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酒店管理的合作模式探索
時間:2022-11-26 02:49:43
導語:高職酒店管理的合作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學校、酒店和學生三方的利益訴求
校企合作是指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為目標,通過學校與用人單位的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適應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適應社會對技術應用型人才需要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對酒店管理專業而言,校企合作對于學校、酒店和學生三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和價值。對于學校來講,校企合作能讓學校與企業行業對人才的知識結構、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的需求緊密對接,使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方向性更強;能利用酒店真實的服務環境和設施設備等條件,彌補實訓資金和場地的短缺;能將專業教師輸送到酒店行業中去頂崗鍛煉,獲取行業新資訊、新科技和新的管理經驗,打造一支優秀的“雙師”素質團隊。對于酒店來講,招收學校實習生能提高員工隊伍的學歷層次,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及管理成本,較有效地提高整體服務水平;能儲備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作為強大的后備力量;能讓酒店利用學校培訓和科研的力量實現優勢互補,獲得良好聲譽,改善公共關系;有些地方的酒店還能享受到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從學生的角度而言,能使其有效地學習到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就業競爭力。學生通過在酒店中的頂崗實習,能獲取對職業環境最直觀的感受,最有效地獲取服務技能和管理知識,形成對職業選擇和規劃的初步判斷,為就業奠定基礎。特別是在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校企合作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實現學校到崗位的對接。
(二)優化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校企合作三方滿意度的迫切性
酒店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在許多地方已踐行數年,學界也有很多聲音關注到校企合作的各個方面:邵衛[1]、傅玉敏[2]、王鵬曉[3]等人論述了校企合作的意義、可行性以及合作模式的構建;張健慶[5]、婁冰娜[6]、張敏娜[7]、哈衛東[8]、張鑫[9]、謝紅霞[10]等對頂崗實習中的教學設計、安全問題、學生心理變化及行為引導等做出了思考和闡述。但目前還是存在一些讓人苦惱的現象,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優化校企合作的模式,提高學校、酒店和學生三個利益方的滿意度。第一,旅游市場持續火熱,旅游人才需求量大,但很多旅游酒店專業的畢業生不愿從事該行業,就業對口率低。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已經在酒店實習及就業的,也很多跳槽至另外的職業領域,人才流失率高。究其原因,一是專業學生學習社會化程度不夠,二是酒店的薪資水平、管理方式及職業發展前景等對實習生的吸引力不足。而這兩個問題其實都可能通過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優化尋求較好的解決方案。第二,由于政府支持性政策與資金缺乏,企業自身的資本趨利性,以及學校辦學能力及資金限制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目前職業院校和酒店的合作多為松散型、簡單化、形式化的合作,實質性的多元化的合作不多。所以有必要繼續探討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其可持續發展之路,讓合作三方獲得最優的效益,讓畢業生能與行業緊密對接,最終提高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有效性。
二、目前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酒店和學校的目標不一致
酒店的目標是經營和盈利,學校的目標是育才。酒店在校企合作中更重視用人,降低勞動成本,而不太愿意花心思育人,所以諸如學生要求在各個部門輪崗實習、不希望經常加班、希望有更全方位的培訓等要求很難得到酒店方的同意,即便同意也很難落實。
(二)校企合作機制不夠健全
要深入開展校企合作,保證校企合作有效運行,校企雙方需要構建一個完善的多層次的合作機制和體系,包括動力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評價機制、反饋機制和約束機制等;雙方還需在協商的基礎上完成一套關于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科研合作、工學交替等方面細化的合作手冊;最好還有一個權威的負責指導監督的利益協調中介機構。但就目前而言,這個體系的構建仍處于初級階段。
(三)缺乏切實可行的政策驅動和法規保障
雖然《關于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九五”試點工作的通知》、《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規定》等有關校企合作的政策規定相繼出臺,但由于相關條款都較為抽象和概括,缺乏具體有效的實施細則,使得很多校企合作只流于形式。另外,政府極少出臺相關的獎罰措施,對參與的酒店等企業難以提供有效的優惠便利保障,企業方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不強。
