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目的地環境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30 11:15:00

導語:旅游業目的地環境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業目的地環境影響分析論文

在發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在其初期階段,人們往往只注重旅游事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對綜合效益的研究;雖然認識到旅游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卻忽視旅游的發展給環境帶來的消極影響。其結果便是人類在發展旅游的同時也在破壞著旅游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環境,并且影響到人類發展的長遠利益。為使旅游業持續、協調發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影響方式和所造成的結果,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管理、決策提供服務,對旅游環境影響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將對我國旅游事業的管理以及充實旅游學有關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一、旅游環境與旅游業的關系

一般意義上的旅游環境,指對于具體的旅游客體——旅游區,影響旅游活動的主體——游客的旅游行為的各種外部因素,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旅游氣氛環境和旅游資源等。這里僅指旅游區的旅游資源、自然生態及相應的旅游氣氛。與之相聯系,旅游環境問題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響和破壞,使游客旅游活動的滿足程度受到影響。旅游區的旅游資源是游客觀賞的對象。對于游客而言,旅游資源本身蘊含的各種美學特征及其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是旅游行為的直接激發者,資源的破壞將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滿足程度。

旅游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是旅游區地貌、空氣、水和動植物等生態因子的總稱,這些生態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旅游區環境的優美與愉悅。從人類審美的心理需求來看,自然景觀美是基礎,在一個空氣污濁、水體污染、四周嘈雜的環境中,游客是無法去領略、欣賞、體會具體游覽對象的各種美學特征的。特別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閑暇時間逐步增加,城市居民進行旅游、回歸自然,借自然環境的潔凈達到鍛煉和療養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漲。由此看來,旅游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從某種意議上來說也是一種旅游資源。

旅游氣氛環境指旅游區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歷史、民族風情及與之相適應的外部氛圍。旅游環境美是形象與意境的雙重美,而每一具體的游覽對象,其對游客旅游行為的激發,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歷史、地方、民族特點或一種異國、異地的特殊情調。所以,旅游區環境狀況的好壞對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游客旅游的滿足程度與旅游區環境條件息息相關,直接影響旅游業持續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保護旅游區環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二、旅游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1.旅游對經濟環境的有利影響是最為顯著的,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相比,是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無污染<相對污染工業而言>的產業,同時,旅游業還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這就使旅游業對于該地區國民經濟收入具有重大的意義.

2.發展旅游業,還能增長當地的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有業可從,解決了社會中就業的一大難題,降低社會制安事件的發生頻率.同時,各地游客的進入,增長了當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觸和交往,促進了相互間的文化交流,擴大了視野,提高了文化素養.

3.旅游業對生態環境也有明顯的有利影響.隨著旅游業的日益發展,不斷地開發旅游資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資源原來就存在一些生態問題,,在旅游資源開發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開發出來的旅游資源比原來的生態環境質量更高,即旅游開發美化了生態環境.旅游業還能保持生態環境.旅游資源開發出來進入利用階段,若能科學地管理,能使當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

三、旅游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旅游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大氣的影響、對水體環境的影響、噪音污染、對動植物的破壞和干擾、對景觀環境的破壞等方面。大量事實表明,旅游已成為環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對于旅游污染環境的主要途徑及其特殊性做一總結,歸納出旅游影響環境的基本規律,從而為從旅游管理角度加強環境保護提供依據。

旅游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時刻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同時旅游文化也在時刻影響環境。旅游文化的發展對環境的負面作用和消極影響,日益顯現出來,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旅游文化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是近年來頗受重視的研究課題,國內外有不少學者對此作了相關研究。我們這里介紹的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歸納的八個方面的負面影響,具體如下:

(一)對地表和土壤的影響

隨著各自然區域內旅游活動的開展,旅游設施開發與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態地區被逐漸分割,形成島嶼化,使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鋪面、植被更新、外來物種引入等。無論是陸地還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動的影響,巖岸、沙灘、濕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蓋都可能承受不同類型的旅游沖擊,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賴以生存的土壤有機層往往受到最嚴重的沖擊。如露營、野餐、步行等都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人為干擾。土壤一旦受到沖擊,物理結構、化學成分、生物因子等都會隨之發生變化,并最終影響土壤上植物的種類與生長,昆蟲、動物也會隨之遷徙或減少。

