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中對口生培育方式研究

時間:2022-11-11 05:46:00

導語:旅游管理中對口生培育方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管理中對口生培育方式研究

摘要:旅游管理對口生具有特殊的生源渠道,與普招生具有不同的行為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特殊的培養要求。傳統高校本科教育模式的滯后性則直接導致旅游管理對口生尷尬的生存發展環境。應在更新辦學理念、營造專業氛圍、創辦“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實驗區”等方面加強能力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和創新。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對口生;能力本位教育;專業思維

根據河南省《關于普通高校對口招生中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實施辦法》解釋,旅游管理對口生是指普通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從中等職業學校(包括普通中專、中等幼兒師范學校、成人中專、職業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以“對口招生”方式招收的應屆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這部分學生以“對口招生”方式接受高等教育,則具有不同的行為特征。因此,如何開創出科學合理的對口生培養模式,則是旅游管理本科對口生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競爭能力,優化學校教育競爭環境的重要保證。

一、旅游管理對口生特征分析

(一)對口生生源不一,素質有別

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的對口生源類型較復雜,包括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普通初中畢業生、職高畢業生等。與普通高中畢業生相比,職業中學和技校畢業生雖然專業技能素質較好,但文化基礎較為薄弱。他們大多數是在沒有任何專業和職業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接受旅游高等教育的。面對這樣一群生源素質結構復雜、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群體,采取單純的傳統普通本科教育方式將會受到嚴峻的挑戰。

(二)學習動機與心理特征

首先,在學習動機上,對口生雖然是本科生群體的一部分,但與普通招生有差異。具體體現為:在專業基礎課的學習上,對口生傾向于一般性的“好背,好記”和“考試過關”,而很少考慮知識的儲備性,不求甚解、知識融合應用能力差,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其次,對口生具有不同于普招生的心理特點。具體體現為:(1)自豪感與自卑感并存。對口本科生由于避開了“萬人過獨木橋”的普招路線,普遍有一種心理自豪感。但與基礎寬厚、知識面廣的普招生相比,卻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使他們處于進退兩難,焦慮不安的境地。(2)強烈進取心與自身素質較差相沖突。由于原有基礎薄弱,對口生普遍知識面窄,基礎較差,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失敗感、內疚感增加,心理壓力過大。(3)心理成熟較早,依賴性強。對口生曲折的求學經歷使他們比普招生的心理成熟較早,有很強的自我意識。進人大學后,存在獨立完成作業、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不適應,在遇到陌生而復雜問題和情境時,依賴心理表現突出[1]。

(三)對口生培養目標的特殊性

旅游管理對口生的人才培養目標,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理論型、設計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旅游教育培養的只會操作的人才,其培養目標具有特殊性,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高級性。旅游管理本科對口生的培養除掌握旅游管理專業的基本技能外,還要掌握行業相應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以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旅游行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較寬的知識面和較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區別于中等旅游職業教育。(2)職業性。旅游高等教育本科層次應當以行業崗位群的需要為依據制訂教學計劃,在進行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構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體現知識的先進性和應用性,培養學生掌握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的能力。因而,接受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對口生要具有上手快、適應性強等特點。(3)技能性。旅游對口生畢業后,首先應當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與操作能力。這必須通過一定的專門訓練來完成。因此,他們除應具有必須的專業知識外,更應具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鮮明的特色。(4)基層性。由于旅游高等教育培養的學生是為生產第一線服務的,因此畢業去向絕大部分是到企業,具有很強的基層性。旅游高等教育畢業生去向的基層性是其生命力所在。

二、旅游管理對口生尷尬的生存環境

高校旅游管理對口本科生尷尬的生存環境,主要體現為[2]:

