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問題及路徑

時間:2022-12-10 08:52:59

導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問題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問題及路徑

摘要:電子信息產業是綿陽市第一支柱產業,擁有“長虹”“九洲”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在通用航空、北斗導航、物聯網等領域競爭優勢明顯。重點分析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突出問題,并提出了電子信息產業未來發展的實現路徑和相應的保障措施,為更好地促進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問題;發展路徑;保障措施

作為川北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的綿陽,是國家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憑借眾多軍民融合企業、密集科技資源、豐富人才儲備和扎實的產業基礎,綿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總產值持續上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還面臨一些突出的問題。

一、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總值持續上升。綿陽市得益于國家“三線建設”,電子信息產業起步較早,近年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以“長虹”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總規模突破千億元,規模以上企業76戶,“京東方”“法液空”“兵港科技”“中油九洲”“心迪寶”“360”等一批電子信息行業知名企業及其配套企業相繼落戶綿陽市,該市電子信息產業已形成千億元產業集群。同時,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持續上升。2017年,綿陽市實現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1067億元,同比增長10%,比2012年的630億元增長了437億元,年均增速達9.18%。“長虹”“九洲”分別位居全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第6位、第30位,“長虹”持續蟬聯四川百強企業第1位。(二)科研實力強勁,產業技術先進。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科技研發實力強勁,擁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等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兩院院士28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1.7萬,科技資源密集,人才規模集聚。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先進,兩大龍頭企業“長虹”“九洲”現已擁有兩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兩個博士后工作站,在電視機、空調、冰箱、數字電視接收設備、軍事電子產品、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性能電連接元件等領域具有國內領先技術。(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集聚區初步形成。過去的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專注于數字家庭產業,結構較單一。近年來,以“長虹”“九洲”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不斷優化自身產業結構,已經實現了過去以數字家庭產業為主的單一產業結構向雷達設備制造、通信設備產業、軟件產業、電子工業專業設備制造業等多元化產業結構的轉變。經過產業的自身發展和綿陽市政府的合理規劃,電子信息產業已形成了光電和數字家庭產業集聚區、長虹智慧制造產業園、軟件產業集聚區。“京東方”“長虹”“九洲”“靈通”等企業集聚于高新區,形成了核心技術原始創新、自主芯片研發、軟件和聯動的光電和數字家庭產業集聚區;“長虹”“美菱”“旭虹”“海立”“華豐”“金華洋”等企業集聚于經開區,形成了發展平板整機、移動終端設備、電子材料、信息化物流園區及相應的前端配套產業的長虹智慧制造產業園;集研究開發、產業孵化、市場營銷、培訓服務為一體的軟件產業集聚區坐落于涪城區。(四)產業基礎扎實,特色產業優勢凸顯。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扎實、產品門類廣泛,涉及家用電器、軍事電子產品、通信設備及器件、AMOLED面板(新型顯示)、衛星導航、電子基礎元器件等多個領域,擁有2個國家級開發區、8個省級開發區、13個專業園區,培育了“長虹”“九洲”等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大集團,同時也培養了一批配套中小企業,以智能電視為代表的數字視聽產業鏈配套企業逾200家。目前,綿陽市已形成眾多特色產業。一是數字家庭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明顯優勢,如2017年以長虹為代表的數字家庭產業總規模達到500多億元。二是信息安全產業涵蓋品類眾多,如數字家庭產品、基于北斗的安全位置服務產品、數字認證等。三是軍工電子產業不斷融合發展,北斗二代衛星導航系統、二次雷達、人防機動指揮通信、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等軍工電子穩步發展。

二、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不完整。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占工業總量的份額雖高,但其產業分工層次尚處于價值鏈低端,仍然以簡單的組裝制造和基礎材料的研制生產為主,關鍵核心部件研發生產能力不足,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不明顯,且產品的附加值低,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的電子信息產品占多數,產業結構不合理,由電子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的進程緩慢。目前,除了數字家庭產業和軍工電子產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以外,其余產業鏈不完整,如高新技術產業。產業鏈不完整使得本地配套率不高的問題明顯,上下游企業配套不緊密,分工和專業化程度不高,產業集群的核心產業不突出。(二)電子信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不足。高新技術行業這種腦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和自主創新要求大量的高技術人才,綿陽雖然引進大量人才,但從事電子信息產業的高級人才仍然占少數,不能滿足企業發展對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時,綿陽市電子信息企業自主研發投入還不夠,原始創新能力不夠高,相關技術的集成創新優勢還不十分突出,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三)產業集聚優勢尚未得以充分發揮。雖然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已形成產業集聚,但是產業集聚性還不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且優勢企業分散在不同行業和業務領域,產業集聚的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雖有“長虹”“九州”這類國內知名大企業,但缺乏“專、特、精、新”能夠形成完整產業鏈的配套中小企業。融資難、成本高等原因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中小型科創企業數量少、總體規模偏小,龍頭企業未能發揮帶頭作用,帶動中小企業抱團發展。(四)電子信息企業品牌建設力度不夠。長期以來,綿陽經濟依賴于“長虹”的發展,形成了“興也長虹、衰也長虹”的局面。除了“長虹”“九州”“華龍薄膜”等少數品牌為大家所熟知以外,其他電子信息產業品牌知名度不高。電子信息產業品牌建設能力滯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企業不多,企業的品牌意識不強,自主研發產品的能力弱,原創、自主性產品偏少,產品的附加值不高。(五)國防科技優勢發揮不明顯。綿陽市是我國唯一的科技城,國防軍工產業發達,但國防科研優勢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中發揮不夠明顯。國防科研單位在與電子信息產業所涉及的產業園區建設、技術中心建設、人才培育和重大項目的投資建設方面,互動交流少、合作檔次不高,缺乏互動機制,使其對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大。國防科技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難以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國防科技優勢發揮不明顯,達不到發展新要求。