(四)實習中的培訓無法很好地貫徹始終
學生在酒店實習時候的培訓不可或缺。比起在校的理論學習,實習中的培訓有真實的操作環境,又能與經驗豐富的師傅交流,同時實習生有真切的工作感受,有提升某方面技能的意識,所以,在各個階段給予必要的培訓、適時的輔導和師生的交流座談,將有助于實習的順利完成,更有利于提高實習生的綜合素質。但據調查了解,許多酒店僅重視入職培訓和部門操作技能培訓等,諸如地方文化與語言、英語口語、人際關系、管理與經營、心理疏導等學生重視的內容卻被酒店忽視。
(五)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目前我國旅游酒店專業教育師資力量較為薄弱,“雙師型”教師隊伍尚未形成。學校的老師因為較少從事旅游酒店的實戰鍛煉而容易出現照本宣科的現象;企業的兼職教育隊伍雖有一定的實踐指導能力,但卻也存在時間短、輕理論、輕教研等問題。教師下企業頂崗本是一條較為有效的途經,但也因為酒店將行業消息和內部信息視為行業機密,不太愿意讓教師充分參與執行和管理,使得很多教師頂崗流于形式。除此之外,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還存在實訓基地設施設備落后、實習時間安排不合理、實習食宿條件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需要我們借鑒國內外職業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重新從合作理念著手,探討如何構建和優化職責明確、機制完善以及合作方滿意度高的的合作模式。
三、國內外職業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的啟發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舉世矚目并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之一便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整個培訓過程是在工廠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進行,并且這種教育模式又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在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這種模式的特點在于:第一,雙元制職業教育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并使之確切保證,同時在培訓中強調“關鍵能力”。第二,雙元制是以崗位要求為培訓目標、以工人技術等級考核標準為評價要求,并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體系。第三,在雙元制職業教育體制下,由于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學生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大大降低了培訓后失業的風險。當中,對“關鍵能力”的強調,系統的企業培訓與學校理論教學緊密結合,以及以行業崗位要求為人才培養的標準,對我國高職教育及校企合作最具指導意義。
(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模式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則是旅游酒店教育界中的佼佼者。據統計,當前全球16家大型酒店集團中,就有9家酒店集團的總裁或董事長是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畢業生。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在這一領域的實力及影響可見一斑。瑞士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相當重視和支持,不僅派官員參加學校董事會,而且給予30%左右的經費補助。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教學特色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就是飯店、前廳、餐廳、客房、酒吧等都是教室。教師在教學上十分注重書本知識的教授與實際操作的指導相結合。另外,學院在課程設置、師資選擇、教材編寫和學生管理上四個方面都嚴格遵循“理論與實踐結合”這一原則。該模式給我們另一個重要的啟發就是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教師均經過嚴格的選拔,絕大多數有在酒店長期工作的經歷,有豐富的職業經驗,不少人甚至擔任過總經理等高級職務。為了使教師隊伍始終處于高水平狀態,學院實行高工資制,并且鼓勵教師一專多能,允許教師在企業中擔當一定的職務,甚至主動向企業推薦他們擔任兼職顧問,從而保證了教師不脫離行業經營管理實踐,保證了“洛桑模式”的生命力。
(三)國內一些成功模式
在中國,香港中文大學與凱悅集團合作,在2011年打造了造價達15億元的中大教學酒店及教學樓,包括20多層的五星級凱悅酒店,和另一幢15層高的教學樓,附設有學生營運餐廳、示范廚房、食品實驗室、品酒實驗室,以及凱悅酒店培訓中心。凱悅酒店還定期派高層管理人員到中心與中大生上課,使學生掌握業界現況。這種合作模式很好地實現了在運營中教學,在教學中運營,使學生能置身于真實的崗位,緊靠行業,在一線中運用理論、掌握技能。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在2004年6月,與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正式簽署了長期咨詢服務協議,洛桑學院為二外提供建設規劃、校園設計、組織架構、教學計劃、教材選定、教案寫作、培訓檢查、管理團隊培訓、教師資格認證及學術檢查和督導等全方位咨詢服務。2008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瑞酒店管理學院設立。