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旅游管理人才培養計策

時間:2022-01-17 09:14:49

導語:職校旅游管理人才培養計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校旅游管理人才培養計策

一、培養目標的破與立

以往過寬的職業面向導致培養目標的大而全、全而空,培養目標落不到實處。窄化了職業面向后,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也宜做適當調整。同時,根據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范圍調查,93%左右的學生都選擇了在省內就業。在當前國家支持和加快“中原經濟區”和“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在河南省“十二五”規劃強調加快發展旅游服務業和三門峽實施“旅游強市”和“四大一高”發展戰略的背景下,要進一步強化旅游管理專業為區域旅游經濟服務的觀念,培養目標應明晰“立足三門峽,面向金三角,服務大中原”的定位。根據調研,目前三門峽、黃河金三角乃至中原經濟區旅游行業人才市場存在嚴重失衡現象。一方面,小型旅游企業不僅專業素養高的管理人員嚴重不足,一般技能人才短缺和流失問題也很嚴重;另一方面,大中型旅游企業則是中高層管理人員嚴重不足。總體上區域旅游企業主要缺乏職業素養高、業務純熟、精于管理的業務經理層次人才。因此,相對于中等職業教育以培養一線業務人員為人才培養目標,作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培養具有高技能、高素養的業務經理崗位管理人才。另外,從對旅游企業的調研結果看,除要求學生具備旅游行業的基本管理知識、技能,具有運用旅游管理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外,很多旅游企業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服務意識與職業精神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要求學生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強烈的服務意識、良好的禮儀禮貌修養、靈活的應變能力、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否則將難以勝任越來越受客人“挑剔”的服務工作和日益復雜的管理工作。綜上,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可定位為:主要面向旅行社、景區、旅游酒店及其他旅游企事業單位的基層和中層管理崗位,培養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掌握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開拓能力、較強的競爭能力和對崗位的適應能力的高素養、高技能管理人才,以適應國家旅游業特別是三門峽、黃河金三角乃至中原經濟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能力的破與立

以往教學計劃中專業核心能力的確定,一直存在著對核心能力概念理解的偏差。職業核心能力,又稱“關鍵能力”(Keycompetencies)(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基本能力”、“軟技能”(美國)、“基礎技能”、“共同能力”(香港)。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學者認為,它是從所有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具有普適性、一般性、促進性或可遷移性的能力,是適用于各種職業、伴隨人的終身的可持續能力。它在職業能力的三層結構中(,即職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居于最底層,決定著人的崗位轉換能力;職業特定能力(又稱崗位特殊能力)與行業通用能力合稱專業能力,是職業能力的顯性或半顯性的部分[7]。根據旅游管理專業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專業能力體系設計既考慮了一線業務人員的基礎崗位業務能力,又強調了針對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的設計,同時立足學習型社會,也充分考慮學生作為學習者角色(在校生、社會成員)所必備的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旅游管理專業職業能力結構體系如表2。四、教學模式的破與立以往采用“1+1+1”的教學模式,第一學年的大部分時間在校學習,自第一學年第二學期的5月開始,至8月結束,到三門峽周邊景區及旅行社進行旅游綜合實習;第二學年第一學期前14周在校學習,自當年12月中旬到次年8月底(包括第三學期4周,寒假1.5個月,第四學期16周,暑假2個月)到旅游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第三學年在校上課,畢業前進行3周的畢業實習。這種教學模式遵循了“學習,實踐,學習,實踐”的技能習得規律,尤其最后一個“1”,考慮到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往往能夠認識到自己在知識方面的欠缺,返校后學習的欲望和目的更強。但從近幾屆學生的實踐效果看,并不盡如人意,反而是實習期間基層崗位單調、重復性的技能性操作,使學生形成了一種“知識無用”的錯覺,對新學知識缺乏動力;加之連續實習時間過長,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有點疏離,從而影響了第三年的教學效果。此外,在酒店管理專業已然獨立的情況下,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仍在酒店進行較長時間的頂崗實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專業設置的模糊,弱化了專業的特色;同時,這種模式也不利于學生導游證的考取。調整后的教學模式充分考慮了旅游淡旺季的行業特點,學生前三學期及第四學期的第1-9周在校學習;第四學期第10-16周和暑假,到旅行社或景區進行旅游綜合實習;第五學期第1-12周在校學習;第13-18周、寒假進行酒店、景區、旅行社實習;第六學期在校學習。其特點表現為:根據能力層次逐漸提高的原則和不同學習階段能力形成的重點不同,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第一年以學校為主,和企業人員共同進行側重導游業務、景區服務管理、旅行社經營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培養;第二年通過工學交替、項目教學、校內生產性實訓、到企業生產實習等方式和途徑,側重業務規范的培養、團組接待能力訓練、景區資源開發能力培養、營銷計調業務訓練;第三年通過頂崗實習方式以企業為主,注重學生對旅游接待服務、酒店服務與管理、旅游產品開發、旅游資源產品化、旅游線路的設計等工作過程對應的導游業務能力、酒店管理能力、景區服務與管理能力、旅行社經營與管理能力進行培養。這一模式是“教學以致用”理念的充分體現,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外置”,不是粗放的頂崗工作,也不是“學校到企業尋求實習場所,企業從學校獲得廉價勞動力”的淺層合作,而是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計劃制定、課程建設、課程講授、實訓指導、畢業設計指導等人才培養過程的聯合培養。同時,這一模式還把專業實習和未來就業深度鏈接。

