戰斗力。

參考文獻:

1.向群眾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罪.中國法網,2002-07-17

2.俞曉秋.信息革命與國際關系[M].時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如何擊敗中國軍隊美智庫提六條“毒招”.聯合早報網,,2007-12-18

4.蔡拓等.全球問題與當代國際關系[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5.孫偉平.貓和耗子的新游戲—網絡犯罪及其治理[M].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6.周柏林.美國新霸權主義[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7.張建新.我國計算機病毒疫情趨利性明顯危害大,,2007-09-30

8.蔡翠紅.信息網絡與國際政治[M].學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9.遭受黑客攻擊的案例,安全中國,時間:200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