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看中國文化特質
時間:2022-08-20 08:45:17
導語: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看中國文化特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為政在人”的人本主義管理思想
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在人,管理的目的在于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在實現組織機構的最終發展目的中體現自身的價值。中國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1]運用在高校管理制度中,本質上就是“人本主義”思想的體現,也就是“仁治”思想的體現。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具體體現為以教師為本,從學習到生活乃至業務活動等各方面,都應抓好各項福利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教師的基本生活需求[2]。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誠聘海內外英才》招聘啟事為例,其中明確標出“提供免費住房,妥善安排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學”,并且對外專人才負責“一次國際往返機票費用”。在我國文化傳統中,家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個人、家庭、團體三者中,家庭占有異常突出的地位。[3]將擬聘對象視為家庭整體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僅將其視為無社會屬性的獨立自然人,進而為擬聘對象解決“后顧之憂”。在該校的政策規章制度中的工資福利版塊上,包含“探親待遇”“病假期間待遇”“喪事處理”“工傷處理”及“保健津貼待遇”的相關文件。如果將高校稱作“單位”,在這一意義層面上,高校實際上是一個家庭式的組織,除了付給教職工工資與薪水,還負責諸如居住、醫療、孩子教育等生活方面的事宜。這種管理制度毫無疑問,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對人特殊化的重視,把人當作可以變化并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創造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以人為本管理、治理高校是高校發展的關鍵[4]。該校實行“院系辦校”的發展戰略,各院系均成立由優秀教師教授組成的學術委員會,負責各類學術事務,給予了充分的學術自由,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同時選舉教師代表,參與院校的各級重大決策、各級制度的制定和變更,避免了當下的管理化、行政化現象。
2“德才兼備”的考核標準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加強德育工作是全體教師的共同職責。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教師從事德育工作和參加社會實踐的成績,應與其他業務工作成績同等對待。”我國高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教授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是教師的本職工作,但并非是工作的全部,能夠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是我國高等教育理念的全部內容。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才招聘、職稱評聘、崗位考核、年度考核、優秀人員選拔、國內外進修項目選拔等各類型考核和選拔文件中,無一不將思想道德修養和師德師風置于考察考核的首要條件。“政治素質,品行修養,業務素質,仁愛之心”等方面對教職工進行綜合考量。并且這種考量不僅僅應用于教學崗位教師,對于行政崗位的各級人員也實行相同的標準,甚至對高校的管理層的“德行”考量更為嚴格,每年一度該校都會開展各級領導干部的民主評議問卷和會議,均在道德情操方面進行嚴格的考查和評定。在“才”方面的考核,對于教師而言,專業能力側重教學與科研并重,雖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已經實行崗位類型分別聘任的制度,但是并不意味著教學崗位類型可以不做科研成果的要求,對于“才”的考核,也是“兼才”視為優秀人才的隱性標尺。同時也強調才學應轉化為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助推力,例如該校在職稱評聘和年度考核制度中,鼓勵教職工開展推廣項目,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正如《論語•為政》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強調道德的教化作用和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以“德行”作為考察考核的重要標尺,體現了以德治校的管理理念,而各類文件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
3“義利并舉”的“群體意識”價值導向
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也體現了該校的文化價值導向。在高校人文環境管理中,文化定位是精神層次的升華[5]。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對新進教職工的入職前培訓項目中,不僅包含對學校發展歷史和各項管理制度的報告會、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班,同時也包含高校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作用和角色解讀,高校與當地社區發展的相關關系,以及高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如校訓)等的相關講座,以文化價值導向為切入點,迅速實現個人與整體的融合和歸屬感。此外,人才聘任和評價機制的選定都涉及到對人的評價問題。評價方法的指標體系構建不僅對被測評對象有專業發展導向,同時也有道德價值觀導向。分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改革與科研項目申報評選辦法,崗位聘任考核辦法,及各類獎懲制度,均體現出“義利并舉”的價值導向。“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已經“君子義以為質”(《論語•衛靈公》),“見利思義”(《論語•里仁》)中均談到君子要將義作為內在的道德修養,在利的面前應該想想是否合乎義。這其中既肯定儒家思想中“義”的首要地位,又體現“義以生利”(《春秋左傳•成公二年》)對利的肯定。這里的“義”在現代高校管理中即指法律法規、學校各部門的管理制度,及“克己復禮”的具體實踐。只要是符合“義”的“利”就應該鼓勵去追求,提倡發展。這其中的“義”還包含了“群體意識”的價值導向,教職工本身不僅要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在上述的各種管理制度文件中,均對“團隊合作”“團隊精神”“團結同事”等做出了明確的要求。例如對科研項目應團隊申報,崗位考核中要求在聘任期加入學科小組并開展學習交流等。在這些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績效獎勵和評選都是“義利兼顧”的管理制度。既鼓勵教職工個人的發展,又強調個人在整體利益中的價值體現。
4結束語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的家族思想、團隊觀念、強調仁愛等蘊含強旺的工作動機,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激勵著個體為組織和集體做貢獻[6]。但是同時也應該強調儒家思想與當代高校發展戰略和各校實際情況的有機結合。各高校應該立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現實需求,構建并完善具有各自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發展奠定良好的資源基礎。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對我國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新問題和挑戰。隨著海外歸國人員和外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我國高校的管理工作面臨著跨文化管理的新走向。這一特殊群體的加入,極大地豐富了我國高校的智庫資源。無論是從事學術研究還是教學工作,其在海外所受到的異域文化影響也將在無形中體現在工作中,如何能夠做好人才穩定工作,避免因為文化差異,尤其是避免管理制度的文化特質差異,而導致的溝通交流失當,教育理念沖突,制度解讀有誤等問題,最終造成的人才流失,已經成為各高校間人才戰略的新課題。了解我國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文化特質,其一方面符合我國高校本土教師的心理預期,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增強其歸屬感,為實現個人發展、學校發展和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另一方面能夠跨越中外管理制度的差異,對海外引進人才進行正確的政策解讀,幫助其盡快適應高校生活和工作環境,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參考文獻:
[1]孔子.論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2]高媛媛.論儒家思想對高校管理的啟發[J].現代商貿工業,2013(16):133-13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4]吳艷云.高校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建議芻議——基于儒家管理思想的分析視角[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81-84.
[5]張永芳,張社爭.“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價值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3):16-18
[6]桂海英.中國傳統文化對高校現代管理的啟示[J].黑龍江教育,2017(7):55-57.
作者:閆仙慧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上一篇:6s管理制度在放射科的應用
- 下一篇: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創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