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下經濟法學教學變革
時間:2022-08-15 09:52:04
導語:經濟轉型下經濟法學教學變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一門新興法律部門,調整國家在調節(jié)社會經濟過程中發(fā)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整作用。經濟法在中國的發(fā)展與經濟的發(fā)展緊密相連。經濟法作為一門法學學科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成為法學專業(yè)14門核心課之一,向本科生講授經濟法成為法學教師的教學任務之一。然而,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經濟法的教學模式長期不變,不利于經濟法學科的發(fā)展,也不符合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要求,致使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
一、經濟法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經濟法學科在高等學校中遵循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學生埋頭記筆記,囫圇吞棗的記憶學科內容。近年來,隨著各個高校硬件配套措施的完善,新興的多媒體教學取代了原有的板書教學,在講課效率上有一定的提高,學生也從繁忙的記筆記中解脫出來,可以抬頭聽老師講課。但是,這種授課方式的轉變依然存在著問題。教師和學生更加依賴課件,教師主要以課件為主,較少指導學生學習和回顧教材中的知識點;沒有了記筆記的壓力,學生聽課專注程度有所下降,效果大打折扣。21世紀以來,中國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有關市場規(guī)制的經濟法律不斷推陳出新。培養(yǎng)新型的符合時展要求的懂經濟、懂管理、懂法律的人才是現代高等教育面臨的緊迫任務之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針對經濟法學內容龐雜,知識點分散的特點,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從而培養(yǎng)具有良好法律素養(yǎng)的學生,這是所有經濟法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并加以解決的核心問題。本文擬對這一意義重大的問題作出初步的探討。本文認為,在新的經濟條件下應該從教材編撰、課堂教學、課外實習、教學考核等四個方面,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適應經濟法的發(fā)展。
二、經濟法教學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1.健全的硬件設施為改革提供了物質條件隨著國家、學校對教育、教學資源投入的增加,學校的各種教學硬件設施不斷健全,添置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建立了信息量巨大的圖書資源庫,修建了模擬法庭等,為法學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老師們開始熟練掌握、運用這些資源,不斷摸索新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方式能夠動態(tài)地展示課程知識點,圖書館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信息,模擬法庭實現了與實踐對接的可能性。
2.教師素質的提高為改革提供了前提目前,法學專業(yè)教師大多具有社會兼職資質,不少老師從事兼職律師工作,在法院、檢察院、司法局等公務機構掛職鍛煉等,具備了多元化的知識結構,較好地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些老師們愿意參與經濟法教學模式改革,為改革出謀劃策,提供各種幫助,一方面,為學生們提供法學實踐基地;另一方面,為他們提供實習指導。
3.學生們對教學模式改革的熱情為改革提供了動力經濟法教學模式改革極大地激起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全新的改革思路吸引了學生們的眼球,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對學生們來說是個新事物,非常值得嘗試。學生們既可以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又能夠接觸實務,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因此他們對經濟法教學模式改革抱有很大的希望,也愿意為改革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經濟法教學模式改革基本思路
1.教材編撰
