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發展論文

時間:2022-01-11 06:07:00

導語:文化旅游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旅游發展論文

1、發展文化旅游是安慶地區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我國旅游業發展實踐來看,“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已成為發展旅游業的文化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安慶地區自身具備其發展文化旅游的特征和要求。

首先,安慶地區安慶山川秀美,物產豐饒,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安慶城北枕龍山,南臨長江,西依皖河,東接石塘、破罡諸湖,獅子山、鳳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鑲嵌其間,整個就像是一座大園林。境內不僅有天柱山、花亭湖等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又有大龍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鷂落坪、妙道山等數十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

其次,從歷史文化底蘊上說,安慶是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圣地、安徽之源”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禪宗二祖慧可攜初祖所傳袈裟和《楞伽經》遁隱司空山,開啟安慶禪宗文化的源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勛”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云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杰出人物的故鄉。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再次,安慶區位優勢明顯,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溝通三省并連接上海、武漢兩大經濟區的紐帶,是3000噸級海輪入江的終點港口。2009年9月23日討論并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計劃》,其中涉及的中部六省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計劃》中指出:“要加快形成沿長江、隴海、京廣和京九‘兩橫兩縱’經濟帶……”,安慶正處于這“兩橫兩縱”經濟帶的中心位置,必然安慶地區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傳播等方面起到促進作用。

安慶地區具有這么多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資源,可以說是安徽省旅游資源大省,但是安慶的旅游業發展整體來說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以安慶境內的天柱山為例,天柱山作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曾與泰山等名列“五岳”,但是,天柱山與泰山相比,從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等方面都曾在較大差距。2006-2008年,天柱山累計接待海內外游客38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2.5萬元,而泰山僅2006年一年就接待游客1244.8萬人次,創旅游收入94.3億元。是什么造成了兩山之間如此大的差距?交通欠發達,周邊城市經濟落后,宣傳力度不強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沒有打出富有安慶特色的文化品牌亦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文化旅游資源大部分閑置,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發展文化旅游,應該成為安慶地區未來旅游業發展計劃的重點環節三、要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要發展文化旅游,首先,要使當地群眾樹立文化旅游意識。只有有了文化旅游意識,才能保護文化旅游資源,宣傳文化旅游資源,從而帶動文化旅游的發展。根據著名的6度空間理論,你可以通過六個人認識世界的任何一個人,若是一個地區的人民對當地的旅游資源口口相傳,那么世界上所有人都將知道這個地區的旅游資源!由此可見,樹立文化旅游意識,是宣傳當地旅游資源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次,要樹立旅游產品意識。通常談論旅游業,往往就旅游論旅游,而忽視了與其相關的旅游衍生品的相關行業的融合。這點在文化旅游業上表現得非常明顯。通常一項文化旅游商品,包含著旅游收入、自身的特色文化傳播(如歷史傳說,名人故事,風俗民情等)、文化特色商品、文化對游客的后續影響等環節,而我們看到的也許僅僅是旅游收入這一個方面,但是,這種有旅游帶動的衍生品才是文化旅游的昀大價值所在。

旅游業是一個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密切相關的行業。一個地區,山水再美,文化資源再多,交通不便,旅游消費者無法到達,或者需要花費太長時間,都不是消費者的首要選擇;基礎設施不完善,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要,沒有達到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必然會影響景區聲譽及消費者以后的選擇。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健全的基礎設施系統,才能實現游客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滿足,這樣才能留住游客。同時,建設旅游帶,避免景點的孤立。安慶要在促進天柱山等知名度較高的景點的發展的同時,加快其他周邊旅游資源較豐富的景點的開發。突出”一個龍頭,多處景點“的旅游格局。即以天柱山為龍頭,以宿松縣境內被稱為“海天門柱”的小孤山,“南國小長城”白牙寨,樅陽縣境的浮山,市區有“過了安慶不說塔”之譽的振風塔,潛山境內三國時大小喬美麗傳說的“胭脂井”等為主要的景點,形成一個帶動全市旅游發展的經濟帶。

由于文化旅游具有地域性、藝術性、互動性、傳承性等特征,使旅游資源不可被復制,只有特色的東西才是吸引人的東西。因此,要舍棄那些普遍的旅游資源,把發展的重點集中在特色文化上。黃梅戲是安慶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龍頭。安慶市政府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響黃梅戲”的發展戰略,高度重視黃梅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打造黃梅戲精品。通過拍攝黃梅戲影視作品,將當地的秀美風光和風俗人情包含其中;推進黃梅戲校的發展,培養黃梅戲人才;政府也要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同時,將黃梅戲同安慶地區特有的風俗文化、節慶文化、禪宗文化,詩詞文化融合在一起,打造出真正屬于安慶,卻能吸引世界目光的“文化旅游盛宴”。

世人只知道杭州有西湖,卻不知安慶有“小西湖”(朱镕基總理視察安慶時原話:你們這里的菱湖可以稱的上小西湖!)不僅僅是菱湖,安慶地區不被世人所知的秀美景致還有很多。借助信息時代的廣告效應,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不同聚到進行宣傳。針對不同人群應該有不同的宣傳方式,如省內游客可以提倡自駕游,省外游客則側重宣傳旅游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