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公共管理基本問題初探
時間:2022-09-23 01:05:00
導語:獨家原創:公共管理基本問題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共管理問題是我國學界近幾年的熱門話題之一。公共管理學在我國是一門很年輕的學科。公共管理對我們還是一個新課題,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對于公共管理領域的一些基本問題我們仍然需要做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公共事務是公共管理的起點,決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態勢。我國公共管理要堅決貫徹中國共產黨領導原則;要立足中國國情,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體系。
關鍵詞:公共事務;基本問題;管理學;學科
目錄
摘要………………………………………………………………………
1、公共管理的起點………………………………………………………
2、公共管理基本問題…………………………………………………
2.2、對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的全面觀察和科學透視…………………
2.1、對公共管理學研究內容的科學把握……………………………
3、建構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需求,推動社會進步,在互動合作過程中,采取一定方式。方法對公共事務施加管理的活動。隨著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將越來越依靠社會自身的力量,在國家消亡之后,國家權力復歸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將完全依靠社會自身力量來完成,公共管理這一特定的歷史范疇也就會結束其使命。
1、公共管理的起點
公共管理的起點是公共事務管理,沒有公共事務,就沒有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運用管理、政治、經濟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群體系。在西方,它源于20世紀初形成的傳統公共行政學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學,后于70年代末期開始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兩個學科取向的強烈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公共事務是與私人事務相對的概念,是指提供關涉全體社會成員公共利益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相關活動。立足我國國情公共管理要堅決貫徹中國共產黨領導原則,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體系。
2、公共管理基本問題
公共管理主體具有的多樣性。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務為主要對象的管理活動。現代社會科學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不能離開其對這個國家發展所能夠提供的實際貢獻。這也就是說,我們固然能夠把公共管理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引入國內,但是,如果這些最新學術成果不能轉化為認識、研究和創新中國公共管理的學術資源,那么這些最新成果,不管引入多少,都構不成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要形成這種轉化,關鍵的是要確立公共管理學特有的問題意識。這種意識的確立。
2.1、對公共管理學研究內容的科學把握
對公共管理學研究內容的科學把握,明確公共管理學的核心問題取向。它決定認識和把握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的視角與視野。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體,黨的領導保證了公共管理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隨著與公共權力直接聯系的緊密程度由強至弱,不同主體所處理的公共事務的性質呈現出政治性趨于減弱,而社會性趨于增強的規律。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中介組織將伴隨政府職能的轉變而發揮越來越顯著的作用,成為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體。在西方國家,政黨主要圍繞選舉和議會開展活動,組織松散,派系斗爭激烈等方面的原因導致西方國家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公共事務管理主體。總之,公共管理的主體應該是以政府為核心的開放式體系。目前,這一體系的構成是:中國共產黨處于領導地位,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體,各種非政府公共部門。自治組織和社會團體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報告指出,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要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中發揮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的作用,成為黨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人民團體在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中,既體現黨的政治性的要求,又要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與支持,從而發揮組織、參政、監督和教育等功能。
2.2、對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的全面觀察和科學透視
公共管理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理論闡發上,應該關注中國公共管理現實中的理論問題、實踐問題和技術問題,從而把學科發展中的理論研究與公共管理實踐中的理論研究結合起來,把價值設定與經驗驗證結合起來,把經驗試驗與模式歸納結合起來,把理論供給與制度供給、政策供給和技術供給結合起來。理論的源頭來自經驗事實的抽象,理論只有能夠為經驗提供智慧和方法,才是有價值的。實現這種轉換的關鍵在于研究本身的科學化,而科學化的基礎在于超越簡單的意識形態之爭。關注于公共管理的規律本身,在增進公共利益這個大原則下,研究公共管理過程中的價值、組織、制度、程序和技術。在中國,中國共產黨在公共管理中的領導地位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所決定的,也是歷史經驗所證明的。黨要依靠正確的綱領和政策來發揮其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在一切公共事務管理過程中,都要把黨的領導原則貫穿始終。當然,黨的方針政策要在全社會實施,必須通過國家權力機關的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人民行使權力的過程。人民團體在公共管理中承擔著特殊的功能,即尋找黨和政府需求與其所代表的群眾需求的結合點,這與西方國家社團只謀求其內部成員的整體利益有著嚴格區別。基層自治組織自身的發展,行為的規范,以及效能的發揮,都取決于能否接受黨的正確領導和政府指導。尤其是目前基層自治組織尚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還需要大力培育。健全和發展,只有其自身力量得到充分提高,其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真正顯現出來,才能協助、補充和延伸黨與政府對公共事務的管理。
3、建構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
最具特色的公共管理方法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同志指出,“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木可偏廢。”社會主義國家管理公共事務除了要應用法治和德治手段外,還要運用政策手段。尤其是在制定法律還不成熟的社會條件下,對新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問題,就要由政策來加以解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從治理國家的大局出發,指明了我們黨治國方略轉變的根本方向。要做到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就必須提高決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法治是要求黨和國家機關的活動必須依照法律,管理的目的是保護公民權利。德治是指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既包括提高人民群眾道德素質,也包括提高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廉潔自律、奉公守法意識,尤其以黨和國家機關干部的“官德”建設為核心。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的公共管理決策必然反映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意志。
結束語
由于目前對公共管理的研究是在一個較短的時期里開展起來的,缺乏必要的基礎理論積累,極容易出現把公共管理看作是管理學,覺得與政治學和行政學沒什么聯系。公共管理學要改變以往以規范研究為主的做法,重視量化方法與案例方法的應用,廣泛吸收經濟學。管理學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手段。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決不能脫離政治學和行政學這個學科基礎。我國而言,既要從西方相關學科的發展歷程中吸取經驗教訓,更要容許國內多種意見和看法的爭鳴,從而把整個公共管理學的學科發展,建立在全面而充分的學術交流與討論基礎上,使其理論成果能夠更好地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而服務。
參考文獻
1.薛瀾.彭宗超.張強《公共管理與中國發展--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回顧與前瞻》-宿州師專學報2002(2)
2.陳慶云《關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綜合評述》2000(7)
3.郎佩娟《公共管理模式研究》-宿州師專學報2002(1)
5.胡象明《關于公共部門的界定與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兼談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