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演化及旅游價值

時間:2022-06-27 06:08:06

導語:摩崖石刻演化及旅游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摩崖石刻演化及旅游價值

摩崖石刻中“摩”意指“摩擦、刮摩”“,摩崖石刻”顧名思義,是指在山崖上刮摩巖石,在石壁或石頭上刻畫文字、圖形、圖像、符號等。早在古時,先人對摩崖石刻在定義上就存在分歧,一部分前輩認為摩崖石刻是指刻畫在天然石壁上的任何內容,包括文字、圖像、巖畫等等,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摩崖石刻僅限于在自然形成巖壁上所進行的文字刻畫。摩崖石刻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摩崖造像,摩崖造像就是人們通常所看到的“石窟”只是二者在表現形式上略有不同。二是題刻,此外還有少部分巖畫。關于摩崖石刻廣義與狹義上的分歧,自古有之,值得肯定的是,摩崖石刻屬于石刻的一大類別,與石刻不同的是,它是在天然石壁上進行刻畫的。

一、四川摩崖石刻簡介

1.何君閣道碑。四川雅安市滎經縣的“何君閣道碑”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摩崖石刻,“何君閣道碑”距今約有1900多年,屬東漢杰作。碑體大致呈正方形,邊長約80公分,由于受到一個巖石腔保護,避免了外界環境腐蝕,因而得以完好的保存。在光滑平整的巖壁上,清晰的記載著東漢建武中元二年(57),蜀軍太守何君派人在此修建古棧道一事,碑文共有五十二字,字體屬隸書,字形方中帶圓,字體渾厚,筆畫簡潔?!昂尉w道碑”的出現,極有可能改變以往人們對“南絲綢之路”線路的界定,對研究西南地區交通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同時也是對我國古代棧道修建和漢字發展演變研究的珍貴實物參考文獻。對其的深入研究,有待專家學者的進一步考證。

2.安岳摩崖石刻。四川安岳摩崖石刻興起于南北朝時期,在唐、五代、宋時達到鼎盛,安岳摩崖石刻造像遍布全縣,石刻內容豐富,摩崖造像約有105處,加之造像十萬余尊,使得這里成為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巨大寶庫,這里不僅有雕刻精美佛像、還有獨具匠心的觀音和規模宏大的盛唐經文,都具有極高的雕刻藝術研究價值[1]。著名的八廟鄉臥佛溝,在長約一華里的巖壁上,造像1600尊,其中尤以釋迦牟尼涅槃圖最令游人嘆為觀止,臥佛刻于離地面約5米巖壁上,長25米,頭東腳西,雕工精湛,線條流暢,佛呈雙目微閉狀,周邊刻有弟子、護法、菩薩共21尊,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釋迦牟尼向眾弟子傳授經文的場景。

3.瞿塘峽摩崖石刻。瞿塘南岸白巖山西側傍江處,一片面積達千余平方米的大青石上,共存有碑刻十二幅,石刻上至宋代,下至近代,涉及內容寬泛,既有對夔門美景的贊譽,也有對統治者的歌功頌德,還有抗日救國時期的豪言壯志。這些石刻均是下凹的陰刻,楷、隸、草、篆字體無一不有[2]。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被收入《四川歷代碑刻選》的瞿塘峽鳳凰泉邊《皇宋中興圣德頌》,這一石刻為南宋著名書法家趙公碩書,于宋代乾道七年(1171)夔州郡守王伯庠上石,全文共948字,每字直徑約20公分,總面積約達30平方米,極高地贊譽了南宋高宗禪位于孝宗的美德。后人為保護這一石刻,逐字以大碗覆蓋,以稀米石灰漿敷之,遠望好似一片白色石壁,顧又稱此處“粉筆墻”,歷經風雨洗禮[3],如今碗與石灰漿均已脫落,字跡得以完好保存。三峽工程建成后,《皇中興圣德頌》石刻將沉入江面以下,為此有關部門將對它進行整體切割,異地搬遷。使有著九百多年歷史的摩崖石刻精品得到良好保護。

4.西月臺摩崖石刻。西月臺位于四川省營山縣三元鄉橋頂村,因這里一座陡崖絕壁上有一懸石自然脫落,形成一處酷似月亮的圓形禿石,禿石直徑約80公分,坐西朝東,有如玉兔下凡,故取一形象生動的名字———“西月臺”。西月臺懸掛于一片蔥郁幽靜的懸崖絕壁之中,格外引人注目。早在清代,這里就雕刻有眾多摩崖造像和文字,其造像多為觀音、佛像,形態逼真,惟妙惟肖,巧奪天工。龕首“洞天福地”四字,豐筋多力、文采炳煥。西月臺堪稱營山縣乃至整個川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摩崖石刻。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物保護價值。現存于四川的摩崖石刻尚有很多,如:雅安市蘆山縣罕見的北宋摩崖石刻;清涼洞摩崖石刻;沖相寺摩崖石刻;南充市撫順區佛教摩崖石刻[4];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摩崖石刻;江安縣南屏山摩崖石刻;石渠縣洛須“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在此不能逐一詳盡介紹,可以說,這些都是集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于一體的重要文獻。

