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發展在汽車后市場的影響

時間:2022-01-05 09:14:44

導語:新能源汽車發展在汽車后市場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能源汽車發展在汽車后市場的影響

從20世紀80年代汽車行業萌芽,到現在我國產銷量全球第一,在這一發展過程當中,過去40年汽車整車銷量是行業關注的重點,未來,汽車配件及汽車技術,將是行業變革的主題。

電氣化展望

為什么電氣化能夠受到整車廠、供應商、消費者認可?它的驅動因素是什么?主要有三個驅動因素,第一是政府的驅動,以中國市場為例,新能源車發展初期,政府用補貼來培育市場,到現在全面推行的雙積分政策,整車企業為了滿足碳排放達標的目標,需要去規劃生產新能源車,雙積分將在驅動新能源車市場的政策當中發揮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僅是在中國,在美國,拜登政府上臺之后也提出了非常激進的政策,這些政策既包含補貼這樣的刺激政策,也包含其它強勢的要求。比如在加州地區,要求到2025年,零排放車銷售份額達到22%。歐洲也一樣,很多國家也是通過政策刺激,既包括補貼、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包括強硬的政策目標,如到2035年,在歐洲市場嚴禁銷售燃油車輛,所以可以看到,在幾個主流的市場中,同樣都提出了對于新能源政策的支持及扶持。第二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幫助整車企業去決定要生產的車型,電池作為一個主要的動力設備,當它和傳統內燃機的成本相比,能夠達到一個相對持平的狀態,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夠達到盈利的程度。預計到2026年,純電動車和內燃機在動力系統的制造成本方面將基本持平。這基于三個假設:1.研究的對象是小型和中型轎車。2.假設內燃機動力的總成基本維持8500美元左右的制造成本不變。3.研究的小型和中型汽車的電池容量在60kWh左右。這意味著對于大多數企業可能以往是被競品車型推動而生產新能源車,在未來市場體量達到一定的程度,當電池成本下降的時候,就可以通過新能源車盈利。總的來說,由于電池制造成本的下降會改善整車企業在生產新能源車當中的利潤空間。當然也有一些前提,現在假設受到汽車技術尤其是電池技術的影響,有可能加速或者是推遲。其次是政策的變化,以中國為例,新能源補貼到2022年年底就截止了,如果后續再延伸,同樣成本也會發生變化。第三是市場的合作伙伴,我們看到福特、大眾等在電動車平臺進行共享,也會影響電動車的動力成本。從圖1可以看到,紅色框標出的柱狀圖在2026年,傳統內燃機的動力總成成本和新能源車的電池制造成本持平。再看藍色曲線,當電池容量從65kWh往上到更高時,在歷年的更高電池成本和哪一年持平呢?到2030年的75kWh的動力電池和相對應內燃機的制造成本持平。驅動電動車市場的第三個原因——消費者。毫無疑問即使政府支持,制造成本再低,消費者不買單,市場不可能有一個良性的發展,每年IHSMarkit會對全球范圍內5個重要的國家和地區做消費者調研。圖2展現的是2019年和2021年兩次消費者調研的對比,2019年58%的消費者認為,當購買下一輛車的時候,有購買新能源車的意愿,尤其是EV車型的意愿。當2021年再去對消費者進行調研,這一比例提升到了86%,也就是說,對于消費者而言,無論是曾經的價值體驗還是市場宣傳,對于EV車型的接受度都提高了。綜上而言,我們回顧到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扶持以及碳積分的要求,同時電池成本的下降再加上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可以看到眾多的OEM不約而同地在EV發展中推行“allin”的戰略。2021年10月,奔馳發布了他們對于2025年開始EV新的架構,只生產新能源車,可以看到,眾多主流的傳統企業在EV車型上發布了非常明確的時間節點。這會給行業帶來三個影響。第一,由于新能源車的增加,毫無疑問規模化效應會導致成本進一步下降。第二,有助于基礎設施的搭建,尤其是對于充電樁的布局,會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于新能源車的使用體驗。第三,對于市場的感知,可想而知,如果只有七個新能源車品牌,對于消費者的普及程度和擁有七十個品牌的市場對于消費者的普及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圖4列出中國市場的新型車的保有量,按照純電動和其他動力類型劃分。以2021年為例,純電動車大約占整個中國新型車保有量市場份額的2%,還是是很小的市場,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對于新能源話題的探討都集中在OE市場,并沒有拓展到后市場,大家認為“這個風還沒有吹起來”。我們把時間軸延長,到2043年,BEV的車型保有量份額首次超過50%,體量超過2億,再往后到2050年,可以看到BEV保有量已經超過70%。按照不同車齡分析的話,2020年的新能源車,3歲以內的車齡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為75%,4~7歲以上的車齡占到25%,8歲以上的車齡沒有。如圖5所示,可以看到從2029年到2030年之間,2030年的低齡段,也就是3歲以內的車型只有41%,而4~7歲車齡達到43%,4~7歲車齡首次超過低齡市場。因此純電動車的后市場車齡在2030年發生轉折。進一步來看,眾多的汽車企業都發布了他們對于新能源車的“Allin”戰略,具體來看看有多少品牌。以2020年為例,如果單一品牌的保有量超過1萬輛,那么就把這個品牌記錄其中。可以看到2020年的時候有32個品牌的保有量超過1萬輛。2030年將會有多少品牌加入到BEV的陣營中?預計有74個品牌。這十年,后市場有超過1萬輛BEV的品牌數量翻了兩番再看一下這些品牌對應的市場份額,以2030年為例挑選了排名前10的BEV品牌,雖然到2030年有74個品牌,但是排名前10的品牌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59%,市場集中度非常高,因此無論是服務提供商,還是零部件制造商,抓住頭部企業仍然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新能源車對于后市場的影響

