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貧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時間:2022-05-09 08:52:20

導語:科技扶貧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扶貧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提要]當前,產業扶貧已成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而科技扶貧則是助力產業扶貧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科技扶貧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已日益凸顯。正確順理、探討科技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意義、現實困境路徑選擇,對于貧困程度相對較深的民族地區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科技扶貧;天祝;困境;路徑選擇

自1978年以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大多地區貧困百姓已基本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生存目標,當前,脫貧攻堅工作更是進入了攻城拔寨的關鍵時期,即將于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然而,如何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貧困百姓自我生存與發展能力,由“輸血”變為“造血”,更持續穩定地使老百姓脫貧致富,仍然是我國所面臨的一大課題。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逐步推進,產業扶貧已然成為了脫貧致富的重要載體,但若沒有科技的支撐,產業扶貧將寸步難行,因此科技扶貧已經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手段,也是精準脫貧的必然選擇。明確民族地區科技扶貧的內涵和意義,梳理當前科技扶貧的困境和發展路徑,是做好未來民族地區科技扶貧工作的關鍵。天祝縣作為甘肅省少數民族深度貧困縣之一,因其自然環境、地理位置、資源特性等因素,造成了其脫貧攻堅的特殊性,對其科技扶貧的研究和探索也具有很強的典型性。

一、民族地區科技扶貧的內涵及意義

科技扶貧是行業扶貧,更是開發式扶貧和內源扶貧,其宗旨是針對貧困地區的資源特性和人口特性,應用先進的并適用于本地區發展的科學技術,圍繞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加大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通過培訓、教育、技術手段等,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提高資源開發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在我國的扶貧開發歷程中,歷來高度重視科技扶貧,尤其是2016年10月16日,科技部、國務院扶貧辦等七部門聯合了科技扶貧行動方案,啟動了科技扶貧信息共享暨成果交易平臺,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精準脫貧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科技扶貧精準脫貧邁上新臺階。天祝縣是藏族自治縣,有民族地區普遍存在的共性,如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生產生活方式相對落后的、農牧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低、技術能力條件較差、居住方式較為分散、貧困人口多,經濟社會發展相對緩慢、脫貧難度較大等;但也有其特殊性,如其隸屬甘肅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和祁連山東端,自然資源豐富,人口多,在中藥材、高原菜、白牦牛等種養殖等方面都極具挖掘潛力。無論是共性還是其個性,科技扶貧對其都極為重要,而且只有科技的力量才能為其產業發展和區域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針對民族地區的特性,科技扶貧在民族地區的實踐也應更有針對性:一是要正確引導民族地區,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合理開發優勢資源,進而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民族地區的自我良性循環,如天祝縣的白牦牛產業,可以尋求科技轉化并與高原自然風光相結合;二是針對其農業發展的地域性和適應性,引進先進的應用技術,并有技術人員的保障和帶動;三是針對民族地區人口素質較低的情況,切實將治窮與治愚結合,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通過農科教結合等形式,大力提高農牧民素質和生產技能,提高其開發資源的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我國有學者對貧困地區農民進取性的研究表明,文化水平與進取性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農村勞動力文化技術素質高者人均純收入水平明顯較高;貧困者中因缺乏技術、不善經營、效益低下而導致貧困所占比例約為30%~50%,因此,知識、技術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

二、甘肅民族地區科技扶貧現實困境

隨著全國脫貧攻堅工作的逐步深入,國家對產業扶貧、科技扶貧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甘肅民族地區雖然在優勢產業培育、勞動力培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扶貧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轉化效果和對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效果仍然不太顯著。以天祝縣為例,雖然當地政府在白牦牛養殖、高原菜、青稞、油菜種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規劃,但發展效果仍然不明顯,農牧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農村發展后勁不強,還存在諸多發展困境和脫貧攻堅壓力。(一)科技扶貧基礎條件薄弱,歷史欠賬多。由于天祝縣特殊的自然地域環境和歷史原因,導致基礎設施條件落后,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水、電、路、渠和倉儲設施、冷鏈物流等設施不完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差,加之干旱、冰雹、洪澇和冰雪凍災等自然災害頻繁,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和科技扶貧效益發揮。(二)科技支撐扶貧力度仍然較小,科技轉化率不高。當地政府相關信息顯示,農業科技當地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大概在20%左右,形成規模化的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約10%左右,產業化的技術水平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并未能在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存在廣種薄收、效益不高的問題,群眾增收困難,成為制約貧困人口脫貧的瓶頸因素。種養殖業大多還只能滿足于自給自足。(三)科技扶貧缺乏資金支持,發展后勁不足。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技術成果示范推廣、富民產業培育、農民培訓、技術人才引進等環節,都需要專門的經費支持,雖然甘肅省每年在扶貧領域投入的資金不算少,但專門針對科技扶貧領域的資金投入卻不多,大多散見于各行業的資金支持,形不成合力。技術人才和農業技術攻關缺乏動力。政府人員大多專注于完成硬性的政策性扶貧任務,無暇顧及科技力量的推動。(四)科技扶貧缺少科技人才力量的帶動和支撐。一方面缺少專業技術人員的有效指導。雖然省、市、縣每年都派科技工作者到基層開展技術培訓,但對于天祝縣這樣的民族地區卻沒有常年指導的技術人員,過去的技術培訓大多也都流于形式,或者沒有很強的針對性,沒有起到技術引領的效果;另一方面因為民族地區生存條件差、收入不高,本地的優秀勞動力也逐漸在向外流失,常年留在本地的大多是老弱婦孺,本地政府缺乏留住人才和引進人才的有效激勵機制。同時,由于農牧民文化水平低,所以農業技術培訓的接受效果不好,不能有效用于指導農業實踐,轉化為產業發展能力。(五)缺乏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科技扶貧沒有好的載體。受地理條件制約,民族地區龍頭企業普遍較少,而且規模小,帶動能力弱,這樣就不能很好地發揮特色優勢產業的整體效益,也形不成品牌效應,更不能拉動長期的技術支撐和引領。再加上民族地區信息不暢、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響,不能很好地形成市場效應。