教材是本科生學習經濟法課程的必需資料。但是,目前中國的現狀卻是教科書亂相百出,版本眾多,良莠不齊,資料陳舊;幾乎每一個學校都要編一本自己的本科生教材。這些教科書體例龐雜,內容體例相差很多,甚至觀點截然不同。經濟法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存在學術爭鳴原本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教科書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卻需要主流的觀點。在西方,教科書的編撰是一件非常嚴肅的科研活動,一本教科書的編撰往往需要作者多年的積累,不斷地更新,并附有與本部門法相關的所有立法材料、案例資料和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這樣的教科書往往能體現本門法學最主流的觀點、最新的發(fā)展,從而成為學生學習法律的必要資料。當然,中國教材如此混亂的現狀與中國的學術評價機制具有某種因果關系。但是,為了經濟法學科的發(fā)展,經濟法學者應該秉持出編好書、出精品的理念,集中力量編撰出高質量的本科生教材。將本門學科的理論問題、法律法規(guī)材料、有關的典型案例和學者在本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匯集起來,編撰一本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實踐價值的經濟法學教材,并不斷根據經濟法理論和實踐的變化,作出相應的更改,使之成為具有更強生命力的經典教材,作為學生學習法律的最主要的渠道。在編撰過程中,我們可以集思廣益,探討編撰思路、體例結構、內容安排等,集合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教學、科研人員共同完成。拿出初稿后,書稿必須由多方鑒定,經過實踐教學檢驗,多次修改之后才能定稿。
2.課堂教學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經濟法更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案例教學早已成為經濟法教師的常用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比起枯燥的理論講解和法律條文解讀,對學生更有吸引力,也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經濟法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案例教學方法有助于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法學知識,有助于學生理解法律原理和法律條文。堅持案例教學方法對于實踐性很強的經濟法而言,無疑是正確的改革方向。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如何進行案例教學?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有的教師從歷屆司法考試題目中抽取典型案例,在課堂上細細剖析。這種案例教學方法,一方面,“以案說法”講解了法律條文;另一方面,也教會了學生如何應對國家司法考試。并且,司法考試題目中的案例設計短小,對知識點的考查準確,因此采用司法考試題目進行案例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嘗試。有的教師從教學參考資料中選取典型案例,在課堂上詳細講解。這種案例教學方法對學生理解掌握理論知識亦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教學參考資料的案例大多比較陳舊,且案情復雜,無法真正起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還有教師從“今日說法”或者法制頻道等電視節(jié)目中選取典型案例,放到課堂上講解。由于這些案例經過電視節(jié)目的加工,往往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并且這樣的案例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因此,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在進行案例教學法的時候,首先,我們應當對收集的案例進行分門別類地編排,一種案例反映一項或多項重要理論;其次,我們向學生們展示這些案例,提出一些問題,或者要求學生們從案例中發(fā)現和總結問題;最后,我們針對典型案例加以剖析,培養(yǎng)學生們的學習思路和研究方法。這種案例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有效果的教學方法。僅僅將教學方法由單純的知識點講授擴展為結合案例講解法條和法學理論,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本文認為,針對個別單行法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責任法等,此類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并且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法律糾紛的法律,經濟法教師可以采取讓學生上講臺進行講解的教學方法。主動講與被動聽,有著本質的不同。一旦要求學生能夠講解某部法律,他或她必須在課前查閱大量資料,消化吸收這些材料,并將之變成自己的語言講解出來。這樣的經歷對于學生而言,既能夠牢固的掌握法律知識,也能夠提高他們運用法律的能力,鍛煉他們公開表達自己觀點的自信。此外,針對某些在學界仍然存在巨大爭議的理論問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引入課堂辯論法,鼓勵學生們就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按照現在通行的辯論賽規(guī)則,公開進行辯論。辯論既是達到真理的必不可少的基礎性條件,也是學生的思辯能力充分發(fā)育的前提。這種教學方法的作用在于:首先,辯論將學生直接置于極具挑戰(zhàn)性和對抗性的競爭氛圍之中,類似于激烈的職場競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們的危機意識;其次,為了取得辯論的勝利,學生們必將大量查閱和分析材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最后,面對面的對抗式的辯論鍛煉了學生們的應變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們讓學生自主閱讀材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充分的論證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方式,鍛煉學生思辨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
