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科技的發展現狀與建議

時間:2022-09-17 03:18:57

導語:林業科技的發展現狀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科技的發展現狀與建議

本文作者:佘遠國雷永松雷正玉白濤工作單位: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林業既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公益事業、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具有多種功能的基礎產業[1]。2009年6月,在中央林業工作會議上,總理對新時期林業的地位作了精辟概括,明確指出,林業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2]。回良玉副總理對新時期林業承擔的使命進行了科學分析,明確指出,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大舉措,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首要任務,應對氣候變化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戰略選擇,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要途徑。我國林業發展進入到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林業已成為國家發展全局中的一個戰略重點,地位越來越重要,任務越來越繁重。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祖國腹地,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是我國的林業大省、濕地大省,是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生態地位十分重要。2009年伊始,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兩圈一區”的宏大生態文明建設構想。2009年9月,湖北林業工作會議確立生態立省戰略,湖北林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現代林業,離不開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加強科技創新,充分發揮林業科技在現代林業發展中的支撐、引領和帶動作用,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

1湖北林業科技發展現狀

1.1自主創新研究取得新突破

“十五”以來,全省共承擔國家、省部級各類林業科研項目300多項,其中林業科研項目200多項,林業技術支撐與示范項目100多項。國家級重點科研、推廣及科技支撐項目30項,全省“十五”以來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100余項,獲省部級三等獎以上科技成果55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20項,獲國家專利5項,制訂林業技術標準22項。

1.2科技成果推廣取得新進展

“十五”以來,我省共組織推廣林業科技成果70多項,輻射推廣面積1800多萬畝,新增產值190億元。每年組織千余名科技人員開展科技下鄉活動,舉辦現場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技術示范2000余場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15萬冊(份),培訓各類技術人員和林農50萬人(次)。活動范圍遍及全省近1000個鄉鎮。

1.3科研、推廣體系基本形成

全省現有縣級以上林科院所78個,其中省級1個,中外合作科研機構1個;各級林業科技推廣中心(站)94個,其中省級1個,即湖北省林業科技推廣中心,市(州)級13個,縣(市)級推廣站80個,建站數比率達96%。國家級、省級科技興林示范市(縣、場)3個,林業中等專業學校4所,高等職業學院1所。

1.4科技合作領域不斷拓寬

近十年來,先后與日本、德國、美國等10多個國家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實施了國際科技合作項目20項。先后派出科技考察、培訓、交流等團組35批300人次,邀請國外來訪專家200人次,引進用材樹種、經濟林木、花卉品種等230余種。2001年以來,與中國林科院合作承擔林業科技支撐項目5項。2005年5月,省林業局與北京林業大學簽署了人才培養科技合作協議。2008年10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林科院在京簽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協議。2008年12月16日,國家林業局與湖北省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合建武漢城市圈國家現代林業示范區,正式啟動我國首個以城市圈為核心的現代林業示范區建設。

1.5科研條件和基礎設施得到一定改善

近年來,湖北省速生豐產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國家林業局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武漢)掛牌成立、武漢城市圈國家級現代林業示范區建設啟動、國家油茶科學中心北緣地區育種與栽培實驗室掛牌成立等科技攻關平臺相繼搭建,科研條件得到改善,夯實了發展基礎。同時,農業轉化資金項目、引進國際先進農業技術(“948”項目)、林業科技支撐項目、“十五”“十一五”攻關項目等一批國家、省重大重點科技項目的立項實施,提升了我省林業科技創新能力。

1.6林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化工作躍上新臺階

“十五”以來,湖北省共頒布實施林業地方行業標準22項,建有林業科技示范縣2個,林業標準化示范縣5個,質量檢驗監測機構1個,林業職業技能鑒定站2個,省級速生豐產林工程中心1個。2008年6月經國家林業局的評審和授權,國家林業局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武漢)正式在湖北省林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掛牌成立。

2當前湖北林業科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對林業科技工作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林業普遍被視為是“靠天吃飯”的產業,只是“挖坑栽樹”而已,有無技術、技術水平高低不是林業發展速度和質量的關鍵所在,很大程度上對科技工作缺乏應有的思想重視和資金支持,以至對科技工作是談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據統計,“十五”期間,我省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僅為35%左右,科技發展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僅為30.12%,大大低于同期浙江省50%,49%[1]的水平。