(二)對植物的影響

人類的旅游活動對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大類。直接影響行為包括移除、踩踏、火災、作為營火材料采集和對水生植物的危害。間接影響財包括外來物種引入、營養鹽污染、車輛廢氣、土壤流失等問題,這些都會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健康。

1.大面積移除

這是人類旅游活動對植物的最直接傷害。比如,為興建賓館、停車場或其他旅游設施,大面積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還從外地搬來其他土壤進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這無疑是對植物族群抄家滅族的行為。

2.游客踐踏

旅游活動對植物的影響中,游客踐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游客一踏上公園或綠地,他的雙腳就可能施壓于植物身上。游客觀賞自然風景區后,勢必產生植物種群的改變,即使是輕度的使用,有時也會造成重大的變化。游客對植物踐踏行為會引起一系列的相關反應。如會影響到植物種子發芽,因土壤被踩實而導致幼苗無法順利成長;對于已成長的植物,則可能因踩踏而導致其生理、形態等發生改變;步行道規劃設計不合理,也可能影響到瀕危植物物種生長;游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會留下車痕,造成植物組成的改變。

3.采集

采集也是對植物的一種傷害行為。游客最常見的采集動機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嘗嘗果實的滋味,或是想帶一部分植物回家種植。此外,許多游客迷戀植物的神奇療效,一到野外看見藥用植物就摘,使許多藥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來愈少。此外,由于旅游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導致的森林火災,致使植被覆蓋率下降;任意砍伐樹、竹作木屋、竹屋和燒柴等,毀壞了一些幼木,改變了森林樹齡結構;大量垃圾堆積,導致土壤營養狀態改變,還會造成空氣和光線堵塞致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等。

(三)對動物的影響

旅游區的開發可能會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或庇護所。游客到達旅游區后,無論是旅游活動本身或是游客所制造的噪音都會干擾野生動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游客總喜歡“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種山珍海味,又偏愛收集各類野生動物制品,以顯示自己的霸氣,這樣野生動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脅。

1.干擾

游客從事戶外旅游活動時,不可避免地會對生存其中的動物尤其是較為敏感的鳥類和哺乳動物造成干擾。如西雙版納的象谷,由于大規模游客的進入,影響了野象的生活規律,使經常出沒于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現在只是偶爾有一兩頭到此活動;游客從事水上活動也可能對水鳥族群造成威脅,使水鳥不能好好孵蛋、導致失溫,天鵝或水禽還可能對被釣客的釣鉤挫傷,或食入釣魚用的小鉛塊而喪命。游客使用各種旅游設施時所產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響因素,如手提音響、水上摩托車、汽艇均產生極大的噪音,這對動物的影響相當大;同時,水上各種船舶還可能產生油污污染,從而影響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游客在沙灘上的活動也會影響動物的生長,如影響海龜產卵行為等。

2.對野生動物的消費

旅游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其中游客對野生動物的消費行為最為嚴重。我國的游客不僅吃海鮮,更愛吃山珍,各種珍禽異獸只要沒有毒,都有可能成為游客獵食的目標,造成這些族群數量的下降甚至絕跡。除了吃之外,游客還喜歡購買野生動物的相關制品,如動物毛皮、象牙等;許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類的貝類,但大量供人食用以及被制成各式紀念品后,貝類的數量銳減。

(四)對水體環境的影響

水體環境在旅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旅游活動對水體環境的影響也是相當廣泛而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游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船只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桂林漓江,每逢旅游高峰季節,旅游船只幾乎是首尾相接,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不僅破壞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過漓江的自凈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邊地區,如海濱、泉點、河邊等地為發展旅游業而修建度假村、休閑中心,其餐廳、賓館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體的污染源。

2.水上運動

隨著度假旅游活動的日益興盛,湖畔、河邊、泉點等地水上運動項目,如水上摩托艇、劃船、踩水、游泳、垂釣、跳水、潛水、駕駛帆船等,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度假生活內容,同時也給水體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如水上摩托車活動不僅對沙灘及海岸線產生侵蝕作用,而且其產生的渦流也會影響海域生態如珊瑚礁內的浮游生物和魚類,漏出的油污還會污染水體,甚至會散布化學物質威脅水體生物的健康。