三、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未來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提高產業結構層次,注重產業鏈拓展。綿陽市應抓住大趨勢下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利用省委、省政府為促進綿陽市發展而出臺的一些利好政策,加快電子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導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結構層次。在拓展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的產業鏈時,應以“長虹”“九州”“華龍”等龍頭企業及其關鍵產品為核心,注重產業鏈的延伸,重點發展網絡產品、移動通信網產品,著力開展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構建較完整的數字家庭產品體系,加快新一代智能公交系統、高清視頻監控系統等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二)加強政府領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電子信息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傳統產業結構升級有顯著推動作用,應明確其作為綿陽市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地位。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應加強政府領導,以優勢企業為基礎,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形成集聚效應。優化創新資源,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大自主研發投入,提高原始創新、相關技術的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以“互聯網+”推動電子信息產業業務模式創新。建立“長虹”“九州”“中物院”“電子9所”“電子58所”和西南科技大學等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交流平臺,促進企業與行業之間的跨界融合與技術轉移,充分發揮研發機構的作用。在智慧城市、數字家庭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產品和標準。(三)整合優勢資源、加速產業集聚發展。綿陽市是我國知名的科技城,應整合并充分利用綿陽市眾多的軍民融合企業、密集的科技資源、豐富的成果儲備和集聚的人才等優勢資源,加速電子信息產業集聚發展。在加速其集聚發展過程中,可根據國家發改委為綿陽科技城量身定做的軍轉民高技術產業鏈專項,以“長虹”“九州”等大企業為核心,在企業之間形成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體系,通過具體項目的實施,形成產業鏈條,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發展,形成規模化,發揮電子信息產業集聚效益。(四)提升產品配套能力,打造國際知名品牌。為促進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向高端化、專業化、集群化方向發展,應提升其產品配套能力。積極引進基礎電子、集成電路、智能硬件、應用電子、高端軟件等領域的配套項目,加快培育一批中小型配套企業,引導龍頭企業在本地配套,鼓勵本地企業主動為龍頭企業配套。提高電子信息產業的品牌建設能力,增強企業的品牌意識,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企業。以大企業為核心,樹立品牌形象,積極打造更多的國際知名品牌。(五)促進電子信息產業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綿陽市是國家軍民融合發展先行區、四川省爭創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而且電子信息產業是綿陽市的支柱產業,因此,對綿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是發揮軍工產品的技術優勢,加快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在此過程中,應完善軍民融合組織領導體制,提升軍民融合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增強軍民融合發展實力。依托綿陽科技城“軍民兩用技術轉移和產業孵化中心”“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等平臺,加快信息安全、北斗導航、大數據等電子信息領域軍民融合的重點項目和示范工程的建設。

四、綿陽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根據省委省政府為打造綿陽科技城而出臺的利好政策,在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過程中,綿陽市可利用這些利好的政策優勢,實行土地政策傾斜制度,對電子信息工業項目用地,實施“綠色通道”策略,按國家相關法律對研發機構、高技術企業等優惠供地。實施國防科研成果產業化激勵制度,對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給予扶持和鼓勵機制,充分發揮國防科技資源優勢;對重大電子信息產業項目,給予國家或省級財政支持,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切實給予土地、稅收、資金等政策方面的支持。(二)要素保障。綿陽市應根據不同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的功能定位,保障提供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加快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產業園區的承載能力,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加大產品檢測、技術開發、現代物流、服務支撐平臺的建設投入,重點支持帶動性強、關聯度高的重大電子信息產業。(三)金融保障。綿陽應著力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打破企業融資“瓶頸”。采取政府統籌協調的辦法,組織市內電子信息企業與金融機構進行有效對接,大力支持市內符合上市條件的電子信息企業上市融資,協調幫助企業上市發行企業債券,采取資本市場化的方式進行融資,促進電子信息企業壯大發展。對軍民融合的科技創新企業,設立軍民融合服務專營機構,量身定制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專屬的金融產品。(四)人才保障。綿陽應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強高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完善人才利益回報機制,營造優質的人才發展環境。推廣綿陽市軟件產業園區與高校共同培養學生的經驗,促進高校與產業園區共同培養專業性更強的高技術人才。加快實施軍民融合創業團隊“聚變計劃”、科技領軍創業團隊“涌泉計劃”、產業尖端創新團隊“卓越計劃”,實現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羅仲偉.“十三五”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態勢與路徑[J].全球化,2016(3):102-113.

[2]許愛萍,林志剛,沈英莉.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創新困境及對策[J].企業經濟,2014(10):141-144.

[3]張鴻,范滿航,代玉虎.電子信息產業區域競爭力比較研究[J].西安郵電大學學報,2014(4):94-99.

[4]蔡勇志.全球價值鏈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13(5):124-127.

[5]吳德進.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與對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37-142.

[6]楊歡進,王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經濟與管理,2008(1):73-76.

作者:李金香 方 杰 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