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探討
時間:2022-06-04 10:42:44
導語: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并能解決復雜環境問題的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對我國未來環境問題的治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現狀和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創新理念淡薄、理論深度不足、創新教育認識和考核機制缺乏等問題,針對性地探討了加強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具體策略,為今后該專業學生的創新教育提供了一定思路。
關鍵詞:環境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1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黨的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將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列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通過發揮制度優勢來提高環境治理效能。2020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固廢法被稱為“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制度。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眾多環境保護和治理行業亟需高素質的環境類專技人才。設置環境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肩負著為社會、環保行業培養高素質專技人才的使命。環境工程專業緊扣國家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嚴重的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問題,培養具備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進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及運營管理、制定環境規劃和進行環境管理能力的復合型高水平人才。其中,創新能力是培養復合型高水平人才的有力保障[1-2]。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當今世界對人才的競爭本質上是對具有創新能力和創造力人才的競爭[3-4]。隨著環境問題的多樣化和日趨嚴格的環保法規,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群體對于促進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理論方面來說,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在拓展自身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對自己研究領域的知識能追溯根源和本質,不斷鉆研、豐富和創新知識框架體系。從實踐方面來說,學生的創新能力可詮釋為,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的環境問題,找出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并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新穎的解決辦法和對策,從而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相統一。因此,創新能力是學生要獲得的專業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立足培養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從而滿足環保領域未來發展的需要。
2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2.1全局創新理念有待提高
近年來,我國環保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部分地區的環境質量均有明顯改善。然而從總體上看,前期快速發展中累積的環境問題較為嚴重,環境污染形勢不容樂觀,環境質量仍有惡化的趨勢。大氣污染、水污染、固廢污染、光污染、耕地面積減少、生態破壞等新舊污染問題交織存在,各類環境污染相互影響,同時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相耦合,在短期內同時出現各種復合污染問題,對環境治理造成了極大難度。霧霾沙塵暴天氣頻襲、城市黑臭水體大量存在、垃圾圍城、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危險廢物處置不當等環境問題顯著。整體而言,我國環境問題呈現復雜性、廣泛性、累積性、潛在性、區域性、復合性等特點,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仍然任重道遠,需要創新,通過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指導支撐以此提高生態環境的治理效能和效率。
2.2理論知識的深度掌握不足
理論知識是理論與知識的結合體,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系統性、普遍性等特征,為人類解決問題提供了思路、方向和方法。任何領域的理論知識都是由無數杰出的創造者和前人通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將該領域的知識客觀、系統地挖掘、總結。各行各業的研究者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理解現有知識體系并獲得新的認識,才能進一步擴展新的理論知識體系。這就要求研究者自身具有深厚的知識背景和獨特的研究視角。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在進行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要發揮理論知識的主導作用,但前期單純強調本專業書本、文獻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對后續環境類實驗研究、環境污染實地調研等實踐過程是非常不利的,這樣的培養方式弊大于利。因為在該過程中學生“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能深入了解環保相關理論知識的內涵和本質,成為指導環保實踐活動的重大阻力。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研究最終目的都是應用于實踐。只有對環境污染現象的理論本質有清醒的認識和清晰的解決思路,才能真正解決環境問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我校環境工程專業舊培養方案(17級以前)中課程整體設置存在教材陳舊,內容缺乏前沿性和國際性,實踐環節偏少等問題,不能滿足未來環保行業對復合型高水平的要求。針對這些問題,在新的培養方案(17級之后)中,優化了課程體系,大幅增加了實踐環節(如,基礎實驗1、基礎實驗2、專業實驗1、專業實驗2、環評調查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等)和學科前沿講座,更新了教材系統,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更牢靠,優化后的環境工程專業課程設置更符合行業和社會對創新型和實踐型人才的需求。
2.3部分學生對創新教育缺乏認識
創新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靈魂[5-6]。與一般教育單純的傳授知識不同,創新教育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與獨立性,不斷拓寬知識范疇和視野。中小學生、高等院校大學生均是接受創新教育的主體,然而鑒于大學生知識層次更高、獨立研究能力更強等特點,對其創新教育的要求更高。他們對創新教育的認識與重視程度同樣會對創新教育的有效性產生巨大影響。在環境工程領域,部分學生未能正確認識創新的內涵和本質,認為只有使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和方法研究環境問題才是創新,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對創新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不斷提升創新能力。這一過程是漫長的,學生需要足夠的信心、恒心和毅力。此外,教師的適當引導也會有助于學生對創新教育的正確理解,逐步端正其學習和研究行為。
2.4缺乏有效的創新能力考核機制