(五)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隨著游客進入旅游區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擁而至,汽車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氣、揚起塵埃和眾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旅游區內的賓館、飯店等生活鍋爐排放的廢氣,都會對旅游區的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1.交通工具污染

數以萬計的游客使用的私人交通工具,是最沒有效率的運輸方式,它不但會消耗更多的資源,也會排放出更多的大氣污染物。這種車輛所引起的大氣污染以光化學煙霧污染最具傷害性,光化學煙霧中存在許多高反應性的光化學物質,不但會影響植物,還會危害人體健康。光化學煙霧嚴重時會影響視線,降低能見度,造成游客困頓;它所含的某些物質可能會刺激眼睛,造成流淚等不舒適的感覺。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廢氣還可能含有有毒物質,威脅地球生態的健康。從全球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廢氣排放可能導致酸雨,也可能排放使地球增溫的溫室氣體,或是排放誘發臭氧層空洞的物質。

2.垃圾等固體廢棄物

垃圾等固體廢棄物有機含量高,如處理不當,會滋生細菌和病毒,特別是堆放在底層的有機物,因嚴重缺氧,厭氧菌迅速繁殖,病原菌滋生,并產生惡臭;旅游公廁如管理不善也會產生惡臭,增加大氣含菌數。

3.封閉環境中的大氣污染

如溶洞、餐廳、娛樂場所等,除受外界大氣影響外,還受內部污染物排放影響,如旅游者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水汽并攜帶病毒和細菌、吸煙增加的二氧化碳和煙霧、使用電子設備釋放出的大量正離子、裝修釋放的有害物質、取暖散發出來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煙塵等,由于空氣流動差,空氣污濁,令人頭痛、氣悶、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甚至導致某些疾病傳播和發生。

4.旅游設施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旅游賓館飯店是任何一類旅游形式都必需的生活服務設施,對大氣的污染源主要是供水、供熱、供能的鍋爐煙囪、煤灶的排氣、旅游地域小吃攤排放的廢氣等,釋放出來的主要是燃燒煤、煤氣和液化氣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煙塵等,總量雖較工業小,但排放源分散、高度低、距景點近,且多無除塵設施,對旅游地大氣質量影響大。

(六)對環境衛生的影響

旅游活動對環境衛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固體廢棄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風景名勝區,人們隨處都可見到游客丟棄的各種固體廢棄物垃圾。垃圾污染現已成為我國很多風景名勝地區的一大禍害,是一個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問題。

我國游客總喜歡將各種食品,如點心、糖果、飲料等帶到戶外,或是到旅游區附近的土產店、海鮮店里大吃大喝,為當地環境制造出了許多垃圾。南岳衡山每年約有6000噸的經營垃圾、2000噸的旅游垃圾倒入旅游區內的溪流和水體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幾乎成為登山游人丟棄雜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難處理,日積月累,臭氣熏天。此外,這些垃圾的處理也是一大難題,因為“沒有一種廢棄物的處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處理設備要耗電、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設備會產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爐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質的廢氣),再次威脅環境,甚至損害大眾健康。

(七)對環境美學的影響

旅游活動對環境美學的不良影響主要在于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為和旅游業的不合理開發建設。

1.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為

有的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除了眼看、耳聞、鼻嗅之外,還有在古樹、碑刻、石頭等上刻字畫畫的不良習慣。刻字留念可以說是最常見的游客惡習,不僅破壞景觀,而且會影響一些植物的生長,降低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比如,我國許多風景名勝區的巖壁上,本可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技巧,卻常可見到“××到此一游”,或“×愛×”的心型圖案,給人大煞風景的感覺。再如,我國黃山風景區非常盛行同心鎖,情侶買來同心鎖掛在樹木旁的鐵練上,可憐的巨樹身上圍繞成串的金屬,古木參天的天然意境也全然被破壞了。