該學院引進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教學模式,學院管理團隊和專業師資均由洛桑酒店管理學院進行專門培訓;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采用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課程體系,兩校互認學分;同時中瑞酒店管理學院的學生將共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在全球的80家酒店在教學實習方面的業界資源。這樣的學校與學校合作,學校與酒店合作的機制和模式很值得借鑒和參考。另外,錦江集團也擁有自己的學校,與上海旅專等院校也有深度合作,這些都成為學界業內津津樂道的較為成功的案例。而這些典范無不例外地都承載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都體現了“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目標一致并實現多贏”的合作宗旨,都強調了“學習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學習”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優化
基于上述成功模式的啟發,同時通過深入的走訪調研,筆者認為探索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模式優化,應引入“可持續發展”、“滿足利益方滿意度”及“確保學生主體地位”這三個關鍵的理念,同時不斷實踐和摸索由理念指引和貫穿始終的合作模式,才能使校企合作由淺及深推進,并最終實現學校、學生和企業多贏的目標。
(一)構建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是八十年代在環境保護領域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其內涵在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求人類認識到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負的責任,并有與之相應的道德水準。我們不妨將這概念引入校企合作,為了實現合作多贏,實現不斷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最終目標,校企雙方都要有一致的目標,有使合作“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姿態,在每一屆的合作項目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給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合理薪酬、實習培訓、職業生涯設計指導、壓力疏導等方方面面上,都要有意識得去構建和諧的、有利于發展且良性循環的方式,都要明確各方的職責和義務并用道德始終約束去踐行,不只顧自己,不只圖眼前利益。理念是前行的燈塔,有了這樣的意識做指導,無論是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訂單培養、還是其他合作項目,相信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一方面,學生能切實感受到學到東西,在該酒店里實習和就業能實現職業理想,并自然而然能給下一屆的學弟學妹以正面影響和啟迪,創造口碑效應;另一方面,酒店能意識到學校輸送的學生服從安排管理、技能提升快,是良好的人力資源儲備,從而愿意源源不斷地跟學校要人才。再者,這樣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實踐,還有助于推動校企合作往專業建設、科研開發等縱深層面發展,學校能向校企合作要效益,打造人才質量高、就業率高和社會聲譽好的名牌專業。
2.進一步明確學校、酒店、學生三方職責
學校方在校企合作中的主要義務是:理清辦學思路,設置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加強實習動員和教育;實習督導及相關課程培訓;維護學生利益等;實習期心理輔導等。特別強調的是,在學生去酒店實習的時候學校要起到監督和指導的作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酒店方在合作中需承擔起:設定合理的薪酬;崗前培訓及在崗培訓;關注實習生的職業規劃;建立績效考核評價制度;健全溝通機制;激勵與壓力疏導,及時反饋實習生的情況。作為主體的學生應該:認真完成培訓及崗位業務;不斷地提升服務及管理管理技能,提高理論素養;完成職業生涯的設計與規劃等。如圖1所示。
3.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多方聯動校企合作機制
要確保合作親密無間、取得高效益,實現多個利益方滿意和多贏的目標,應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的合作機制,包括動力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評價機制、保障機制以及約束機制。動力是行動的源泉,而意識到“需要”,則是動力的核心。要讓學校意識到校企合作確實能提高辦學質量,能培養出適銷對路的畢業生;讓企業意識到合作能儲備人才,緩解用工需求,并使企業向學習型企業轉型,提高競爭力;讓學生意識到通過頂崗能真實地體驗工作,能更好的掌握技能,提高自身素質,三方的合作積極性就大大提高,使“需要”變為行動。能深化認識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激發內在驅動力,是合作機制構建的開端,而激勵機制則是合作可持續發展的“燃料”。激勵機制的構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如學校及酒店對優秀實習生及突出表現的部門及個人的表彰,政府部門對學校及企業的獎勵及優惠政策,行業組織對校企合作的主導和管理,社會輿論及新聞媒體的積極關注和宣傳等。運行機制關注的是合作運行的微觀層面,無論是聯合辦學、訂單式培養、還是頂崗實習,運行機制基本都包括合作可行性調研、合作意向的達成、合作協議的簽訂、合作細則的擬定,包括人才培養方案的協商、課程體系的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在校學習與在店實習的時間安排等,同時還包括實習生的動員、實習生的日常管理與培訓、實習生薪酬管理、指導教師的巡查、學生意見的反饋管理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校企雙方高度重視和參與,因為每個細節都可決定合作的成敗。評價機制講究公平、公正,特別對于實習生表現的考核,要與實習評價、優秀實習生選評及就業推薦掛鉤,還可考慮引入住店客人對實習生滿意度的評價作為參考指標之一,不斷改革和完善考核考評制度,以評促學,確保學生能實習期間能學有所獲而非浪費光陰。保障機制和約束機制無疑用的是法律法規及行政手段,可考慮由國家或者行業組織制定校企合作的框架及實施細則,明確權利與義務,獎懲分明;同時可考慮確立行業組織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地位,由權威的第三方牽頭校企合作,并進行管理、監督、協調及約束,確保合作的長效有序運行。
