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建設論文

時間:2022-01-14 09:11:47

導語: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建設論文

【摘要】《大學教學管理制度論》從大學教學管理的研究成果與理論分析入手,厘清了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發展脈絡;以深入的調查研究、數據統計、現場訪談為基礎,深刻反思了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問題;提出了低重心、人性化的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構想,是對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改革路徑一次嘗試性的探索。

【關鍵詞】大學教學管理制度;問題;成因;改革構想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承擔著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歷史重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才國際化、現代化的迫切需求給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和新的命題。高校教學管理只有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跟上時代的步伐,摒棄陳舊、吐故納新,創建與時展相適應的新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學管理水平,實現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現實目標。因此,研究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郭冬生著寫的《大學教學管理制度論》一書,對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故步自封的深層次問題進行了研究,探尋大學教學管理制度吐故納新的路徑,這對我們在實踐中推進高校教學管理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一、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改革與建設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著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問題,從《大學教學管理制度論》這本書所做的調研成果來看,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其一,教學管理制度中的權利失衡現象。《大學教學管理制度論》一書中,作者花費了近半年的時間對五省市十五所高校的相關情況做了翔實細致的調研,運用訪談、問卷等方式對高校負責人、高校教師、專家進行深入調查。通過調研統計和資料、數據分析,作者對成書階段的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有了深刻了解,指出目前高校從屬院系自主權力不足。高校對教學管理權力抓得過緊,這種集權制管理雖然在管理措施實施時方便統一開展,但隨著高校招生不斷擴容,學校依然采取集權制管理顯然與本科教學管理的實際需求不符。高校從屬院系的教學管理自主權不充分,很多問題也會隨之凸顯。針對這些情況,高校在大學教學管理的實踐中,要改變集權制與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要將一些管理權限合理、適度地下放,提升從屬院系教學管理的自由度,提高管理效率。其二,教學管理制度中以“控制”為重心的現象。《大學教學管理制度論》指出,大學教學管理以“控制”為管理重心,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自主權力被削弱。這個問題集中體現在大學教學管理的規制過多,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受限,影響其專業水平的發揮;大學生的自由學習空間被壓縮,其學習主動性受到影響。比如高校設置的專業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學術領域,學生能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能否在可以發揮自身所長的專業學習,不但取決于學生的選擇能力,還取決于高校給予學生的選擇空間。我國大部分高校,學生進入校園后在專業選擇空間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是通過選修課也不能彌補的遺憾。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學校應從大學教學管理制度入手,充分保障大學生的學習自主EWONPUBLISHING閱讀評論•權與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學校應跨越自主權缺失的大學教學管理制度鴻溝,采取有效措施給大學生和教師更多自由空間;改變大學教學管理制度僵化、機械、教條的現狀,充分體現彈性學制的優勢;參考《大學教學管理制度論》,采取針對性措施,切實改進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為教師和大學生創造良好“教”和“學”的環境。其三,教學管理制度中的平等性及服務性不足的現象。從目前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和實施來看,以管理者為主導、管理者與學生地位不平等、教學支持服務不足等特點還較為突出。根據《大學教學管理制度論》的相關調研可知,一方面學生民主參與的程度不高,大學生民主參與的機制未真正建立起來。這種以管理者為中心的制度建設,影響了平等服務的制度屬性,管理主體的管理行為難以被管理客體接納,管理效能發揮的實效性不強。這體現為“管理者與師生之間管理契約的失衡直接導致了師生對管理活動參與意愿與參與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教學管理制度的服務性缺乏。管理具有二重性,它是管制與服務的統一體,但現行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所體現的服務性相對不足。例如大部分高校在學習指導服務、學習資源(圖書、實驗)服務等方面做得還不夠。平等性和服務性的不足,高校外部的現實要求和高校內部結構變化的不適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因此,在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構建過程中,我們要從管理體制的宏觀層面入手,改善政府管理的集權性,在管理過程中充分尊重管理客體的個體需求,以增強內外因制度問題改變的內驅力。此外,我們還要改變強權式管理傳統對教學管理走向的固化,淡化管理者的中心意識,以平等服務的教學管理理念激發教師與學生參與管理的意愿,從而提升管理客體對管理行為接受度,推進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

二、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構想

知識經濟和市場經濟呼喚新的教學管理制度以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目前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制約了高校教學目標的實現。那么,如何突破現行體制的不足使之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大學教學管理制度論》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其一,提高院系教學管理的活力。院系對各具體專業、具體學科教學的情況最了解和熟悉。因此,高校教學管理體制要以院系的教學管理為本,學校要合理放權,促進院系管理效率的提升。高校在教學管理制度構建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從教師、學生的發展需要以及學院教學管理的實際出發,適當放寬院系管理的權限。教學管理的整體重心要下放到院系,當然,重心下移不是單純地強調放權,也不是主張削弱學校教務處(部)等部門的應有作用,而是讓校級職能部門注意角色調整。高校應最大限度挖掘院系管理的潛力,激發院系教學管理的積極性、創造性,以低重心的權力下放促進院系教學管理的有效落實。其二,堅持人本理念。在具體實踐中,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建設要以人本理念為制度建設的出發點。堅持人本理念就是在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進程中,要以教師和學生為本,即制度的制定與落實要服務于管理客體。作者針對以往大學教學管理制度剛性化的問題,提出大學管理要盡可能達到剛柔并濟的管理平衡。作者在書中指出,高校在改革和構建大學管理制度時,要盡可能落實人本教學理念,既要保障學生的學習自由,也要保障教師的教學自由。保障學生的學習自由體現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給予學生學習選擇的自由權。同時,高校制定的教學制度要盡可能彈性化,彈性化的教學制度能充分發揮“學分制”與“學年制”的優勢,并避免二者的劣勢。教學制度的彈性化還體現在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學習空間,通過自主學習、教學評價、學籍管理等制度的改革,幫助大學生實現學習自由。教師的教學自由保障則要從教學的自主權、教學的彈性、負面制度的減少等方面著手,促進教師教學自由的更好實現。其三,強化教學管理制度的服務性。教學管理制度的服務性是由高校教育的性質和功能決定的,同時也是市場體制下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管理就是服務”的命題在當前更凸顯其時代意義。在具體實踐中,高校要從教育溝通、資源使用、學習顧問、信息服務等服務制度的構建入手,做好相關管理制度的建設工作。例如,把全校各院系、各專業的教學計劃和課程簡介匯集成冊,編成教學指導書或教學一覽,并及時更新,便于學生了解和修習相關課程。高校教學管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大學教學高效實施的關鍵要素。高校教學管理由多重的管理元素構成,包括觀念層面、制度層面、實踐層面的管理元素,而制度是多重管理元素的重要媒介,是實現大學教學管理效益的根本保障。《大學教學管理制度論》提出大學教學管理制度不能故步自封,要與時俱進地將院系、師生、服務作為制度的改革理念。同時,高校在大學教學管理實踐中要降低管理重心,以制度的彈性化、平等化、服務化建設促使制度規則的實現。此外,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環境建設也不容忽視,高校要在制度構建過程中保證院系管理的有效落實,拓展師生發展的自主空間,構建服務完善的高校教學管理創新機制。

作者:劉秋云 馬紅坤 單位:江西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根厚.剛柔相濟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創新建構[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2]張波.問題與抉擇:高等教育管理學發展中的反思[J].中國高教研究,2009(7).

[3]劉根厚.學生權力視角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建構[J].現代教育科學,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