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學課程建設效果與實踐

時間:2022-05-08 09:58:11

導語:民法學課程建設效果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法學課程建設效果與實踐

摘要:雙一流背景下《民法學》課程的建設應圍繞教學理念和教師角色定位的轉變、教學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利用,構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素質教學三位一體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雙一流;民法學;課程建設

一、《民法學》課程的定位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民法課程是教育部確定的法學專業本科生14門基礎課程之一,是法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內的主干核心課程。鑒于民法內容博大精深,大多數高校的法學院將民法課程體系化,分別由“民法總論”“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婚姻家庭與繼承法”五個部分組成。民法課程體系建設能對整個法學專業課程建設,尤其是私法類專業課程的建設起到帶動、示范作用。[1]民法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均很強的部門法。民法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法律執業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門課程需要學生理解記憶的知識點多、概念抽象、專業性強。[2]在以教師講授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深入,掌握不全面,難以形成規范的法律思維,更缺乏民法實踐能力的訓練。民法教學中存在的三大主要問題:一是學生基礎理論理解不透徹;二是學生民法法律思維欠缺;三是學生民法應用能力弱。

二、《民法學》課程建設的方法與路徑

以上述問題為導向,以改革理論課堂和開拓實踐課堂兩手抓為策略,實現培養學生夯實的民法理論功底、規范的民事法律思維、初步的民法適用能力的建設目標。引入“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整合已有教學資源和優勢,建立校內課堂、競賽課堂、實踐課堂和網絡課堂,從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教學體系三方面進行改革。經過改革,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法律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有明顯提高,同時在帶動其他專業課程建設上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具體方法和路徑如下:

(一)教學理念和教師角色定位的轉變通過校內外的學習和交流,領會教育部關于本科教學改革的精神,調研優秀院校的成功教學經驗,深入學習“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教師深刻認識到摒棄“填鴨式”,充分釋放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是解決民法課程三大主要問題的根本。確定“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理念在民法課程中踐行的具體措施。民法教學中知識的傳授只是最初級的目標,思維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更為重要。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經驗、方法的指引,因材施教,助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志趣和能力。

(二)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改革

1.開拓“以學生為中心”的民法實踐教學新模式。在完成學生實踐意向問卷調查工作的基礎上,將實踐教學的重心從外派學生轉向引進案源和實踐進課堂。最終確定以學生獨立辦案為核心,雙師型教師全程指導為依托,辯論賽和模擬法庭大賽為輔助的實踐教學新模式。通過引進民事案源,依托法律援助中心,雙師型教師(律師+教師)全程指導學生以公民身份獨立辦理民事案件。通過案例討論沙龍,組織專業教師和學生參與案件討論,對教師和學生的專業成長均大有裨益。同時,將學生獨立辦理的民事案件,融合到理論教學課堂,以精品案件帶動理論教學,輻射全部學生。教師全程直接參與指導,學生“真槍實彈”承辦法律援助案件的過程中,對法律執業能力需求和個人定位的感知前所未有地真切,對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前所未有地高效。傳統模擬庭審大賽由學生參與,教師評論,改革后模擬庭審大賽由雙師型教師擔任模擬法官,并評論。教師分別指導原被告雙方的學生進行民事法律關系梳理和論辯技巧的指導。引導學生在訴訟程序上更準確,在實質法律關系上把握更透徹,真正起到了通過模擬庭審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作用。2.“以學生為中心”改革理論教學方法、拓展民法理論教學課堂。(1)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建立。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為目標定位,選取民法中適合錄制慕課視頻的核心知識點錄制視頻。視頻錄制融合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以培養學生綜合性、高階性思維能力為導向。每個視頻均以動畫案例導入,逐層規范分析呈現知識體系,并以討論式、項目式問題作為課后作業。線下課堂通過慕課中課后作業的討論,教師引導答疑,進一步拓展思維,建立知識體系。(2)庭審式課堂教學。庭審式課堂是為了突破學生應用性知識的學習困難,在課堂內根據知識點量身設計案例,學生分組擔任法官、原告和被告,將法律知識點的記憶理解和應用融為一體。庭審式課堂主要應用于民法侵權責任部分的教學。(3)辯論式課堂教學。辯論式課堂是為了突破民法中的重點難點理論性知識。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的形式,將論辯思維應用于知識的理解。3.確立“感同深受”式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完善素質教學體系。在專業理論課程建設的基礎上,以“教書育人”為導向,全方位全過程深入實施課程思政改革。(1)確定“感同身受”式民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鑒于民法是最貼近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部法律,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情感為基礎設置案例,引導學生在生活情景的感同身受中,學習民法知識,體會民法自由、平等、誠實信用的精神,樹立“學法以愛人,用法以助人”的價值追求。(2)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大綱、教材選用、教案課件編寫等各方面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理念,將課程思政教學貫穿于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踐教學、討論作業等各環節。