(二)提高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各方滿意度
1.引入“利益方滿意度”理念
“滿意度”這個概念強調的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對某種產品或服務的感受與自己的期望所進行的一種對比。在企業管理中,滿意度是評價質量管理體系業績的一種重要手段。教育、辦學,本質上也是一種服務,“校企合作”的管理也應引入“利益方滿意度”的理念。而合作目標的統一,是第一要務。只有學生感覺通過合作能學有所獲,感覺在酒店里實習工作有歸屬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只有學校感覺教有所成,培養的學生能在酒店里蛻變為成熟的社會人、技能手;只有企業感覺用工能為其創效益,能為酒店的發展旅途添磚加瓦,這個時候,三方才能為其目標的實現而感知滿足,合作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軌道。
2.確保學生在實習中的主體地位
“校企合作”的落腳點就是教育,其本質特征應該是通過整合各種有利于人才培養的要素資源,實現相關主體的立體深度合作。合作教育的效果應該主要體現在學生身上;而合作中處于主體地位的也應是學生。筆者通過訪談的形式對在酒店頂崗實習的學生進行了解,他們最關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實習是繼續學習還是充當廉價勞動力?實習對就業有沒有幫助?能不能得到有意義有效果的培訓?學校和酒店如何保障實習生的權利和利益?酒店會否關心實習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等等?只有當校方和酒店方都能重視學生的這些困惑和顧慮,考慮學生的利益和滿意度,才能實習校企合作的持久發展,才能真正落實“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
3.提高校企合作各方滿意度的幾點建議
關于優化合作模式,提高校企合作各方的滿意度,推進校企合作的深度發展,筆者通過參與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洽談、實習指導及深入調研,聽取校方、企業方和學生三個利益方對校企合作的需求、期望與對策,有以下幾點優化建議:第一,學校與酒店多方位多層面進行對接。如文化對接,通過企業宣講會的形式,把企業文化帶進校園,讓學生有職業人的理念,培養職業素養;再如專家的對接,把行業能工巧匠請進學校做專題講座,把優秀實習生請回課堂和學生交流,把專業老師請進企業做理論講授和培訓等;在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計和改革上,也可與行業用人標準對接,關注崗位需要的技能和考核標準。第二,以賽促建,并關注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中,可以通過酒店冠名贊助的形式舉辦全國性或省級技能大賽,以賽促建,不僅能提高學生技能水平,還能提高學校和企業的知名度及影響力。另一方面,關注社會服務能力。學校培養人才的終極目標是回饋社會,可通過義務接待(如會展及節慶服務)、技能展示(如茶藝表演、插花表演、調酒表演等)參與到社會大型的活動中,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第三,校企合作應該重視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并使其得以保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企業和學校是“關鍵能力”培養的主體,學生在雙元制企業和職業學校接受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專業教育的同時,接受關鍵能力的培養。對于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關鍵能力在于客房服務(鋪床技能)、中西餐宴會擺臺技能及基礎管理能力,在許多校企合作中很多酒店為確保實習生工作效率,并不愿意多讓學生輪崗換崗,導致實習生關鍵能力培養不充分。第四,酒店需確保實習生在店培訓學習以及師生交流的時間與機會。調查中發現學生滿意度不高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酒店因為接待量大,用工緊張,沒有給實習生留出充分的學習、培訓以及開展師生交流座談的時間。酒店需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肅性,保證實習生在工作中學習、在交流中提升的權利。第五,注重學生學習期間(實習期)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及指導。學生是校企合作的主體,因為種種原因,學生可能會在不同學習階段承受不同的壓力,所以無論學校方還是酒店方,都要重視創造可以宣泄壓力的條件和環境,重視有效溝通。需強調的是,學校和酒店都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入學時候的專業介紹會、實習之前的實習動員會、優秀畢業生的交流會等,都是灌輸“職業人”意識的好機會。只有讓學生擁有這種對職業認可的態度,才能呼喚起他們的服務意識和精神,才能使之成為行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本文作者:吳瑩唐大桂工作單位:汕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奧地利酒店管理職業教育的啟示
- 下一篇:高職酒店管理與崗位對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