三、民族地區科技扶貧路徑選擇

脫貧攻堅行動的實施需要加強科技引領,然而,隨著農業發展不斷走向市場化、現代化,國家和農民對于科技扶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找到適合于本地區發展的正確路徑,才能使科技扶貧發揮應有的作用,也才能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事半功倍。(一)必須加強民族地區在扶貧開發中的科技支撐力度。由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在脫貧攻堅中更需要科技作為支撐,只有加大科技支撐力度才能后發趕超其他地區。而若要有效發揮科技扶貧優勢,必須做到精準,特別是對象精準、產業選擇精準、措施精準。首先,必須因地制宜,探索適宜當地的產業,選中合適的項目,比如,天祝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力度大,勞動力對農業保障能力也在減弱,針對農村留守的人群(主要是婦女、老人和兒童),更需要的是輕簡化技術和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科技扶貧也應適應這一新變化;其次,依托于本地特色優勢產業,應該精準選擇合適的實用技術;最后,當地政府應該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進而實現扶貧產業的特色化、品質化、品牌化和效益化,推進民族地區居民持續穩定地脫貧致富。(二)民族地區的科技扶貧須與生態扶貧相結合。民族地區的生態問題往往與貧困問題糾纏交織在一起,基于其特殊性,國家也特別注重生態扶貧新模式,因此必須將科技扶貧與生態扶貧相結合,在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手段保障生態安全。同時,以科技為支撐,努力實現生態產業與脫貧攻堅的有效對接,實現轉型發展。(三)民族地區的科技扶貧需有人才振興戰略的支撐。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推動,鼓勵科技項目和科技人員進村入戶是科技扶貧的關鍵所在。首先,應由縣級政府主導,以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為重點,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科技資源與扶貧項目直接掛鉤;其次、根據貧困人口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提高農民的種養殖技術,實現增產增收,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的自身發展能力;最后,利用手機網絡渠道,在貧困人口中成立網絡學校,采取學習激勵機制,不斷為農民推送新技術、新知識,提高農民的文化技術水平。(四)扶植大型龍頭企業發展,發揮典型項目的引領示范作用。要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使龍頭企業和特色產業能選得準、落得下、成效好。應注重科技示范企業的培育壯大提高,建立更加規范的科技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引領,促進農村合作組織的健康發展,引導貧困群眾通過特色產業脫貧致富。(五)建立一套系統的民族地區科技扶貧體制機制。民族地區有別于其他地區,要想規范有序地推進科技扶貧,還需建立一套系統的科技扶貧體制機制,比如,人才引進機制、科技扶貧項目激勵機制、農業科技創新機制等,應把產業扶貧、科技扶貧、社會扶貧等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扶貧合力,也為科技扶貧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總之,扶貧致富路任重而道遠,隨著時代的發展,扶貧理念和扶貧方式也已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而科技扶貧已經成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奮力開啟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只要讓扶貧插上科技的翅膀,民族地區的小康夢一定能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李強.中國大陸的貧富差別[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

[2]黃成偉,覃志敏.我國農村貧困治理體系演進與精準扶貧[J].開發研究,2015(2).

[3]黃祖輝.中國三農問題解析:理論述評與研究展望[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4]韓建民,韓旭峰,朱院利.西部農村貧困與反貧困路徑選擇[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5]王碧寧.燕山貧困集中區特色產業扶貧模式實證分析———以河北省平泉縣為例[J].經濟論壇,2016(4).

[6]唐建兵.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資源產業精準扶貧機制研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6(4).

作者:施 樂 楊麗娟 劉建英 盧一文 單位:蘭州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