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物價變動的狀況與綜述

時間:2022-01-12 04:34:00

導語:當前物價變動的狀況與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物價變動的狀況與綜述

1物價變動會計在我國的提出

我國最早提出物價變動會計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通貨膨脹期,因此會計學界提出將西方的通貨膨脹會計計量模式引入到我國,建立我國的物價變動會計模式。周忠惠(1985)在確定物價變動會計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物價變動的單項調整方法,在信息披露上提出編制反映物價變動的輔助報表。

蘇錫嘉(1987)在周忠惠的基礎上,提出了三種計量模式:一般物價變動、特定物價變動和相對物價變動。并認為物價變動會計的研究和借鑒似乎應著重于后兩類模式。曲曉輝(1989)從資本保值觀出發,分析了物價變動會計存在的根源,同時分析在我國實施物價變動會計面臨的困難。彼特•西科德和蘇錫嘉(1990)比較了中西方在物價變動的差異,基于我國國情,提出了對我國建立物價變動會計的六點建議。閻達五,陳亞民(1991)建議分三個階段建立物價變動會計準則,并提出選用不變幣值調整基本報表。

2物價變動會計在我國的研究

2.1我國早期物價變動會計的研究

這一時期學術界就物價變動會計的計量模式、理論地位和理論基礎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嘗試解決在物價變動計量上存在的問題。

2.1.1計量模式

傅磊(1990)將物價變動會計分為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現實成本會計和變現價值會計,并提出這三種模式都不能很好的反映物價變動對企業產生的影響。隨后,婁爾行(1991)提出了八種計量模式:(1)原始成本/名義貨幣;(2)重置成本/名義貨幣;(3)可實現凈值/名義貨幣;(4)未來現金凈流入量貼現值/名義貨幣;(5)原始成本/不變幣值;(6)重置成本/不變幣值;(7)可實現凈值/不變幣值;(8)未來現金凈流入量貼現值/不變幣值。并討論了這些計量模式在不同狀況下的適用性。

曲曉輝(1990)認為不論采取何種計量模式,企業在應用物價變動會計時都應把握五項基本定理,即面對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和技術變更時對企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所產生的影響的一般定理。從物價變動會計的適用性角度來看,它是隨著人們對物價變動狀況做出反應的強烈程度和范圍廣度的變化而變化,并且收到成本效益原則和現實可操作性的影響。

2.1.2理論地位和理論基礎

在理論地位上,傅薪根(1990)認為物價變動會計作為會計理論體系中一種新的會計思想和會計觀點,是對傳統會計計量原則、假設的新的挑戰,表現在對幣值穩定、持續經營、會計主題、歷史成本原則、配比原則和穩健性原則的重新思考。

在理論基礎上,王仲兵(1990)認為資本保持理論是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建立在這一基礎上,他認為現實重置成本會計是物價變動會計的選擇的最佳模式。湯云為,張鳴王(1990)將王仲兵提出的資本保持理論進行細分,認為一般物價水平會計(歷史成本/不變幣值模式)是基于財務保持觀,現行成本會計模式(包括現行成本/不變幣值模式和現行成本/名義貨幣模式)是基于實物資本保持觀。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成本補償理論,提出應該堅持實物資本保持觀下的現行成本會計模式。

早期關于物價變動會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會計計量模式的描述和初步探討,以及對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提出了一些見解和指導性意見,并未詳細地對會計計量模式及其應用進行深入探討。

2我國21世紀初物價變動會計研究

2.1物價變動計量模式的比較分析

我國學者就物價變動會計中的不同模式進行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歷史成本/不變幣值、現行成本/名義貨幣以及現行成本/不變幣值三種會計計量模式進行比較分析。

對于歷史成本/不變幣值計量模式,劉雪芹(2001)和富天放(2006)認為盡管這種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能在報表上反映和消除通貨膨脹對傳統會計報表提供信息的影響,并且簡單易行,但對于特定的企業或行業的物價變動方向與一般物價變動方向不一致時,這種計量模式則不能正確反映物價變動對企業變動產生的影響,從而對信息使用者產生誤導。現行成本/名義貨幣計量模式在克服了特定的企業或行業的物價變動方向與一般物價變動方向不一致會計信息造成的影響,提高了實物資產計價的合理性,以及財務信息的客觀性和有用性。但在實際運用中,由于資產的現行成本難以確定,且會加大審計的困難,因此這種會計計量模式在實際運用受到制約。現行成本/幣值不變計量模式從一般物價水平和個別物價水平兩個方面考慮了物價變動對財務信息和資本價值的影響,在三種計量模式中可以被看作“最優”的模式,但這種計量模式的核算過程過于復雜,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張忠磊,2008),因此難以在經濟活動中展開運用。

