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財務管理轉變及思路

時間:2022-02-15 03:53:24

導語:高校后勤財務管理轉變及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后勤財務管理轉變及思路

【摘要】后勤財務管理是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延伸,是高校財務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文章分析了高校后勤財務管理現有主要模式的優缺點,闡述了影響其管理模式轉變的主要因素,以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為契機,提出將后勤財務納入學校財務統一管理、集中核算的思路,以期進一步規范后勤經濟業務行為,夯實高校財務管理基礎,降低財務風險,全面反映高校單位預算執行信息與單位運行成本,提高高校財務管理水平。

【關鍵詞】高校;后勤財務;財務管理;模式

一、引言

后勤財務管理是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延伸,是高校財務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初期,后勤財務是以企業和事業單位準則制度為理論依據,并將兩者有機結合,滿足了后勤管理運行機制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后勤保障服務的發展。隨著社會服務產業的發展,后勤社會化改革瓶頸問題突出,在巡視檢查等工作中發現后勤存在財務支出不規范、財務管理混亂等現象,影響后勤社會化改革,嚴重侵害學校利益,妨礙學校的穩定與發展。2018年,政府會計改革取消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行業會計制度,要求高校自2019年開始執行新會計制度,實行權責發生制核算基礎。在新形勢下探索建立與高校后勤工作相適應的財務管理模式,規范財務核算,準確反映財務信息成為高校財務的現實課題。

二、高校后勤財務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優劣

為配合后勤管理體制改革的發展,各高校對后勤財務進行了廣泛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多種形式的后勤財務管理模式,最主要的有自主管理、委派財務總監、委派會計人員、二級管理等四種模式。(一)高校后勤自主管理財務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后勤實體模擬企業化管理,自設財務機構,自行聘用和管理財務人員,獨立管理財務,執行“自主管理,獨立核算”的財務管理目標,根據行業規則,制訂適合后勤財務的有關管理制度等。后勤自主管理財務的優點是可以減少繁瑣的流程,高效地集中財力與物力,自主調配資源,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和服務質量。缺點在于后勤部門完全掌控財務人員的人事及工資福利待遇,由后勤負責績效考評,財務人員的經濟利益容易受到牽制,從而影響財務人員依法依規自主處理業務,內部監管缺失,往往容易造成后勤腐敗或違紀違規問題的發生。(二)學校委派后勤財務總監模式。學校向后勤派遣財務總監,參與后勤經濟業務活動,制訂、完善相關財務規定,審查財務報表和報告,為后勤領導決策提供參考依據,配合學校做好年終決算等。后勤財務總監由學校委派,人事由學校任免、工資福利等待遇由學校發放,有利于財務總監代表學校行使監督職能,成為學校與后勤信息溝通的橋梁,避免后勤財務管理失控,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缺點是委派的財務總監難以約束后勤法人不合理的決策行為,易受到排斥,甚至受對方的制約,影響了財務監督的力度。(三)學校委派后勤財務人員模式。為改變委派財務總監模式存在的“短板”,后勤財務人員全部由學校委派管理,財務獨立核算,后勤財務資料單獨設檔保管。財務人員依據后勤制訂的相關財經政策、規章制度對經濟業務進行核算與監督,配合后勤做好報表決算等工作。學校委派后勤財務人員,能夠從核算上強化監管力度,從人事、經濟利益上確保財務人員與后勤不存在依附關系,確保財務人員處理經濟業務的獨立性,發揮了會計職能。但委派后勤財務人員參與后勤內部管理與監督,具有“運動員”與“裁判員”雙重身份,要想做到職責不越位、不錯位比較難。同時學校財務是會計人員的管理部門,財務人員直接影響著會計信息的質量;后勤實體是業務部門,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由于雙方對會計信息共同負責,所以存在追究會計責任難的問題。(四)后勤財務二級管理模式。學校為適應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學院參與教育改革發展的積極性,實行校院二級管理,將事權下放至學院,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權也相應地下放至學院。參照校院二級管理模式,以校院二級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學校為后勤設立會計服務科室,財務獨立核算,財務人員負責后勤日常業務的核算、報表編制、檔案管理等,為后勤提供便捷的財務服務,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流程與績效評價體系,加強財務監督與控制職能,強化財務服務功能。后勤財務二級管理的缺點在于預算的編制與可控性差,支出與預算脫節,財務支出不規范,賬務處理系統的獨立性使學校與后勤的財務信息碎片化,財務人員核算業務存在局限,逐漸降低了專業知識水平。