任何時代都需要創新精神,尤其在當前高速發展的時代創新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部分院校對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缺乏有效考核方式與機制,僅考核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書本知識和研究過程中對文獻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情況。這種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給學生學習的動力,但創新教育并未真正有效體現在考核環節中,導致多數學生不能對自身的創新能力進行客觀評價,不利于在校期間創新理念的培養和提升。今后在大學生培養期間,應對學生的創新能力考核方式規范化和量化,促使其有目的的主動提升個人創新能力。
3加強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
3.1思政教育促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政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7]。高等院校的思政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學生、服務學生,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創新能力是高素質人才必備的條件之一。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不僅貫穿在思政課中,更要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潛移默化。環境工程專業學生是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有力的傳播者和執行者,這一制度的實現必須依靠環保意識的培養和科技手段的支撐,逐步將環保意識變成行動。要充分發揮高校的研究與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參與各級環保部門的環保宣傳、污染源普查、污染狀況調查等項目,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針對不同問題和需求設計解決方案,然后進行調查、試驗等,確保項目的順利開展。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環保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
3.2充分發揮導師的主導作用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在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求學過程中,作為領路人的教師對學生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指導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創新能力、工作素養等對學生在環境保護研究領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專業教師要具備扎實、深厚而博大的專業知識和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這樣才能為學生在專業領域內的研究提出指導性的建議,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保證學生的培養質量。同時,還要具備活躍的學術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本領域的學科前沿,將理論知識和創新思維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此外,導師還要有豐富的項目研究經驗,可通過講授、討論、實驗等合理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具備環境工程專業學術創新能力對自身、學校、社會乃至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學生應當立足當前環境問題,緊跟一線教師的腳步開展科學研究與實踐,盡可能多地學習指導教師的創新思維和寶貴的實踐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3.3引導學生對創新教育產生正確的認識
在高等院校學生培養過程中,要重視教師對學生的主導和引導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既是受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的主體。因此,除了教師的正確引導,創新教育也必須有學生的積極配合和參與,才能促進創新教育工作的高效進行。學生的教學研究活動通常是教師講授理論知識和研究思路,然后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最后進行實際操作、試驗并得出結論。對學生的創新教育貫穿于以上過程,必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參與到其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引導他們對創新教育產生正確的認識,培養嚴謹、求真的科研態度。
3.4完善考核機制
創新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不是簡單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意識形態和精神層面的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提升創新能力。環境工程專業學生有無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法用常規定量的標準來衡量,但是教師通過三年潛移默化的培養會對他們未來在環保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學生所在院校應出臺相應考核機制讓學生可以對個人的創新能力進行自檢,同時也對環境工程專業教師進行創新教育成功與否起到一定監督作用。例如,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環境類科技競賽、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大賽等。在參賽準備階段,充分釋放學生前期積累的創新思維,展現其創新能力;參賽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他們創新能力的高低,反過來還可以優化前期的創新教育。
4結語
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出現新的環境污染物和環境污染現象,現有的環境治理技術已不能滿足未來環保工作的需求。環境工程專業學生作為生態環境人,必須具備解決復雜環境問題所需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也是應對未來環保事業發展變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宏波,劉和,符波,等.環境工程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基于污染物控制理念轉型背景下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29):171-173.
[2]薛飛.以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土木工程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建設教育,2019(04):170-172.
[3]孫娟,趙朝成,劉芳,等.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三以”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52):83-84.
[4]胡虹.大學生創新創業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實踐的途徑探析[J].科技與創新,2020(18):80-81.
[5]鐘先錦,付恩桃,龔菊梅,等.高職環境工程專業創新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J].廣州化工,2020,48(18):152-153.
[6]趙文廣,李娜,朱婕,等.化學化工類本科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研究[J].廣州化工,2020,48(11):205-207.
[7]黃中華,孫秀云,李健生,等.思政元素融入環境工程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探索[J].大學教育,2020(10):155-157.
作者:張嬋 衛賢賢 劉夏瑜 徐宏英 郭少青 何秋生 單位:太原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學院
- 上一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探索
- 下一篇:自營物流管理系統優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