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創新思維鍛煉

時間:2022-06-27 06:07:35

導語:中學歷史教學創新思維鍛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歷史教學創新思維鍛煉

近段時間內,在對歷史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成為教師討論的主要內容。歷史是一門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綜合性極強的社會科學,其分析思維的方法具有多學科綜合性的特色。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是歷史思維的理論依據,辯證唯物主義中原因與結果(內因與外因)、共性與個性(必然性與偶然性)、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主要矛盾(方面)與次要矛盾(方面)、繼承與發展原理,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階級與階級斗爭、人民與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歷史思維過程中。

進行歷史思維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還是社會現象,都能從背景根源、特點、作用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規律,得到準確結論。如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關系的原理,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形態和社會性質的變化及變化根源有較清楚的認識,并能發現和得出社會向前發展的原因和規律。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認識上,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就能把它們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去分析。所謂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指的是一種教學模式,一般來說創新思維是指人們在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思維過程。它屬于人的認識活動范疇,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創新意識則側重于各種新活動的自覺性和創新活動中自覺行為的養成。

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落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首先必須明白,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包含一定的能力成分,他是歷史教學能力培養目標的內容。歷史教學中各項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對歷史學習而言,沒有多大意義。對歷史內容的理解本身應該包含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沒有明確界線,它們可以互相融合,但又有明顯的區別,不可等同。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與歷史知識相互依存,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是以已知的知識和信息為前提條件,歷史上的各項重大發明創造是與其淵博的知識和經驗分不開的,離開了已知的知識和經驗就無所謂有“發明”“創造”。任何一種科學結論的得出,無一不是以翔實的史實作為前提條件。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樣離不開歷史知識和材料,在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強調學生的創新思維設計脫離基礎教育目標要求,不給學生提供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知識和材料,而讓學生思考。這種作法不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習慣。

例如老師在課堂上提問:⑴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什么情況下?發展態勢怎樣?學生回答:明朝后期,在商品經濟空前發達的基礎上,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并有緩慢發展。但在清初,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⑵鴉片戰爭以后,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有什么特點?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學生回答:鴉片戰爭打開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大門,從此,資本主義國家相繼侵略中國,強迫中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掠取了大量權益,使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打斷了中國社會獨立緩慢地發展資本主義的進程;中國逐漸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供應地。⑶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么?其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洋務運動是在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和同外國侵略者打交道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其結果沒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就是證明。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⑷如何看待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學生回答: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要的,相反中國資本主義的每一步發展,都遭到侵華勢力的壓迫和排擠。從這幾個層次引導學生思考,依據史實分析歸納,形成正確結論,他們的判斷力,想象力得到了新發展,思維得到了新提高。如果不這樣而給學生提出高難度的問題,學生是回答不出來的。

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必須從歷史教學整體改革著手,全面解決長期形成的史實加結論的教學內容模式,才能真正實現。雖然史料的取舍很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根據怎樣的教育思路來選擇材料,創建歷史知識結構,這正是當前中學歷史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培養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怎樣搭配教學組織形式,運用什么樣的教學分析法和手段,采用哪些教學測量和評估方式都是中學歷史教學中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培養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思維習慣培養不是孤立存在的問題,其涉及范圍甚廣,需要大量科學定量定性工作,需廣大歷史教師共同努力來完成,不能隨意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