三、新形勢下影響高校后勤財務管理模式轉變的主要因素

(一)后勤管理體制改革決定財務管理模式的發展。后勤社會化改革改變了傳統的后勤組織管理體制,將后勤職能的行政化與經營管理進行劃分,將行政管理體制轉變為契約式管理模式,后勤管理模式主要經歷了甲乙雙方契約式的管理模式、后勤集團管理模式、完全社會化的后勤企業模式等。為順利開展后勤社會化改革,適應后勤管理模式的發展,高校結合后勤社會化改革不同階段的特點,以及后勤參與社會化改革的不同程度,探索不同形式的財務管理模式與之相適應,及時為后勤管理者的決策提供財務信息,同時也為學校的管理者提供準確的財務報告。因此,后勤管理體制的深入改革勢必影響后勤財務管理模式,促使后勤財務管理模式在自主管理、委托管理、分散管理等模式之間轉變,推動財務管理模式的不斷發展。(二)資產產權屬性促進后勤財務管理模式的變化。后勤實體在社會化改革過程中,不僅擁有學校無償提供的資產、后勤發展過程中自購的資產,還擁有累積收益性資產,不管何種形式產生的資產,后勤資產產權屬性關系著學校對資產的處置權,影響著學校對資產的調配重整。因此,各高校強調后勤資產管理主體是學校,明確后勤資產產權屬性均為國有。隨著后勤實體稅收優惠政策的逐漸減少,學校將資產重整為經營性與非經營性,明確后勤管理的重點主要是加強非經營性資產的服務保障功能(經營性資產由學校資產經營管理責任有限公司經營管理)。資產產權屬性影響著后勤實體的管理范疇,影響著學校對資產管理模式的調整,進而促進與之相關的財務管理模式的匹配提升。如有些學校出于對后勤資產的安全及規范管理考慮,將后勤財務集中于學校財務管理與核算,該類做法在全國農林高校中較為普遍。(三)監管力度影響后勤財務管理模式的完善。后勤服務對象主要為高校師生,收入主要來源于學校撥轉的經費,部分為經營收入。為監管后勤經費的使用效益,掌握后勤實體的真實經營狀況,避免學校公共資源的浪費,節約后勤經費供給,學校不僅重視后勤財務報告,還重點加強了對后勤實體的監管力度。通過學校內部審計、委托第三方中介機構審計等監管方式,加強對后勤實體的財務收支審計,加強內控制度的檢查,評價其經濟效益。學校根據審計監督情況,要求后勤實體規范財務核算和財務管理。從監管層面推動后勤對制度的執行力與約束力,進一步規范財務行為,實現財務的有效控制。同時以問題為導向,要求后勤從管理上帶動治理,不斷提高后勤治理水平;從財務上配合治理,不斷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尋求合適的財務管理模式。(四)會計制度改革推進后勤財務管理模式的轉變。國家宏觀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政策的發展,以及經濟活動的復雜性,皆加劇了經濟業務處理的難度,促使會計準則制度不斷與時俱進。為適應我國財政體制改革,推動政府會計制度與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相銜接,引入權責發生制核算基礎,財政部相繼出臺的《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等,一系列會計準則、制度的實施加快了高校與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二級單位、后勤實體等單位在財務管理內涵及外延方面的高度兼容性,同時還便于相互之間核算的對接、報表的匯總等。會計制度的持續改革創新影響著高校與后勤的財務管理內容,影響著后勤財務管理模式的轉變。