(三)課程教學內容優化

1.基于教學理念的更新,調整民法課程教學內容。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服務于實踐課程、理論課程和素質課程改革的目標,民法課程教學內容得到了實質性地優化。(1)在課程教學大綱中明確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三個層次的目標,并以目標為導向,修訂課程教學大綱。鑒于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法律關系兩個部分的知識在培養學生民法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上的突出作用,課程教學大綱中增加了民事法律行為、民事法律關系兩個部分的授課時數;鑒于民事主體和胎兒利益保護兩部分在培養學生價值觀上的貼切作用,教學大綱修訂中將這兩部分知識點提前講授,以建立學生對民法的親近感。(2)教學設計中按照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融入能力培養和思政建設,進行了大幅度修改。充分利用音頻、視頻、生活案例的設計,引導學生在生活場景中“感同深受”走進民法知識,自然而然地將思政課程建設引入課堂教學。例如,在“胎兒利益保護”的知識學習中,通過探討腹中胎兒是否享有已故父親遺產的繼承權,讓學生的法感情得以調動,正確認識“法不外乎人情”中的“人情”。同時借助生活案例將民事主體制度和繼承制度串聯起來,將法律解釋方法之體系解釋方法呈現出來。學生既有情感的調動,也有思維的活躍,自然掌握了關于民事主體和繼承的基礎知識,以及體系解釋的法律適用方法。(3)基于教學大綱和教學設計的修改,聘請專業技術團隊錄制慕課視頻,美化教學PPT。基于學生視頻學習注意力容易分散的規律,慕課視頻的制作定位于服務課堂教學。根據長期民法教學中發現的學生學習的難點,以視頻教學輔助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并通過視頻中的動畫案例和課后題設置,為學生自主學習、思考提供方向和指引。學生在整套視頻課程的指引下自主學習,完全有可能建立屬于自己的民法知識體系,并從中培養解釋與適用民法的思維能力。2.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對民法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設計進行修改。其中,重點增加人格權編的內容,并在合同編中增加了保理合同和物業服務合同等新內容。物權編中增加了居住權保障制度等內容。侵權責任編中增加了數據信息侵權等內容。(四)教學資源建設和利用1.教學大綱、教學設計和教學PPT優化利用。根據“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和修訂后的民事立法規范第一時間更新民法教學大綱、教學設計和教學PPT后,將其通過民法App分享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知“劇本”,做好擔當“主演”角色的準備。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均有章可循,并省去了傳統式教學模式下繁重的知識性、重復性筆記。學生可以進一步高效率地將筆記聚焦在理解性、思維性和方法性筆記,以及思考成果整理筆記上。將學生從機械性“抄筆記”中解放出來,也為學生高效率、高質量完成和完善自主學習作業節省出時間和精力。2.民法練習題庫建設和利用。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建設民法題庫。題庫以服務和引導教學為定位,用作課堂教學的輔助和教學效果的實時考察。在教師與學生一起建設民法題庫的過程中,學生將對民法重點知識點的理解更進一步深入。題庫建成后,每年組織題庫項目組根據立法的更新對題庫進行更新,讓更多學生受惠于作為“出題人”視角對民法知識的深入理解。題庫中每一道題均列明答案和所依據的具體法律條文,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逐步根據學生使用情況,依托學生智慧,進一步完善題庫的解析和題庫中案例類題目的設計。題庫的不斷建設的過程本身成為學生歷練學習的平臺,題庫的使用既為學生提供檢測方法,更反哺于題庫的進一步完善。建設和利用的良性循環,讓題庫“如源頭活水般”為教和學輸送營養。3.慕課視頻和民法App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和利用。慕課視頻所選取的知識點應是啟發式、引導式、案例式教學知識點,學生可以通過多次反復的視頻觀看對知識點獲得不同的認識。慕課視頻既適合課前預習,也適合課后復習和知識點應用方法訓練。民法App上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及時互動,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隨時答疑解惑的平臺。慕課視頻和民法App網絡教學平臺已經成為民法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4.網絡教學資源整合和利用。教師通過將優秀的網絡教學資源和平臺推送介紹給學生,進一步為教學以及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搜集資料提供了“智庫”。具體包括中國裁判文書網、“無訟”App、超星視頻資源、全國企業信息信用查詢系統、民商法律網、法信民法小程序、北大法寶、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等等。引導學生循著問題,在網絡咨詢中尋求答案的過程,既能拓寬學生的思維面,更能引導學生甄別、刪選網絡信息,為建立學生在網絡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信息甄別判斷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民法教學案例開發和利用。教學案例在民法的學習中,對培養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等綜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本科學生作為民法初學者的現狀,原版的民事判決書對學生而言過于龐雜,不利于學生從中感知民法適用的精髓和規范適用民法的邏輯魅力。學生也容易因為畏難情緒放棄案例的閱讀。鑒于此,教師以真實民事判決書為背景,以服務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為原則,自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案例。通過在慕課視頻上以動畫形式呈現,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索的動力。通過在慕課視頻上呈現案例分析的過程和方法,學生可以根據需要無限次地體會案例分析方法的精髓,并結合視頻中引導性問題、延展性問題的解決進一步練習、鞏固已掌握的案例分析方法。