2.旅游業的不合理開發建設

旅游設施建設項目的規劃不當或開發過度,會使當地原有的景觀環境遭到破壞,即所謂的“開發污染”。旅游開發的實質是在自然山水或原有風景區的基礎上添加人工建筑,使之適應旅游活動開展的需要。但現今的很多的旅游開發,只考慮迎合其主觀上認定的旅游者的興趣所在的審美特點,忽視或根本不顧及該項目建設同周圍景觀環境的協調,從而造成對該地景觀環境的侵害。如山東泰山、北京西山、中岳嵩山森林公園等,索道懸空,電線桿插天,嚴重破壞了山岳風景區的原有神態;浙江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見屋皆寺庵,逢人盡僧尼”,現在山上山下,攤店林立,現代化娛樂設施遍布全山,流行音樂已淹沒了寺院傳來的梵音,洋樓與寺殿爭高,搖滾與梵音共鳴,此情景,與佛教圣地相去甚遠;黃果樹瀑布下游7公里處的天星景區,其內修了一個體積過大、黃色琉璃瓦屋頂的茶室,與景區的一個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園特色很不協調,破壞了自然美,違反了自然法則

(八)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1.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首先,由于部分游客的文化修養不高,認識不到文物古跡的珍貴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在文物上刻畫或坐臥在文物古跡上拍照等不文明行為,會造成文物古跡不同程度的損耗和破壞。其次,眾多的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跡受到侵蝕,特別是一些古老洞穴、佛教石窟中的壁畫和雕像等文物古跡表現得非常明顯。由于洞穴和石窟中原本濕度就高,再加上眾多游客呼吸作用所帶來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貴的壁畫和雕像的腐蝕速度。另外,照相機的閃光燈,數以百萬計游客的汗水、指印,也會使得壁畫和雕像受到腐蝕。如著名的敦煌石窟,因受照相機閃光燈及數以百萬計游客的汗水、呼吸(二氧化碳)和指印的破壞和腐蝕,許多壁畫的逼真細節已失去光澤,變得暗淡模糊,紅色和肉色逐漸變為黑色。

再次,眾多游客的腳踏也會損害文物古跡。如我國的萬里長城長期以來由于大量游人的攀登,造成擠踏破壞,很多地方已受到嚴重損害;北京的故宮由于游人川流不息,碰肩抵足,曾將大殿內的金磚踩出凹坑,廣場和通道的金磚也損害得很厲害,有人估算,故宮鋪地的“金磚”,每年磨損達10~20毫米;頤和園蜿蜒700余米的彩飾長廊,路面的磚,幾年就要更換一次。

2.對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的影響

隨著旅游活動的開展,旅游者不可避免地會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帶到旅游目的地。具體表現在:有些人通過對來訪旅游者行為的觀察,逐漸在思想和行為上產生消極變化。他們開始對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感到不滿,向往來訪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先是在裝束打扮和娛樂方式方面盲目模仿,繼而發展到有意識的追求,從而使賭博、、投機詐騙、貪污受賄、走私販毒等犯罪和不良社會現象增多,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全。此外,由于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響,傳統的道德觀念、價值標準受到沖擊,其結果是導致婚姻破裂的增多和離婚率的上升等。

3.傳統文化的過度商業化

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慶典活動都是在傳統特定的時間、傳統特定的地點,按照傳統規定的內容和方式舉行的。但是,很多這種活動隨著旅游業的開展逐漸被商品化,它們不再按照傳統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為了接待旅游者,隨時都會被搬上“舞臺”,為了迎合旅游者的觀看興趣,活動的內容也往往被壓縮,并且表演的節奏明顯加快。因此,這些活動雖然被保留下來,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傳統上的意義和價值。如傣族的潑水節被搬到昆明“郊野公園”作旅游文化活動項目開發時,卻成了“倒水節”:游客各自拿著水桶、水盆,將水從對方的頭上澆到腳底,或是將人推到水池中,一圈人圍著“潑”,完全失去了“柳枝灑水”,以示祝福的文化意境。

4.誘發主客矛盾

在開展旅游的過程中,伴隨旅游者與當地居民接觸的日益頻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心理上的沖突和矛盾,尤其是對當地居民來說,這種不適和矛盾會更明顯。如當一個旅游區出現游客過度擁擠現象時,或者游客行為太過粗魯以致于對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居民就會產生抱怨的情緒,常會聽到的抱怨有:個人隱私曝光、停車場不足、塞車、擁擠、噪音、環境變臟、垃圾增多、當地物價上漲、小偷變多等