2.2物價變動信息披露內容和模式

關于信息披露內容,根據企業選用不同的會計計量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對于采用的計量模式,企業需對選擇原因進行說明。對于采用一般物價水平(歷史成本/不變幣值)模式的企業而言,則需要將資產項目會被劃分為貨幣性與非貨幣性項目,并以相關物價指數對資產負債表項目和損益表項目進行調整,并重新編制固定貨幣單位財務報表。選擇現行成本會計模式(現行成本/名義貨幣)的企業而言,因現行成本的計算方法,各類商品和服務的現行價格,相關產品的標準制造成本,及各項資產的現時物價指數等,調整后的財務數據及影響。對于采用現行成本/不變幣值計量模式的企業,既要披露資產項目分類標準和相關物價指數選取方法,又披露現行成本的計算方法,各類數據的出處,及選擇這種模式的理由和調整后的財務數據及影響。

關于信息披露模式,學術界提出了四種模式:歷史成本報表為基本報表,以調整后的報表為補充資料;以歷史成本報表為基本報表,附以部分調整補充資料;以調整后的報表為基本報表,以歷史成本報表為補充;以調整后的報表為基本報表,附以部分歷史成本補充資料。筆者認為四種披露方式中,前兩種符合成本效益原則,較為可行;后兩種模式顛覆了會計信息披露模式,就目前來看,不具可行性。周軼強(2008)提出了三種披露模式:在報表附注披露物價變動信息、獨立編制物價變動影響報表和采用非正規的形式和文字進行披露。在報表附注中披露是目前大部分企業選擇的披露方式,對于受物價變動影響較大的企業而言,選擇編制獨立的物價變動影響報表,而受物價變動影響較小的企業而言,則可采用非正式的披露方式(非年報或中報)。

2.3新會計準則下我國物價變動會計相關研究

新會計準則中規定了五種會計計量屬性,除歷史成本外,其余屬性均對物價變動會計的核算有著密切的聯系。有學者對新準則下的物價變動會計展開了討論,祝峰(2009)認為重置成本、公允價值、可變現凈額和現值的引入,使得會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物價變動的影響。例如,在物價發生大幅度下跌時,企業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并入處于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境外經營的財務報表時,應當按照歷史成本/不變幣值模式進行報表折算等。孫慧(2008)就新會計準則下如何選擇物價變動會計計量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于大型的金融企業,因其貨幣性項目所在比重較大,則采用一般物價水平會計;對于資本密集型企業而言,因其機器設備占總資產的較大比重,則采用現行成本會計;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資產結構與大型的金融企業和資本密集型企業均有差異,可以實行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現行成本會計相結合的現行成本/幣值不變會計。可以看出,現在我國關于物價變動會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會計計量模式,不同模式的適用范圍以及物價變動會計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研究。與早期較為初步的探討和純理論的研究相比,現在對物價變動會計的研究更加偏向實務和運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在物價變動會計這一會計新領域的研究正在不斷深入,這對日后建立一套完整的物價變動核算披露準則提供依據。

3總結和啟示

本文通過分層次梳理我國學者對物價變動會計從引入我國到深入發展的過程中的理論研究,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由于近年來我國物價波動幅度較大,會計信息受到物價變動的影響增大,對物價變動會計的研究處于逐步深入的狀態,在我國的研究重點經歷了從純理論,到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再到實務的過程。

第二,比較歷史成本/不變幣值、現行成本/名義貨幣以及現行成本/不變幣值三種會計計量模式的應用和優劣,發現學術界尚未找到一種“完美”計量模式,不同的計量模式適用于不同的行業與經濟形式。

第三,盡管建立一套關于物價變動會計的核算和披露的準則體系的難度較大,但隨著對物價變動會計研究的逐步深入,這一目標在未來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