2.2林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

林業科研經費和林業新品種及新技術推廣經費不足,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科技投入機制。一是各級財政對林業科技投入較低,省級財政投入不足,大多數市、縣基本沒有預算安排,林業科技推廣單位負責人主要精力用于解決職工吃飯問題,無力抓科技推廣;二是林業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究手段落后,嚴重制約了科研水平的提高;三是林業科研項目經費較少,課題研究深度不夠,成果質量不高。據統計,我省林業科技總投入在700萬元左右,僅占全省林業總投入的0.4%。

2.3科技項目重點不突出

目前,省內科研項目特別是具有本省特色的重大重點學科項目缺乏整體性、連續性和長期性,重點不突出,研究內容重復分散,深度不夠,僅停留在一般的常規應用水準,有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長期的科學規劃。

2.4科技創新能力薄弱

一是科技成果總量不足。隨著林業重大工程的迅速推進,現有科技成果已難以滿足林業建設的迫切需要,科技成果產出速度更趕不上林業建設任務的增加速度。二是科技成果結構性短缺。優秀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數量偏少,服務于生態建設的技術嚴重不足;帶動林業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產業化技術尤為缺乏。三是科研項目特別是具有本省特色的重大重點學科項目缺乏連續性,重點不突出,研究內容重復分散,深度不夠。

3湖北林業科技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3.1湖北林業科技發展指導思想和目標湖北省林業科技“十二五”的指導思想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為主線,以興林富民為宗旨,緊密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兩圈一區”的中心工作,實施林業科技事業振興計劃和六大林業科技工程,全面推進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我省林業科技的整體水平,為湖北林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3]。建立起基本滿足林業發展需求、符合林業科技發展規律和湖北現代林業發展實際的全省林業科技創新體系,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對全省林業三大體系建設形成有力科技支撐;森林病蟲害防治、林業生態體系構建與退化生態系統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部分研究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林業產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水平顯著提升,林業科技基礎條件明顯改善和提高。到2015年,全省林業科技進步率達到40%,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5%以上,林木良種使用率達到70%(其中,重點工程達到100%),使我省林業科技總體水平在全國各省份中處于先進水平。到2020年,林業科技進步率達到50%,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5%以上,林木良種使用率達到80%(其中,重點工程達到100%),使我省林業科技總體水平在全國各省份中處于領先水平[4]。

3.2振興科技事業,實施八大林業重點領域及重點學科研究項目

3.2.1湖北主要栽培樹種良種選育與繁育技術研究

針對我省主要栽培樹種良種選育滯后、林業生產良種使用率較低等問題,在加強湖北主要栽培樹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的基礎上,加大種質創新力度,將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培育優質、高產、多抗的優良林木新品種。

3.2.2森林資源高效培育及利用技術研究

針對全省每年木材缺口大,木材結構性供需矛盾突出,經濟林產量不高質量差等問題,在資源和環境永續利用的前提下,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生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增加農民收入、繁榮縣域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3.2.3重大森林災害預防與控制技術研究

針對嚴重危害我省森林資源的病害、蟲害及森林火災等,重點應用高新技術,開展森林火險預測預報研究,以指導防火工作和防火力量的安排。加強松材線蟲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動態監控和預警研究,采用綜合技術控制重大森林災害。加強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技術研究,提高疫源疫病預警能力,防止傳播危害,維護國家公共衛生安全,飼養動物衛生安全,保護野生動物資源。

3.2.4陸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

針對我省林業重點生態工程、三峽和丹江口庫區出生態環境問題,重點開展生態修復和生態系統監測和評價的關鍵技術研究,為我省重點區域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和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3.2.5林業生物產業開發技術研究

針對我省生物質產業發展的需求,主要以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關鍵技術研究為重點,充分挖掘利用林業生物質資源優勢,開發生物柴油、生物酒精、固體成型燃料等能源產品及技術,提高林業生物質的創新能力,培育林業生物質新興產業。

3.2.6數字林業應用技術研究

以服務林業資源監測與利用、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為目標,以信息技術在林業中的應用為主體,建立林業信息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全省數字林業應用網絡系統。