四、旅游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區環境破壞、環境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

1、人類經濟行為的不當破壞了旅游環境

人類經濟活動對旅游區環境的影響與破壞可以分為三方面:(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排放的廢物及產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區的自然環境,擾亂了旅游區應有的寧靜。結果一方面旅游區喪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氣、透明的水體、靜謐的氛圍;另一方面游客游覽的興致因環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資源利用與農業生產方式破壞旅游區的自然生態平衡,旅游資源直接受到影響,例如森林砍伐、過度開采地下水、開山炸石等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游覽水體水位下降、奇山麗景慘遭破壞等。(3)在經濟結構、生產力布局、城市發展規劃中,忽視旅游資源的存在,使得區域經濟結構類型、生產力布局方式、城市發展方向與旅游業正常、持續發展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相適應。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區建設大型水泥廠,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建設灰窯、煤窯等。

2、旅游活動對旅游區環境影響

旅游活動對旅游區環境的影響主要在于旅游過程產生的垃圾對景點環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動本身對景點自然生態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響。由于旅游區本身設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養不高,隨著旅游活動規模的擴大,景點垃圾遺棄量日益增加。旅游區內大量垃圾隨意拋灑堆積,破壞了自然景觀,污染了景點水體,使旅游區水體富營養化。我國許多旅游區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當一部分旅游水體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標均超過國家規定的旅游水體標準,漂浮物、懸浮物、油跡污染物已經影響游客感官,使其旅游興致降低。超過景點容納容量的超規模接待破壞了旅游區自然生態系統平衡。構成自然景觀的生礅系統對旅游活動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載能力,這種承載能力由生態系統的結構所確定,超過其承載能力的旅游活動將使旅游區生態系統結構發生變化,旅游區旅游功能喪失。主要表現在大量游人將旅游區土地踏實,使土壤板結,樹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壞了自然條件下長期形成的穩定落葉層和腐殖層,造成水土流失,樹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從而對旅游區生態系統帶來危害……不當的旅游活動本身所蘊帶來的問題是嚴重的,忽視這種影響,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擴大規模,無限制地接待游客,將對旅游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損害。

3、旅游開發和建設破壞旅游區環境

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有關設施建設與旅游區整體不協調,造成旅游資源、旅游區生態環境、特別是旅游氣氛環境、特別是旅游氣氛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古跡復原處理不當,新設項目與旅游區景觀不協調,改變或破壞了旅游區所有的且應當保留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和氣氛,利于具體的旅游對象,其旅游價值主要表現在其本身所蘊涵的獨特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在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時,這些無疑是應當保留且極力保護并充分予以表現的,忽視旅游區的整體協調及其所蘊涵的內涵,盲目開發,只會造成景點的不倫不類,進而喪失其旅游價值,使游客的興致減退。城市建設破壞旅游氣氛,主要表現在新建建筑與旅游城市的整體建筑不協調。使本身作為旅游對象的城市失去其本來面目。

五、旅游環境保護的對策分析

為使旅游業持續地發展,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針對旅游業所存在的環境問題筆者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1.旅游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策

(1)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態環境.對于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態環境,無論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業還是非旅游業的.為了發展旅游業,在旅游區域應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適應從根本上治理.如旅游區的污染工廠要堅決搬遷,旅游區禁止發展污染工業等。

(2)重建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在現有旅游區和開發旅游區,若旅游生態環境的某一部分已遭破壞,影響了整個生態環境的美學特征.則應對該地區進行相應的生態環境建設.若旅游區山青水不秀,則應治理水,若水秀山不青,則要治山。在治山時,還要根據山地的環境特征,該種樹則種樹,該種草則種草,該栽花則栽花,使這些樹、草、花能有維護穩定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又具旅游觀賞價值,

(3)應用旅游生態環境容量理論,避免旅游生態環境遭旅游活動的破壞和污染。在旅游規劃和管理中,旅游超載是導致“旅游活動污染旅游生態環境、旅游活動破壞旅游業發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開發和管理時,應適度控制旅游生態容量。