3.課外實習
進行課外實習是現代大學教育對每一個大學生提出的要求。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對于學生提高對自我的認識有很大好處?!皶接脮r方恨少”,是每一個曾經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的學生最真實的感受。參加校外實踐活動的學生,會更加珍惜校內的學習機會,尤其對于經濟法這樣的內容比較龐雜、枯燥的法律,校外的實踐互動更能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針對經濟法的特殊性,本文認為,可以安排學生去公司、律所、消費者協(xié)會以及法院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或者組織學生舉辦各類法制咨詢活動。在公司的實習,能夠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公司運作的情況,加深對公司架構、公司經營、公司管理、公司治理等重大問題的理解。在律所和消費者協(xié)會的實習,可以讓學生實際體驗訴訟的魅力。由于產品質量問題,尤其近幾年,由于食品安全問題引起的爭端越來越多,此類的訴訟案件也是此起彼伏。學生親自參與某一個案件的訴訟過程,可以讓學生接觸到課堂上無法學到的訴訟技巧,深刻體會訴訟中的法律知識。在法院的實習,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各種類型的法律爭端,尤其是平等主體間有關合同的爭議,可以給予學生從法官角度觀察法律,認識社會的機會。此外,本文認為,可以采取模擬法庭的形式,給予學生實際運用法律解決案件的體驗。模擬教學法是指通過觀摩和模擬過程,使學生通過情景學習,進行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問題,將知識有效地內化的教學方法。實施“模擬法庭法”的目的,在著重鍛煉學生行為能力的同時,培育獨立分析解決問題、書面和口頭語言表達、辯論等綜合性素質。就其本質而言,模擬法庭其實就是學生模擬法官、案件當事人的一種學習活動。在模擬法庭中,學生可以親身體會法律的魅力。但是,筆者在觀摩了幾個模擬法庭以后,得到如下印象:模擬的場景主要是離我們生活非常遙遠的英美法系的庭審現場。學生們穿著法官袍,帶著假發(fā),進行著背誦式的辯論。筆者認為,這樣的模擬法庭華麗有余,實用不足。因為背誦式的表演,沒有給學生一個思辨的過程,英美法的訴訟與我國大陸法系傳統(tǒng)的司法實踐差別過于顯著。因此,本文建議,經濟法教學過程中的模擬法庭可以選擇中國司法中實際存在的爭議,完全由學生依據程序法主導案件審理進程,并依據中國現行的法律,對爭議進行辯論、審理,并由學生最終根據自己的所學作出最終的裁決。這樣的模擬法庭,筆者認為會對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產生深遠的影響,也會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tǒng)和牢固。
4.教學考核
教學考核是經濟法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而以往的教學考核方式卻對經濟法的教學沒有太大的促進作用。課堂教學結束后,課程重點內容,也就是俗稱的考試范圍成為學生最為關注的問題。無論前面的課程是否真正掌握,也無論教科書是否通讀一遍,背誦老師劃定的考試范圍中的題目,成為學生謀取高分、了結課程的最好選擇。通過強化記憶掌握的知識是最不穩(wěn)固的知識。往往考試結束,學生強化記憶的知識也隨之結束。
因此,改變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成為經濟法教學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本文認為,與靈活的教學方式相配合的考核方式,能夠與教學相互配合,達到最佳的效果。具體而言,對于經濟法基礎理論而言,由于爭議巨大,可以采取學生辯論的方式進行教學,與此相對應,可以采取學生評委加教師評委共同的打分的方式,給參與辯論的學生作出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更為客觀,也能促進學生更好的準備辯論資料,在辯論的時候,更好的發(fā)揮應有的水平。對于模擬法庭而言,同樣可以采取學生和教師共同打分的方式。由學生評審團對參與模擬法庭審理的學生的辯論技巧給出分數,由教師對學生在法律方面的分析和運用給出評價。對于課外實習,則由實習老師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和點評。至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包括教師對基礎理論、法律條文、司法案例的講解,亦不排除傳統(tǒng)的閉卷考試的方式,畢竟法律是一門需要記憶的學科。通過閉卷考試,督促學生記憶必要的法律條文,理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考核方式之一。此外,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由學生自我評價,提交自評分數,詳細地說明理由,教師根據學生自我評價給予一定的分值。
- 上一篇:經濟法學教學模式革新
- 下一篇:衛(wèi)生局疾病防控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