二、古代四川摩崖石刻的演變

摩崖石刻的演變與發展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摩崖石刻的發展不僅要受到當時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技術的制約,從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社會,如實的反映了當時所處時代的真實情況,服務于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在這種環境中,不斷發展演變和完善起來。四川古代摩崖石刻按照其發展大致可分為: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兩漢時期,雖然社會政治經濟較先前有了很大發展,但摩崖石刻因剛剛興起,發展十分緩慢,這一時期發現的四川摩崖石刻,面積較小,石面略顯粗糙,文字內容簡短,字體多為篆隸書,對整體僅作稍微的加工處理,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摩崖石刻略顯粗糙,缺少觀賞價值,主要以記載事件為主,但對書法研究和歷史研究方面,卻極其珍貴[5]。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我國歷史上是政權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占有及其重要而特殊的歷史地位。由于長期封建割據,軍閥混戰,加之戰爭連年不斷,使得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受到特殊影響。社會的動蕩不安也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社會生產水平因戰爭原因受到嚴重破壞,經濟發展日漸蕭條、衰落,四川地區摩崖石刻的發展也由此受到極大制約。隨著戰亂之苦的加劇,當地人民極度渴望安居樂業的生活,于是將希望寄托于神靈,因此帶有宗教色彩的石刻造像在這一時期大量涌現,此時期四川摩崖石刻總體來說是漢代摩崖石刻的延續,較先前有一定程度上的發展進步,內容主要以宗教題材和盡顯淳樸、粗獷魏晉風骨的世俗題材為主。隋唐時期是我國摩崖石刻發展最為鼎盛的階段,這一時期,終于結束了長期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生產水平大幅度上升,文化高度發展,不論是各方面,都呈現出空前繁盛的面貌,政治經濟的繁榮為摩崖石刻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四川地區也毫無例外的迎來了摩崖石刻發展的昌盛時期。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新穎豐富,形式多樣,此時四川地區的摩崖造像多展現體態豐滿,雍容華貴的唐代風格,工藝精湛,獨具匠心,總體呈現一片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宋元明清時期作為封建社會后期,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發展,也曾一度出現過盛世局面,但此時摩崖石刻藝術已少有突破和更大發展,特別是即將走向封建社會末期的明清時期,更是大多繼承和沿襲了前朝摩崖風格。但四川地區卻也不乏一些精細華美、瓔珞蓋身的宋代摩崖造像,和當地勞動人民憑借他們特有的匠心、高超的技法和對生活的觀察與理解而對摩崖石刻作出的大膽突破。

三、古代四川摩崖石刻現代旅游價值

對大多游客來講,僅僅依靠自然風光的秀美來獲得視覺上的滿足已遠遠不夠,游客更注重對本地區歷史文化積淀的學習和對當地風土人情的了解。因此要發展四川地區的旅游業,不能局限于自然風光的推介,更應該對當地歷史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和展示。對四川地區而言,對自然景區的開發和利用已經落實到位,為四川當地旅游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極具歷史和人文特色的摩崖藝術,大多仍隱藏于深山荒野之中,無人問津,這對全面展示四川歷史文化和當地人文旅游來說無疑是一大遺憾。四川地區摩崖石刻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可以說是集歷史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等于一體的綜合游覽區。

1.歷史價值。摩崖石刻在我國古代是一種文字與圖像并舉的記錄的形式,在歷史上被歷代所沿用,它不但記錄史實,歌功頌德、還是文人墨客抒發情懷、民間百姓寄托信仰的重要表現手段,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許多摩崖石刻的發現都起到更正歷史、補充歷史的作用,如前文中提到的何君閣道碑的發現。因此對摩崖石刻的研究和觀賞,是現代人考證歷史、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值得說明的是,由于游客所接觸的社會環境、文化教育水平和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對摩崖石刻在認識程度上也會有所不同,甚至產生分歧,這一現象十分普遍。

2.文學價值。四川摩崖石刻,還是研究各個時代文字字體演變與發展的實物例證。千百年來,摩崖文字真切的演繹著不同時代書體隸楷的演變,為后人所稱頌,在中國的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摩崖都是政治家、文人學者所提,堪稱名人手筆,帶有深厚的人文內涵。可以說石刻文字的演變及其書法成就可謂中華民族無比豐富而又不可估量的文化遺產。四川摩崖石刻還是重要的佛教元素之一,作為一種標志著佛教興盛的文化現象,它極大地豐富了佛教的傳播形式,大肆弘揚了佛教精神,同時也是對我國宗教文化研究的不可缺少的資料。游人至此,不僅能夠領略歷代偉人的光輝偉岸,欣賞筆體渾厚的精美書法,還能感受佛教精髓的深遠廣博,對文學素養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3.藝術價值。四川地區的摩崖石刻,帶有別具一格的表現張力和醇厚質樸的民族風情,漢代摩崖雖簡練但不失雄勁、唐代摩崖華美卻不失高雅,摩崖石刻均做工精致,線條流暢而富有動感,與自然合而為一,渾然天成,帶有一種攝人心魄藝術魅力,令無數游人折服,它們無一不展現著中國人民拼搏進取的偉大民族精神。摩崖石刻在我國雕刻史上同樣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歷史上,我國摩崖石刻起源很早,有話說“刻石之風流衍于秦漢之世,而極盛于后漢,逮及魏晉;至隋唐,事無巨細,多刻石以紀之;后,又復大盛,于是石刻文字,幾遍中國矣。”

四川地區摩崖石刻,正是追隨著這樣的歷史腳步,慢慢前行,它有如一條條記錄歷史的短信,囊括了宗教、歷史、文學、書法、藝術、社會形態等諸多方面,這其中每一領域都值得后人探索與鉆研,體味這份先人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