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策略
時間:2022-11-15 03:03:53
導語:我國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也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可是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卻面臨著嚴重的財務風險問題,也阻礙了我國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我國中小企業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來提高應對財務風險的能力,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策略
在新時期的發展過程當中,財務管理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對整個企業資產整合有著重要的作用,也促進了企業的發展。隨著市場環境復雜度的增加,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有必要提高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能力,規避多種財務風險,從而更好的促進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特點
(一)客觀性
企業的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性和股東未來收益的可變性。對于我國中小企業來說,影響財務風險的因素集中在企業經營行為的方方面面,如負債情況、償債能力情況、現金流情況、生產周轉率情況以及與企業相關行業會計政策、會計估算、準則變動等。企業經營過程中,通常需要通過資金支撐從而達到某個既定的商業目標。因此,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能避免。但企業需要對所有的財務風險進行深刻的認識,再通過一定的手段來降低風險發生,將其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
(二)不確定性
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確定性也是中小企業財務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發展的過程中,財務風險會隨著政策、市場、競爭、環保、人員等外界和內部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中小企業要及時對多種風險進行轉移和分散,盡量降低企業財務風險發生率,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高的原因
(一)內部管理不規范
中小企業出現財務風險問題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內部缺少有效的管理。我國中小企業大多都是家族基因起家,企業規模一般不大,內部管理不規范。此外,中小企業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偏低、組織結構不清晰、對財務管理的重視不足、導致企業內部多種措施趨于形式化,尤其是在財務風險管理等方面。加之,中小企業的財務人員水平有限,財務風險意識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管理的難度,導致我國大多數企業財務管理都出現了問題。
(二)社會地位不足
中小企業普遍的社會地位不足是直接導致財務風險的另外一個原因之一。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中小企業一直處于薄弱的地位,人力、物力、資金等多種資源受限。中小企業對上下游結算不具有話語權,對政府部門、監管機構更無協商能力,使得企業資金周轉的速度非常緩慢,無法保證資金的安全性,最終致使中小企業經常出現嚴重的財務危機。
(三)融資渠道不暢
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是通過企業債券、股票、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內部融資等方式。由于自身的管理問題、外部的經營環境的問題,現存的中小企業盈利水平普遍不高,不具備資本市場準入的可能,從而很多資本市場的債券工具、股權基金等無法使用。大多數中小企業比較普遍的融資策略是通過銀行、融資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方式,取得短期的資金補充。由于我國整體信用體系正在逐步完善中,金融銀行無法通過有效渠道獲得中小企業全部信息,對于中小企業的貸款也并不積極,這也就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貸款難度。雖然我國政府部門已經出臺了多項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措施,可是金融機構出于市場化運作的考慮以及監管部門的要求,但對中小企業的經營發展支持不足。此外企業方面不對融資工具了解甚少或利用不善,也是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的重要原因。
(四)融資節點成本高
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產生的財務杠桿作用是一把雙刃劍,當融資產生的利潤大于債息率時,給股東帶來的是收益增長的效應;反之,就是收益減少的財務風險。我國的中小企業的特點大多是體量較小但數量龐大,很難拿到金融機構的資金,只能通過類金融機構、影子銀行、民間機構等獲得成本較高的資金,以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大多數中小企業凈利不足10%,而通過抵押獲得金融機構貸款綜合成本基準利率上浮40%以上(約計6%-8%);而無抵押類的貸款如通過增加擔保公司、監管公司等獲得貸款利率上浮50%以上(約計8%-10%);通過融資租賃、小額貸款等方式獲得的貸款,利率一般在18%-20%之間;還有民間資金的成本無法詳細統計。所以,通過金融機構、影子銀行、民間機構渠道進行企業的商業貸款增加了企業的財務成本。與之帶來的則是,財務成本的增加,隨之增加了企業財務的難度,導致融資時點的財務風險集中爆發。
三、中小企業財務方面管理的策略
(一)加強中小企業內部人員的技能培訓