(4)采取必要措施,減緩旅游生態環境的自然破壞。自然界對旅游生態環境的突發性破壞,人類目前只能部分預測,不能避免。但對于緩解性的破壞,卻可通過一定的措施,減緩其對旅游生態環境的破壞,如珍稀瀕危的動植物的異地移植保護、人工植樹造林等。

2.旅游社會環境的保護對策

(1)安定團結,提高旅游社會環境質量。旅游社會的首要因素就是旅游區的社會政治局勢是否和平,在和平的環境條件中,游客才有人身安全感,才談得上旅游。因此,任何國家或地區,若想發展旅游業,必須安定,才能提高旅游社會環境質量。

(2)創造優良的人際關系,社會環境,減少社會事故發生。在旅游區,游客和游客之間、游客與旅游服務人員之間、游客與當地居民之間的社會關系,若管理不當,均會成為當地惡性社會事故爆發的潛在因素。因此,旅游管理中、應盡量在滿足各類人員需求的同時,創造優良的人際社會環境,減少相互間的惡性摩擦,以達到減少社會事故的發生,創造優良的社會治安環境,使游客身心健康,愉快地進行旅游活動。

(3)提高當地居民文化素養,創造文明禮貌禮儀的旅游社會環境。旅游區當地居民對旅游業的認識,直接反應在對游客的態度上。當地居民文明禮儀的行為會給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游興,反之則使游客掃興而歸。為此,提高當地居民文化素養,能創造出文明禮儀的旅游社會環境。3.旅游經濟環境的保護對策

(1)以旅游市場為導向,增加旅游配套服務設施。旅游經濟環境的衡量指標的主要是旅游接待設施,而旅游接待設施的規模又是以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旅游設施超出旅游經濟環境容量,造成經濟上的浪費,反之則對旅游設施造成危害和破壞,進而造成旅游社會環境問題。故旅游設施的規模要以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

(2)提高旅游服務水平。旅游經濟環境中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旅游服務人員水平不高,服務質量檔次不夠,致使旅游經濟環境中硬件和軟件不相配套,造成旅游設施的浪費和使設施水平得不到發揮,故目前對中國旅游業而言,提高旅游服務水平是提高旅游經濟環境的迫切問題。

4.旅游氣氛環境的保護對策

(1)建立旅游開發和管理智囊團,保護旅游氣氛環境。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旅游氣氛環境的破壞往往是因為對當地特有旅游氣氛的無知或認識不全面所導致的,才會有如將古城的石板路改為柏油路的愚蠢之舉。在旅游管理中,由于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和對旅游氣氛環境容量的無知,導致對旅游氣氛環境的破壞。因此,在旅游開發和管理中要建立專家智慧囊,科學地開發和管理旅游業,以達到保護旅游氣氛環境的目的。

(2)無分調動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業,保護旅游氣氛環境。旅游區的旅游氣氛環境是由當地的自然環境,以及反映當地歷史、地方或民族氣息的環境烘托出來的,這其中,當地人的外形特征和文化素養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可想象在民族地區,漢族人身著民族服飾,講者標準普通話給游客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云南民族村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它除了移置當地的建筑,還吸引了大地居民的參與。故要充分保持旅游氣氛環境,應盡量調動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業。

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對環境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環境的深刻變化反過來又對經濟、社會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制約作用。旅游業的發展遇到了資源結構改變、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系統失調、文化沖突加劇、傳統文化湮滅等一系列問題。旅游業在經歷了最近20年的黃金發展時期后,其進一步發展的能力正在受到嚴峻挑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越來越關注的重大課題。人們試圖用新的發展理念、發展戰略和發展措施重新審視未來旅游業的發展。可持續型旅游發展是目前解決旅游業的現實問題并走向光明未來的惟一正確的思想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型旅游經歷了不太長的時間,盡管理論上已經超前于實際,但現實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發展成為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首要任務的背景下,經濟增長和旅游經濟效益成為旅游業發展的第一目標。旅游業的社會目標、生態目標始終是第二位的,對資源環境、生態系統的保護性開發,實施持續發展型旅游在當前和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會受到嚴峻的挑戰,仍然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