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要點

時間:2022-09-24 05:08:21

導語: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要點

目前,學術期刊編輯人員能夠意識到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性,能夠積極拓展傳播空間,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為學術期刊帶來大量的用戶關注和優質稿源,大大提高了學術期刊的社會影響力,社會效益隨之得以提升,社會效益的提升也會為期刊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媒體競爭的加劇,媒體融合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一種無所不在、影響巨大的現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多次就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提出明確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目前,許多學術期刊順應時代要求,創新實踐,開創了雜志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嶄新路徑。比如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社會治理》雜志,于2018年6月對期刊的信息化建設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把原來負責信息化建設的部門“多媒體部”更名為“新媒體部”,同時建立了一體化的內容平臺,形成了“網站+微信公眾號+小程序”三位一體的新媒體內容機制;媒體合作傳播機制,主要通過與數據庫和主流網站合作、支持相關活動等形式,聚合不同媒介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實現資源共享和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內容融合推送機制,充分發揮學術期刊知識生產優勢,在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中,形成了“一次生產+多文體呈現+多渠道”的內容推送機制,等等。通過這樣的媒體融合發展建設,為紙質雜志內容拓寬了渠道,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時期,最新思想觀點、黨和國家最新近的政策能夠及時向大眾傳播,受到了廣大作者和讀者的歡迎,訂閱用戶數量因此急速增加,社會影響力加速提升。但學術期刊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中也常常遇到一些挑戰。

一是從“專業學術”到“大眾閱讀”的挑戰。學術期刊因其專業性主要在學術共同體內部進行傳播,因此是典型的小眾傳播。學術期刊中的許多學術論文理論艱深,推論復雜,需要反復閱讀,是一種典型的“深閱讀”。然而新媒體大背景下,大眾閱讀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內容,這是一種快餐時代的“淺閱讀”。如何把小眾變為大眾、把深閱讀變為淺閱讀,如何按照大眾移動閱讀習慣對艱澀難懂的學術文章進行改造或改編,是媒體融合發展中期刊編輯人員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是從“出版周期慢”到“傳播速度快”的挑戰。通過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學術期刊打破了傳統紙質期刊傳播途徑的限制,擴大了傳播的范圍和效率。但是學術期刊通常以月刊、雙月刊、季刊等周期出版,稿件從約稿或投稿到刊發一般至少兩個月,甚至長達半年或一年之久,這樣的出版速度與新媒體傳播的及時迅速性形成了鮮明對比,如何變“慢”為“快”對學術期刊提出了挑戰。

三是從“線性思維”到“互聯網思維”的挑戰。傳統學術期刊編輯人員常常具有的思維方式是線性的,即按照自己期刊的欄目設置和對稿件的要求,對所投稿件進行三審三校等各個環節精雕細琢的精心處理與打磨編修后,組織確定一期的刊發稿件,進行排版校對后印刷出版發行,完成該期出版任務。再依次進行后續刊期稿件的各項處理工作和出版,如此循環,周而復始。這樣的思維方式,是流程化的、單向度的、缺乏互動性的。新媒體融合時代,要求人們必須具有“互聯網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的主要特征就是碎片化、粉絲思維、聚焦性以及快速性。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人們長期使用線性思維方式,固化的思維難以在短時間內轉變。

四是從“社會效益”到“經濟效益”的挑戰。目前,學術期刊編輯人員能夠意識到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性,能夠積極拓展傳播空間,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為學術期刊帶來大量的用戶關注和優質稿源,大大提高了學術期刊的社會影響力,社會效益隨之得以提升,社會效益的提升也會為期刊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比如,期刊的發行量逐漸擴大、課題合作項目逐漸增多、學科咨詢服務增多等。但是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經營模式目前尚無范式可循,盈利模式還不清晰。

為進一步推動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學術期刊還需要不斷優化路徑,尋找可行的策略。

一是主動融合發展,選擇適合的模式是前提。遵循融合發展規律和辦刊實際,自覺選擇融合發展模式是建立現代傳播體系的前提。目前,我國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有三種發展模式,一是新媒體主導型。自2018年以來,國內很多紙媒休刊轉型,整體向新媒體領域進軍。如2019年1月1日《法制晚報》宣布休刊,集中精力打造北京青年報社融媒體平臺——“北京頭條”客戶端。二是紙媒主導型,新媒體輔助辦刊。新媒體信息主要功能是紙媒內容的宣傳推廣,主要目的是借助新媒體優勢,拓寬傳播途徑,提升傳播效率,增強紙媒社會影響力。《社會治理》雜志目前屬于這個類型。三是全面融合。紙媒與新媒體同步發展,在多方力量支持下,集中資源,充分發揮各媒體優勢,融合發展整體態勢較好。選擇何種融合模式,關鍵在于科學研判期刊發展需要,判定自身的發展優勢和不足,綜合考量發展條件,不急于求成,也不固守不前,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才是最好的。

二是堅守內容為王,提高學術質量是根本。學術期刊刊載的主要是學術內容,它為科學與人文的傳播提供了有效平臺,為理論成果向實踐探索的轉化提供了橋梁與紐帶,為專業作者提供了用武之地,為學科發展提供了學術積淀。在媒體融合的當前階段,學術期刊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內容提供商,離開了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內容,媒體融合的技術手段和盈利模式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而,學術期刊必須自覺主動地進行內容生產方式的創新,通過有效途徑不斷提高質量,在內容做大做強的基礎上吸收聚合其他出版、應用平臺,拓展媒體形式,確保在媒體融合過程中的主體角色和主動地位。

三是加強平臺建設,資源共建共享是關鍵。學術期刊資源共建共享主要是指內容資源、讀者資源、作者資源、審稿專家資源、品牌資源等編輯出版資源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出版單位,而是以協議為基礎進入開放型的出版傳播平臺,在自愿的基礎上由合作雙方進行再分配,從而達到有取有舍、互促互進、快速傳播、整體提高的目的,實現整個學術期刊界的共生發展。因此,學術期刊可以建立自己的傳播平臺,如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與此同時,還可以與相關雜志、相關論壇合作,與數據庫、各大主流媒體、主流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合作,拓寬傳播渠道和空間,借助主流媒介力量推動學術期刊在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的全面融合發展。但融合不是簡單的平臺“相加”,而是通過組織協調和制度重構、媒體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開發,憑借先進數字技術和現代生產方式將紙媒原創內容和新媒體數字化傳播技術相結合,重塑傳媒體系的營銷模式,達到紙媒與新媒體在信息來源、平臺終端、人才隊伍方面的共享融通,實現“1+1>2”的目的。

四是社會效益為先,提升市場生存能力是保障。傳播科學知識、引領社會風氣是學術期刊發展過程中應著力注重的問題,這些都是與社會效益緊密相關而無法單純用經濟效益來衡量的。無論媒體融合如何發展,學術期刊堅守社會效益這一原則不能改變,只有堅持了這個原則,學術期刊才能不受外界干擾,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發揮應有的作用。學術期刊自身特點決定了其難以完全走入市場。化解市場經濟體制與學術期刊運行機制之間的矛盾,就要求學術期刊自覺主動地面對新媒體市場,在紙刊或新媒體平臺上適當刊載廣告,運用新媒體技術開發知識付費功能,開發手機端發行訂閱等,采取多種措施提升市場生存能力,實現增加收益的目的。

作者:朱瑞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治理》雜志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