3.2.7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

緊緊圍繞林業三大體系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科學技術的迫切需求,大力推進林業先進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的集成示范及推廣應用,全面提升林業建設技術水平。重點開展湖北主要造林樹種良種選育、快繁及集約栽培、森林資源培育、困難立地造林、非木質資源高效利用、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的技術集成示范及推廣;啟動“百縣千村萬戶林業科技示范”行動,建設林業科技示范縣(市、區),實施百萬林農培訓計劃。

3.2.8碳匯林業

為適應和減緩不斷加劇的全球氣候變化,森林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與平衡中具有極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固碳林業這一新型研究領域,以江夏區中國首批綠色碳基金石油碳匯造林項目為基礎,研究森林碳儲量測定技術與林業碳匯計量方法、減排增匯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木材碳密度的基因調控以及速生高碳的林木分子育種技術等。開展我省碳匯市場的規模與潛力、市場準入與交易原則、管理政策與影響評價研究,積極爭取國際碳匯交易,爭取在CDM項目上有所突破。

3.3深化林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全省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3.3.1林業科技合作共建機制

積極推進與中國林科院的省院聯合共建,以協作攻關、支撐發展為目標,以重大工程科技支撐項目和科研合作項目為紐帶,建立開放、協作、共享、雙贏的合作共建機制;鼓勵和推進我省林業科研機構與農業院校及綜合性大學、外省林業科研院所、中國科學院相關院所、地方農業科學院等開展科研協作;組織全省林業科技力量聯合攻關,形成產學研多種形式結合的新機制,提高我省林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完善我省林業院校與國內林業大學、省內高校合作辦學,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積極探索拓寬我省林業科技省國際合作領域和范圍的途徑,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合作新格局。進一步加強國家林業局“948”項目、國家外專局引智項目、省國際合作項目的爭取工作,開展技術引進與創新。

3.3.2林業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

以具有較強研究開發和技術輻射能力、具有良好技術基礎的優勢企業(集團)為依托,充分挖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和成果儲備,產、學、研相結合,建設若干個林業企業技術研發中心,主要開展林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的研究開發,提高林業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增強林業企業的核心競爭

3.3.3林業科技推廣與技術服務體系

完善科技推廣體系,建立以省、市、縣、鄉四級林業科技推廣機構與林業科技示范基地相結合的林業科技推廣體系。以林業技術協會、林業合作組織、培訓基地、信息服務網絡為依托的技術服務體系,組建全省林業科技推廣網絡,促進林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

3.3.4林業技術標準與質量監督體系

加快林業標準化修訂步伐。抓好林業重點工程和林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將現有國家的林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有機地應用到林業生產實踐中,促進林業生產按標準設計,按標準實施,按標準驗收。鼓勵企業積極開展標準化的制修訂工作,不斷提高科技成果的標準轉化率。逐步建立健全林業技術標準指標體系,推進林業“種苗—造林—管護—監測—采伐—加工”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

3.3.5林業科技管理體系

以科技立項機制和制度、科技項目評價和成果管理兩個平臺為突破口,通過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整合和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建立和完善林業科技管理體系。加強林業科技管理,促進湖北林業現代化建設。

3.4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提高林業科技創新能力

3.4.1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

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新建森林資源培育、林木種質資源創新與遺傳改良等省級重點實驗室,提升我省林業的原始創新能力。切實加強湖北省速生豐產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武漢城市圈國家現代林業示范區建設,國家油茶科學中心北緣地區育種與栽培實驗室建設。爭取新建經濟林木種苗繁育、森林災害防控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高我省林業的工程化技術水平,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推廣應用。

3.4.2森林、濕地生態定位研究站建設

根據國家森林、濕地生態定位綜合研究站建設規劃布局,結合我省實際,擬在神農架林區、星斗山、后河、九宮山、大別山、大洪山、洪湖、龍感湖、三峽、丹江口等生態區位十分重要的地區建立10個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并依托這一體系在省林科院建立起湖北省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與管理中心。

3.4.3林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進一步完善省林產品質檢站基礎設施,拓展林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功能,全面提高湖北林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林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的制約機制、保障機制和技術探索機制,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3.4.4林木種質資源平臺建設