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需要有專業的財務人才進行管理,財務人員的能力水平的高低會影響中小企業的順利發展,對于財務風險的防范水平產生了直接性的影響。因此,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不斷加強內部人員的技能培訓,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完善工作人員的財務管理框架體系。比如:中小企業可以聘請優秀的財務專家來到企業開展相關講座,對內部員工進行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采用考核制度和聘任制度向企業內部引進高素質的人才,定期舉行考試,來考察工作人員的知識素養,檢測財務工作人員的綜合情況;與此同時,財務管理人員要掌握各種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幫助領導做好相關的管理工作,減少企業不必要的風險,從而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促進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財務管理與戰略的一致
想要提高中小企業的發展,財務管理需要與企業的戰略目標保持一致。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足夠的資金來實施企業戰略目標實現,一旦缺少了財務規劃,便不利于企業長遠的經濟發展。我國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際控制人的個人意志,而非企業戰略發展需求。加之企業管理對財務人員的不重視,大多數的財務人員并不了解企業真正業務狀況,最終導致財務管理與實際經營脫節,無法為企業戰略目標實施過程,提出合理規劃和財務建議。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將籌資、融資、經營活動結合起來。特別在中小企業發展的初期,資金存在著大量的缺口,企業更要加強財務管理,建立合理的內部管理體系,深入分析市場的動態,做出科學的預測,結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優勢,不斷降低企業投資、融資的風險,從而行使正確的投資方案,減少管理層意識疏忽造成的經濟損失。
(三)建立財務風險可容忍度
財務風險管理的核心在于對財務風險的管理,對于可能出現的問題給予超前的預警,避免產生財務危機,使企業得到持續并且良好的發展。具體操作過程中,首先需要設定合理的目標,并根據自身情況預計可承受的風險水平,即風險容忍度。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是在實施企業經營目標過程中將風險降至可容忍范圍內,良好的財務風險管理是管理層實現經營目標的合理保證。
(四)采用轉移策略、分散策略和預防等策略
中小企業想要促進財務方面的管理,可以選擇財務風險轉移、風險對沖、分散策略和預防策略來堅守企業的損失。財務風險轉移主要是通過合同等方式將風險轉移到第三方的方式。如高危產品的生產需要借助保險合同為預定的損失支付補償;在國際貿易中采用合同約定賣方承擔的貨物的風險在某個時候改歸買方承擔。風險對沖是指引入多個風險因素或承擔多個風險,使得這些風險能過互相對沖相互抵消。如有資產組合使用、多種外幣結算的使用、多種經營戰略、金融衍生品等。中小企業可以借助銀行鎖匯合同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財務損失,還可以通過期貨期權的手段對大宗的原材料價格進行套期保值操作。財務風險分散策略是指通過多元化的財務渠道,達到減少企業財務整體風險的目的,最大化的提高企業的經濟利益。比如中小企業可以通過直銷和商銷售相結合的模式,從而緩解應收賬款回收較慢的壓力;或者從單一銷售或采購轉為合作開發等模式以合作促發展。在風險到來之前,中小企業可以采取一定的預防手段來減少風險的發生。通過消除多種風險因素來減少不必要的財務風險,并提前留存一定的風險資金,更好的應對財務危機。如,在合作供應商選擇上,要盡可能保障其長期性與穩定性,并給予銀行信貸充分重視,禁止不良記錄產生,降低財務風險。在企業風險管理中,財務策略的選擇需要建立完善風險評審體系,對各環節內容進行整合,降低財務管理風險。
(五)轉變經營管理理念
由于我國部分中小企業正處于起步的階段,內部管理模式還是相對單一,再加上工資相對較低,往往不能吸引專業的財務人才進入到企業內部當中,從而始終運用著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再加上領導沒有準確把握企業發展的市場動態,導致出現了錯誤的決策,增加了中小企業內部的風險。因此,想要促進企業的經濟發展,企業管理者一定要改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提高對風險的意識程度,增加對員工的定期培訓,加大對企業財產監督力度,熟悉金融工具、資本市場工具的應用。除此之外,企業還要有專業的財務風險管理人員,一旦發現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有任何的風險,要及時能夠及時提醒并實時給出合理處理意見,最大程度上減少企業的經濟損失和財務風險的發生。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中小企業的經濟水平在新時期的影響下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同時,也增加了中小企業的難度,雖然加強了國際間的貿易,但也增加了中小企業間的競爭力度。中小企業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財務風險防范力度,并對各種風險進行有效的措施,來促進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元,夏伯忠.新編會計大辭典[M].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2]鄭方松.探討新時期我國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及管控策略[J].經營管理,2017.
[3]曹一.淺析我國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相關問題[J].經管空間,2016.
作者:辛亞棣 單位:青島高創科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 上一篇:茶思維在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上探究
- 下一篇:機械設備裝調實訓項目式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