第一,考研存在先天不足,難上加難。基礎較差的旅游管理對口本科生往往面臨著考研的尷尬。其中英語、數學是巨大障礙。第二,考公務員陷入無奈。從全國公務員招考簡章和職位信息中,并沒有設置旅游管理這個職位,這讓那些想考公務員的旅游管理畢業生陷入無奈和尷尬中。第三,就業率還不如本專業中專生。在職場中,旅游行業的用工原則是從基層做起,從基本服務技能做起。很多旅游管理本科生在基層還不如有幾年經驗的中專生混得好、待遇高。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育與企業實際的脫節,同時也存在大學本科畢業生定位不清,眼高手低,心高氣傲的通病。第四,難于守望的職場環境。從學生畢業就業職位轉換角度來看,旅游管理畢業生的就業流失率和流轉率在職場環境中為最高,且這種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畢業生不愿從事旅游行業,工資待遇低、工作性質相對單調、機械、不受人尊重,以及企業視“人”為成本而不是資源及人事資源管理機制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三、旅游管理對口生培養模式創新思路

(一)更新辦學理念,培養旅游人才創新能力

目前旅游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只注重脫離現實的純理論式的“填鴨”式教育方式忽視學生專業觀念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只能培養固守成規的“笨鴨”。必須要從傳統辦學理念的弊端中解放出來,以社會旅游市場的需求為前提,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一套符合社會需求,符合學校定位以及實際辦學能力的旅游人才培養模式。要構建以上模式,重點需要解決能力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問題和教育觀念轉變問題[3]。

能力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問題,關鍵一點是要真正確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觀[4]。針對旅游業應用性強的行業特點,通過教育技術與教育方式的轉變實現“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受教育者從知識教育轉向智能教育,注重人才創新能力和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重視“專業思維”的塑造。專業思維是融合了理性的經營管理和感性的豐富想象力的特殊思維,它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統一的優秀思維品質[5]。培養中應通過課程設計來加強對學生“專業思維”的塑造,升華其思想境界,豐富、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形成邏輯思維到想象思維,再到創造思維的過渡。

教育觀念轉變問題,關鍵一點是切實改變傳統“三中心”(課堂教學、教師、知識灌輸)教育模式,應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長與愛好,重視和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與自覺性。應積極創新實踐與實習機制,實行專業見習經常化、專業實習基地化[6]、實習管理規范化,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

(二)重視學習微環境建設,培養良好的專業學習氛圍

第一,要堅持學生是主體的思想。應培養學生遠大的志向和理想,要消除學生的自卑感,灌輸和培養學生的“帥才”意識、“創業”意識、“老板”意識等,從而鑄就學生持久不衰的學習動力、學習激情,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7]。要引導學生制定科學的學習規劃與學習方法,使學生明確主和次、重點與非重點,正確處理專業學習與參加社團活動的關系,讓學生樹立以專業學習、讀書為中心,把握自己專業學習的中心職責與任務,從而集中精力與時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二,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般來說,創新教育的主旨就是教師以創造性的活動,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學生。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教師必須摒棄傳統教育觀念,真正有意識和熱情去樹立創新教育思想,要有強烈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動力與責任,并把這種責任與動力落實在教學活動中。第三,落實服務型教學管理是關鍵。在教學管理中,是以“官本位”式的“準行政性”管理為主,還是以“知識本位”為中心的服務型管理,將會導致學校在教學中心地位和政策措施的傾斜上是不一樣的,同時它也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態度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風氣。學校的教學管理要寬嚴相濟、管理和服務相結合、激勵和約束相結合,各項教學與實踐環節的制度和規范要嚴格執行。

(三)應積極創辦“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實驗區”

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實驗區的目的是通過鼓勵學生或學院設立旅游公司,將公司運營、教育創新、人才培訓三個板塊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經營實踐過程中,體驗到一個優秀員工應具備的能力與職業素養,體驗到作為管理者應具有的能力和素質,通過四年教學實踐環節,使旅游管理專業的本科生完成由一線員工到基層管理人員角色的轉變。洛陽師院的戰桂城認為,在培養模式上,旅游管理專業應推行“先實習,再學理論,最后再實習”的方式,重在讓學生對旅游管理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因此,通過創建“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實驗區”,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或學校開放辦學條件下學院成立旅游公司等方式,使學生深入企業經營實際環境,讓學生學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創新。另外,在創辦各級“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實驗區”同時,提升開放式辦學水平,加強校企合作也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尤其是加強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與地方政府、企業、協會、民間團體等之間的友好合作,則是創新人才培養,加強校企合作,提升學校社會知名度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