三、課程體系的破與立

以往的課程體系,無論是設計思路,還是課程名稱,抑或教學內容,都深受學科式思維的影響,與高職教學“必需、夠用”的原則相悖離,不利于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新的課程體系的確立,必須敢于打破傳統的思維范式,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重視產學結合、課證融合、技術與人文融通、理論與實踐并重。(一)課程體系設計思路第一,征集具體工作任務。通過面向旅游企業、畢業生和在校生的廣泛調研,確定旅游管理專業的三個主要就業崗位,即導游員和景區講解員、旅行社計調和外聯人員以及旅行社、景區職能部門經理,一個次要就業崗位,即高星級酒店中基層服務和管理人員,并征集了這些崗位上的83個具體工作任務。第二,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根據職業面向,將83個具體工作任務歸納為校內學習的15項典型工作任務。根據“一一對應”的關系,將典型工作任務轉換成對應的專業課程。第三,根據“新學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個職業能力發展階段對應的“入門、專項、綜合”三個學校學習階段,并按三個階段的職業能力培養要求對專業課程進行排序。同一階段的課程,再根據課程之間的銜接要求進行排序。(二)課程體系基本結構按照上述課程體系設計思路,構建專業能力課程模塊,整體上形成包括基礎能力課程模塊、專業能力課程模塊、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模塊、社會能力模塊和通識課程模塊等五大教學平臺的專業課程體系。其中,專業能力課程模塊分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主要培養旅游專業人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關鍵技能,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起支撐作用。專業能力課程。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包括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兩部分。其中,校內實訓要課堂和實訓室兩手都要抓。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或案例進行情景模擬,使學生初步認識工作情景;在校內實訓室,重視基本技能實訓,使學生熟悉崗位操作規范和方法。校內實訓內容與要求。校外實習是實踐環節的核心,是發展學生職業認知、職業能力、職業情感、職業習慣的主要場所。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高度重視實踐環節,安排了旅游認知實習和一年的頂崗實習。頂崗實習期間,學生以“實習生”和“員工”雙重身份參加頂崗實習,學習場所從學校轉入企業,部分課程外置,由企業兼職教師進行技術指導,學校教師主要進行心理指導,通過實習例會、批閱實習周記、注重企業反饋信息等渠道處理實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頂崗實習結束階段須舉辦技能考核及總結大會,學生撰寫實結,企業填寫實習鑒定表。校外實訓內容與要求和頂崗實習環節實訓課程分別。六、結語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建設與發展所本依,其合理與先進與否,關系到專業建設的成敗與人才培養的質量。為了更好適應高職教育和就業形勢的快速發展需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不斷地改革與優化,而非一成不變。旅游管理作為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必須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不斷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更好地適應國家旅游事業,特別是三門峽、黃河金三角及中原經濟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作者:王會戰單位: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