重點開展林木種質資源平臺技術標準研制,規范林木種質資源界定、分類、編碼、描述、數據采集、信息化和共享。實現資源保存、數據管理與資源共享,同時建立種質資源數據庫及其資源信息平臺,為搶救保存、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林木種質資源提供服務平臺,成為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3.4.5林業科技信息平臺建設

加強林業科技信息平臺建設。有條件的地方要整合、開發各類科技信息資源,通過開辦服務熱線、科技刊物、計算機網絡、林業科技成果庫和建立咨詢專家庫等多種形式,建成面向基層、資源豐富、方便快捷的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為廣大林農推廣傳播林業科技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提供可靠的技術咨詢服務。

3.5加速成果轉化,引領新興產業

3.5.1深入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

通過組織林業科技單位和林業科技工作者送科技下鄉,把科技成果、先進適用技術迅速介紹到林農手上,推廣到林業生產實踐中,實現科技興林、科技扶貧、科技富民。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方式,推進科技下鄉的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把科技下鄉活動真正辦成一個大品牌。

3.5.2切實加強大工程建設的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

以林業重點工程為載體,積極組織實施科技推廣與示范工作,著力研究解決重點工程建設中的技術瓶頸和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等問題。在重點工程管理上,實施科技支撐與工程立項、拔款、驗收三同步,提高重點工程的科技含量。

3.5.3加快創建林業科技產業園

創建現代林業科技產業園區,是加快構建現代林湖北林業科技發展問題與對策第8卷第3期業產業體系,推進湖北現代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舉措。在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我們一定要抓住國家鼓勵綠色產業發展有利時機,加大對現代林業科技產業園區建設力度,并通過園區的建設,使之逐步形成產業集群、技術集成、人才集聚、產品關聯的新型工業化發展基地。

3.5.4創新成果推廣模式

借鑒浙江省的先進經驗,開展“林業科技周”活動,為促進科技與生產的結合搭建一個平臺。該活動每年舉辦一次,把現行的重點項目年會、科技下鄉活動、學術交流會、學術報告會、年度“科技興林”獎表彰,以及省院林業科技推介會等多項活動整合在一起,有主題,有主辦地,開展形式、內容豐富的科技推廣活動,營造氛圍,擴大影響。以武漢城市圈國家級現代林業示范區、科技示范縣、林業科技示范點、示范林、示范基地為載體,在全省形成星羅棋布的科技示范網絡,輻射帶動項目區域整體發展。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使一大批林業新成果、新技術在全省迅速推廣。

3.6強化措施,為林業科技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3.6.1提高對林業科技的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

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第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強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樹立“科技興林、人才強林”的意識,鼓勵、支持科技創新,把科技、教育、人才作為林業建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工作來抓,及時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確保林業科技工作順利進行。建立健全科技決策咨詢機制,不斷提高科學決策層次和水平,把各類科技計劃、科技政策落到實處。建立林業政策與科技政策的橫向協調機制,強化林業科技進步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促進。通過建立與實施統籌協調機制,充分實現林業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創新活動的相互促

3.6.2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大對林業科技投入的力度

加大省級林業財政預算對林業科技的投入,設立“林業科技能力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改善科研實驗條件;“林業重點學科研究與科技攻關”專項資金,主要針對全省林業生產建設和生態安全中關鍵性技術開展研究;“林業科技推廣”專項資金,用于重大林業科技成果、實用性林業技術的轉化與推廣應用;“林業人才教育培養”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林業技術人才教育與培訓。以上專項資金來源及籌措:一是整合現有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確保專款專用;二是積極爭取省財政增加對林業科技的投入;三是省林業局調增部門年度預算科技專項資金。通過以上努力,使省級林業科技總投入由現有700萬元增加到1500萬元。其中科研500萬元,人才教育與培訓500萬元,林業科技推廣500萬元。

3.6.3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進一步完善科技資源管理制度,有效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將資源共享作為項目驗收的重要條件,以充分利用國家財政資助完成的大型林業科技設施、自然科技資源、科技文獻和林業調查數據,改善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突破部門、地域和單位界限,針對不同類型林業科技資源的特點,引入適當的競爭機制和以用戶為主導的市場機制,實行靈活多樣的資源共享模式,提高林業科技資源使用效率,形成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林業科技資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