四、新形勢下后勤財務與學校財務相融合的財務管理模式新思路

后勤社會化改革使后勤管理市場化日益成熟,在后勤管理體制不變的基礎上,考慮后勤財務管理模式轉變的主要影響因素,選擇將后勤財務納入學校財務、統一管理、集中核算的管理模式,以滿足后勤社會化改革探索階段提高財務管理水平的新需求。(一)做好管理與財務制度對接,優化全局化管理效益。后勤社會化改革打破了高校包攬后勤一切的弊端,將公益性投入與經營性營利相結合,優化高校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為高校的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優質的后勤保障服務。因此,后勤管理體制改革不是一項獨立的工作,是高校管理體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需與高校管理體制相協調。目前,有些高校通過考察后勤社會化不同階段的改革特點,基于后勤管理機制及機構設置的特點,綜合考慮學校的發展戰略目標、學校發展規模等因素,在后勤管理機制不變的基礎上,將后勤財務納入學校財務統一管理,實行“授權審批,集中核算”的財務管理模式,做好后勤管理與學校管理的對接,理順主體職責,強化制度保障;做好后勤財務與學校財務的制度對接,優化財務流程。統籌規劃全校一盤棋,擴大財務規模效應,規范財務管理,實現投入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達到全局化管理的最優化。(二)設置項目和科目相互銜接,全面反映學校運行成本。后勤經濟業務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核算業務既有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又具有經濟的利益性,在后勤服務公益性與營利性博弈過程中,其核算業務具有特殊性。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執行雙基礎(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雙系統平行記賬核算,會計核算基礎與原后勤財務會計核算基礎一致,會計科目反映的經濟內容與企業類基本相同,恰好彌補了將后勤財務納入學校財務在會計科目核算內容上的不足,適合當前后勤經濟業務的基本需求。因此,學校財務按后勤經濟業務的需要設置項目,將后勤經費以項目形式進行管理;執行新制度會計科目的規定,做好經濟分類科目的對接以及原后勤財務科目余額的銜接。重點加強后勤經濟業務的核算與分析工作,準確核算經濟業務的內容,全面反映學校運行成本信息,避免后勤經濟業務游離于事業單位而產生核算內容不完整、信息反映不全的狀況。(三)采用外購模式簡化后勤保障業務,強化管理與服務職能。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了《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財政部要求各部門根據指導意見提出相關實施措施,使政府購買服務工作在全國各地積極推進。購買服務是指將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務事項向社會機構公開招標,引入社會資金參與社會公共服務,如將飲食、保安、保潔、綠化等后勤公益性、服務性的部分業務實施購買服務。在后勤服務業務方面轉變服務模式,引入社會競爭機制,放寬市場準入機制,為高校后勤服務工作提供新思路,推進高校后勤服務市場化改革,將高校后勤服務保障工作以服務外包的模式交由社會力量承擔,通過與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簽訂合同,約定雙方責任與權利,理順后勤與中介服務機構、學校三方的職能,后勤工作的重點將轉變為強化管理,學校財務方面則根據后勤對合作方的考核情況,依據雙方合同約定支付款項。(四)整合后勤人員與資產,保障后勤工作有序開展。后勤財務與學校財務的融合,涉及人員與資產等方面的重整,需要學校跨部門組建以國資、審計、財務、人事、后勤等單位為主的資產清查小組,核實經營性資產與非經營性資產,將經營性資產交由學校有資質的公司如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管理,人員歸公司管理;非經營性資產由學校根據教學科研事業發展需要,通過撤、并、轉等方式處理。后勤剩余人員原為學校在編人員由學校人力資源部門安排,后勤社會化過程中的聘用人員按需擇用。后勤財務人員由學校財務統籌規劃,計財處安排財務人員負責核算后勤業務(財務人員每學期輪崗核算后勤業務)。人員與資產的有序重整,確保后勤各項工作平穩過渡,為后期提高后勤服務保障能力打下基礎,為完善后勤財務管理創造良好的財務環境。(五)績效考核指標硬性與柔性相結合,提高經濟效益。首先,后勤管理部門要以經費項目為考核目標,明確后勤整體目標,將總目標按科室與職責分解。其次,后勤成本費用的核算以后勤管理部門為主體,各科室為輔助個體,全面反映后勤運行成本。最后,制定硬性指標與柔性指標兩種形式的績效考核指標,硬性指標如預算執行率、成本費用率、設備損耗率等;柔性指標如服務效率、服務滿意度等。考核時應注重量化指標的差異分析,兼顧定性指標中社會目標的變化,將績效考核的硬性目標與社會定性目標相結合,考核后勤業務活動的資金使用情況,提高后勤管理部門的經濟效益。

五、結語

后勤財務納入學校財務統一管理與核算的思路,適合當前多數高校后勤管理半社會化發展的需求,適合高校教育事業戰略目標的發展,是高校后勤社會化發展過程中,對財務管理不斷探索的實踐選擇。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程度的不同,需要相應的財務管理模式與此相匹配,從而促進后勤管理工作規范、有序地開展,為全校師生提供良好的服務保障,有力地支撐高校雙一流建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執行《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的補充規定和銜接規定的通知[S].財會[2018]19號.

[2]黃嫻.試論高校后勤財務管理創新的路徑[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1):48-49.

[3]王永強.高等學校后勤財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方法[J].經濟研究導刊,2016,(12)82-83.

[4]吳雙雙.高校后勤財務管理模式探討[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4):180-183.

[5]財政部.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S].財政部令第78號.

[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S].國辦發[2013]96號.

[7]吳加順.高校后勤企業財務管理模式探討[J].財會學習,2015,(17):40-41.

[8]張翠青.論高校后勤財務管理新體系的構建[J].商業會計,2014,(9):112-113.

[9]潘柳清.高校后勤財務核算模式的選擇[J].高校后勤研究,2013,(1):81-82.

作者:林琴珍 孫思惟 黃振勝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計劃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