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能源管理分析

時間:2022-01-20 09:42:49

導語:高校后勤能源管理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后勤能源管理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的緊缺現象越發突出。而高校作為人口密度較大的區域,對能源的需求尤為緊張。因此,貫徹科學發展觀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校園的關鍵,但很少會考慮新能源的引入對校園的影響。本文結合教育部開展的“節約型校園建設”的各項工作,從高校后勤能源管理角度出發,首先分析我國高校傳統能源的管理和使用現狀,然后,提出在“節約型校園建設”的同時,利用新能源技術對校園能源需求進行補充。最后,通過合理的技術和高效的管理,達到高能效、低能耗的目的。

關鍵詞:高校;能源管理;節約型校園;新能源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政府機關、高校的高能耗問題日益突出,且國家機關、高等院校的辦公和公共建筑的年耗電量占我國城鎮年耗電量的22%,是普通居民的10-20倍。后勤部門作為高能源管理的重要部門,涉及到對其高校內能源的管理和應用,是探索不同能源合理利用和節約新模式的高校先行者。同時也引起了相關人員的廣泛關注和研究。本文在傳統能源管理使用的基礎上,從高校后勤角度出發,結合新能源科技的發展,提出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相互之間優勢互補方法,同時并用的策略。

1能源管理的必要性

(1)背景和效益。為了建設“節約型高校”,促進高校經濟的循環可持續發展,需要對校園能源使用進行有效管理。而對能源的有效管理只是基礎,達到能源的高效管理運用和減少能耗的支出是當前高校能源利用與開發的重要目標。(2)管理現狀和問題。現階段較多高校對能源的管理和應用效率較低,甚至缺少能源的管理與規劃。導致后期能源的輸入、能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傳送、能源的最終評價都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監管。除此之外,學校能源管理的范圍較大,所以在能源的具體使用定性、分配定量、收費標準的過程中很難進行規劃,給能源的合理管理和節能帶來諸多的困難。

2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并用

我校自2009年中心校區啟動建設以來,同步引進了校園節能監管平臺系統(簡稱“系統”)。技術支撐包含了總體架構設計,平臺軟件提供,部分強電回路設計,設備供貨,部分現場安裝及調試等服務。目前已建成“1個平臺+4個子系統”的多類應用管理系統的綜合平臺,其中平臺包含的硬件設施有:服務器3臺,智能電表3714臺,智能水表139臺,預付費電表2221只,智能數據網關253臺,且系統還對接了多類第三方設備,數據容量已達到1TB。為了讓能源監管更具有合理性,建立科學合理的能源績效評價體系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能源績效體系建設后各職能部門管理人員具有行使職能的權利,同時也具有落實并推行指標化管理制度及相關配套制度的義務,在推廣的過程中也要整理各方的意見并及時進行反饋,同時也要對推行的效果進行評估,評估效果好的話那么可以說這個指標化體系導入就成功了。在能源指標化體系導入后,能源管理和運營團隊要經常性的進行溝通和過程跟蹤,同時針對指標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實時優化調整。2.1傳統能源和新能源。長期以來,我國使用的傳統能源主要為煤炭和石油。如圖1所示,是我校能源使用柱狀圖,可以看出傳統能源的使用仍然占絕大部分,新能源的使用占比15%。圖1我校能源使用柱狀圖新能源主要包括:核能、風能、太陽能以及生物能等。在高校環境中,應用最多的是風能和太陽能,雖然風能、太陽能、生物能占全球發電量的比例很低,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預計未來的十年,風力發電將為全球的發電總量貢獻10%左右。我國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雖然還處在初始階段,但根據2015年數據統計,新能源的使用能夠一次提供全國能源需求量的9%。其中,集中在我國北方和南方沿海地區的風能資源豐富,每年的發電量排全球發電量第一。2.2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結合使用。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國黨中央和教育部、住建部建設節約型校園的工作部署,學校積極實施了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同時以該平臺的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完善節能監管體系,綜合推進管理節能、技術節能和文化節能,實現監管平臺從發現節能潛力向產生實際節能效果的轉變,同時也為完善徐州工程學院節能管理制度提供了全面支持。綜合能源分析系統在電能計量管理系統、給水管網監測系統等建設的基礎上,通過對水、電等分類能源進行綜合分析構建形成。系統通過對海量能耗數據的綜合處理與運算,形成各類統計圖表,實時反映歷史能耗對比與未來能耗趨勢。電能計量監管系統主要實現智能數據網關遠端數據采集、中間數據傳輸、后臺數據接受處理、前臺查詢統計和管理等功能。在具備條件的部分高校已經開始嘗試使用新能源代替或補充傳統能源,對校園進行供能,這樣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可以達到節能與保護環境的效果。如圖2所示,主要把校園的耗能分為兩大部分,即教學和科研部分、日常生活部分。對其總體的耗能進行能源統計,計劃和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需對傳統能源和新能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取長補短,并在實際的運行中,對能源進行實時的監測、分析與檢查,以達到利用率最優化。如圖3所示,即為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結合利用并優化后的校園能源系統示意圖。從圖3可知,風能和太陽能能夠直接對校園的路燈和熱水提供能源,并且,這兩種新能源還能對校園電網進行能源補充,緩解能源供應的壓力。2.3本校能源使用分析。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增大,各類試驗設備的投入使用,學校整體用能一直呈現明顯的增長態勢。主要是由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新校區的建設和投入使用,師生規模的快速增加,學校日常教學、辦公、校園亮化不斷提檔升級,能源消耗急劇增多;二是學校除承擔正常教學任務外,學校的科技創新、社會服務職能日益凸顯,用能量顯著增加。通過以上對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分析,本小節以本校為例,統計出本校多媒體、學生公寓以及食堂的能耗情況,從中可以看出,每年學校的能耗都比較大,尤其是食堂能耗。例如,2015年,學校全年能源消耗總量2827噸標煤,其中共消耗電力1623萬kWh、水耗90萬m3;全年電費支出873萬余元,水費支出267萬余元。隨著校園辦公及學生住宿條件的不斷改善,2013-2015年徐州工程學院的耗能費用先升后降。消費的能源種類主要是電力、天然氣、燃氣、燃油,其中電力所占比重最大。

3結論

(1)對傳統能源在校園的管理和使用現狀進行了研究,在能源緊缺的環境下,傳統能源在高校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優化和管理。(2)在加快建設“節約型校園”的倡導下,本文在節能的基礎上,更近一步的結合當下新能源迅速發展的契機,提出使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相互結合、優勢互補的校園能源管理和使用的模式,能夠有效緩解校園能源緊張的情況,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形成和諧校園。(3)在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結合利用之后,還需進行有效的管理和優化。除此之外,需加大學校的能耗管理和宣傳的工作,能夠使廣大的師生認識到節能減耗的重要意義,并支持校園新能源的發展利用,達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煒坤.從高校后勤管理角度談節約型校園建設[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13):229-230.

[2]陳輝.節約型高校后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創新[J].知識經濟,2017(7).

[3]牛剛.幾種新能源在某高校校園內的應用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6.

作者:陶媛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后勤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