三、課程建設的預期效果

(一)“以學生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理念不斷深化課程建設實施中不斷探索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引領下的教學改革,課題組成員深切認識到新教學理念下教學相長的魅力,同時也在具體改革中,將不斷深化對新教學理念的認識,為不斷探索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動力和方向。

(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踐行以學生獨立辦案為核心,雙師型教師全程指導為依托,辯論賽和模擬法庭大賽為輔助的實踐教學新模式。學生“真槍實彈”承辦法律援助案件的過程中,培養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對法律執業能力需求和個人定位的感知前所未有地真切,對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前所未有地高效。通過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案例資源的建設,使得學生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并將所學知識進一步應用于待解決的問題。如此良性循環,在鞏固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逐步積累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民法思維能力

基于線上線下教學的配合銜接,以及評價體系的改革,學生基于被動地學習根本無法完成民法學習任務。加之,在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悉心引導下,配合案例資源、視頻資源、民法App、題庫資源、網絡資源等教學資源的輔助,學生既有自主學習的壓力和動力,也有自主學習的方法指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的成就感反過來進一步生成自主學習的內生動力,最終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探索自主學習的方法。通過對慕課視頻中問題的探索,課堂討論和書面研究報告的撰寫,學生在具體案例中,不斷訓練規范的民法思維,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適用也逐步深入。通過庭審式課堂和辯論式課堂的教學,以及模擬法庭大賽和辯論賽中的理念,引導學生在原告、被告和法官之間不斷切換身份,當學生發現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方向和結果也可能不同時,多角度思考問題的創新能力和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共情能力均得以培養。

(四)培養學生判斷能力與職業定位

通過為學生提供網絡教學資源,并在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甄別、搜集和理解對解決問題有用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學生認知信息爆炸時代甄選信息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學生自覺自主地培養信息判斷甄別能力。從期末考試成績來看,雖然期末考試加大了理解型、應用型題目的分值,大大縮減了純記憶型題目的分值。但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僅沒有因題目靈活性和難度的增加而降低,反而增加了。通過自主學習和“獨立辦案”等實踐環節的訓練,多名同學都因為在校期間獨立辦案的歷練,畢業后堅定地成為一名執業律師,并在短時間內獨當一面。

(五)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與法律價值追求

通過“感同身受”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民法貼近生活的優勢,以生活案例創造情景,培養學生“學法以愛人,用法以助人”的價值追求。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切地感知公平和正義對法治的重要性。通過對法律援助案源的深入開發,首先,選擇自主學習能力最強的同學組成辦案小組,在雙師型(教師-律師)教師的指導下,培養自主辦案能力。其次,在案件辦理過程中組織一批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組成案件討論小組,為辦案小組的同學建言獻策。最后,教師通過將法律援助案件與課堂教學內容的結合,以課堂教學形式開展案例大討論。既將學生經受的每一個法律援助案件做成了凈瓶案例,也逐層輻射到所有學生,更在學生群體中形成了一段時間的共同討論話題和焦點。學生在討論中共同進步,優秀學生的帶動作用得以凸顯。

四、結語

通過對教學理念和教師角色定位的轉變、教學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利用,構建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素質教學三位一體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并具有契合民法教學規律的鮮明特色。1.教學理念與方法上,民法課程建設的過程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理念的實踐過程,經過三年的建設,該理念已經深入到民法課程建設的方方面面,并形成了一系列聯動式的教學方法。2.教學體系上,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素質教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顛覆了原來單以授課式方式開展的理論教學,為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3.教學模式上,基于民法慕課視頻和民法App的建設,改變了原來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基于學生特點和課程特色量身打造的慕課視頻,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引導和支撐。4.教學資源上,教學資源不僅包括教材、教學大綱和教學設計、參考書目等傳統教學資源,更包括網絡教學平臺、慕課視頻、專業類官方網站、民法學習題庫、常用網站等網絡資源。網絡資源的合理運用是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劉坤輪.論民法學在法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基礎地位[J].中國大學教學,2019(11):44-49.

[2]柴慧婕.論課程思政視角下民法教學的改革創新[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7):132-133.

作者:曾麗 單位:貴陽學院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