隨著電動車的機械件越來越少,電子化的復雜程度會越來越高。除了直觀的電動車和內燃機車的差別,電動車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從圖7可以看出,2032年,中國具備自動駕駛等級的車型滲透率達到了73%,具備4G、5G網聯功能的車型則達到了92%。新能源車不是簡單的一個動力形式的轉換,它更多的是具備了更加新型的自動駕駛功能,同時具備了網聯的功能。這樣一個滲透率、裝備率的提升,對于后市場會有什么樣的影響?第一,隨著自動駕駛等級的提升,碰撞事故發生率會下降。目前后市場的保養和服務中,維修收入占了非常大的比例。第二個影響是OTA可以實現系統更新和迭代,一部分業務就不再進店操作。與此同時,獨立售后不具備授權經銷商獲得網聯車輛更詳細數據能力的時候,后市場的蛋糕就會進一步萎縮。新能源車保有量不斷增加,針對后市場不同的玩家有什么影響?對于后市場的配件制造商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尤其是新能源車不需要使用的配件毫無疑問是挑戰。對于新增的配件,尤其是更換頻率會增加的配件,比如輪胎,由于新能源車自重大,它的摩擦力會隨之增加,導致磨損程度會增加,這是機會。除此以外,我們也看到智能網聯輪胎的產品發布其實是有助于幫助輪胎企業從傳統的配件制造商向具有一定客戶數據接入端的企業靠近。對于物流企業的影響,伴隨新能源車的加入,導致物流的復雜程度提高。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是多種動力形式共存的局面,也就是現在看到的很多車型,既有傳統燃油車,也有EV、PHEV,物流公司需要具備不同配件的倉儲和處理的能力,多種動力形式共存的格局在短期和中期都是共同存在的,對于物流企業而言無疑是成本的增加。另外,物流倉儲能力也會相應增加。對于OEM授權的經銷商而言,庫存會有所下降。因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影響,車主可預知下一次保養時間節點,預測可能在哪些區域完成。對于OEM授權經銷商而言,庫存會降低,這是短期到長期的影響。對于獨立經銷商而言剛好相反,因為它不具備獲取更加詳細的智能網聯汽車的數據,它無法分享到可預測保養服務的一些功能,所以成本會相應的增加。此外,新能源車的電池也會壞,無論是撞壞還是自然損壞,電池如何倉儲、運輸和維修,尤其是對于鋰離子電池,對于物流企業而言將會增加成本,這將是持續的挑戰。對于維修和服務的企業,新能源車維修保養的內容、頻次、價格都有所變化,甚至是顯著降低。根據消費者報告(ConsumerResearch)的調研,基于消費者在實際使用新能源車過程中所產生的開銷。無論是從里程數,還是從全生命周期,都可以看到BEV車型和傳統內燃機相比,基本上它的維修和保養服務開銷下降了50%,這樣顯著的下降,對于后市場維修和保養服務提供商而言,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需要思考通過怎樣新的商業模式去彌補這50%營收的缺失。

新商業模式的探討

舉兩個新商業模式的案例供大家思考,第一個是新能源的換電,當把換電模式和現在主流電池核心企業聯系在一起,可以看到,當未來有一天換電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時候,寧德時代等電池供應商可以在線下提供一整套電池的服務。換電模式的優勢是可以有效緩解消費者的里程焦慮,但是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了電動車的價格。我們知道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時候顧慮之一是電池的貶值,銷售人員會教育消費者考慮使用過程的成本是下降的,如果有一天新能源車的成本又低,性價比又高,這何樂而不為?換電模式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換電模式的劣勢,一個是投資成本,如果不包括電池投資,平均每一個換電站它的投入成本需要200萬元人民幣,想要打造換電的商業模式,而不僅僅是配套服務與某個汽車品牌,布局上百個換電站是必要的,因此總投資額還是相當可觀的。第二是換電的過程責任劃分。對于機會而言,一方面,來自政策補貼,2020年,中國市場上具有換電功能的車輛仍然可以享受政策補貼;另一方面,加油站、經銷商有意圖展開換電站的合作,前面提到了新能源車的維修和保養頻次下降的時候,經銷商也需要尋找新的商業模式。最后,挑戰還來自于行業標準的缺失,目前換電接口行業沒有統一標準。與此同時,如何確保租賃電池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樣也是一個挑戰。第二個商業模式案例。Zohr是一家初創公司,提供輪胎更換和維修服務,通過在APP上下單預約,Zohr會上門提供服務,并且Zohr已經得到像米其林等輪胎企業的認證。這一類型的線下服務或者數字化體驗,在疫情下加速了市場對其的認可。另外,由于這類配件的更換和保養不需要實體店,所以降低了固定成本投入,增加了運營者的收益率。

作者: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