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11-05 02:55:31
導語: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應用型旅游管理本科職業能力分析
1、職業能力的概念
職業能力是個人從事職業活動必須具備的本領,它是進行職業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態度、技能的整合。包括基本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學校承擔的是學生基本職業能力的培養工作。它對學生個人未來發展起著主導性作用。
2、應用型旅游管理本科職業能力分析
旅游管理本科職業能力包括四個層次的能力:一是行業基本素質,如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文化素養、禮儀修養、服務意識等。二是崗位服務技能,如導游技能、計調技能、酒店服務技能等。三是綜合能力,如信息的獲取能力、競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四是創新發展能力,如學習能力、公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
二、職業能力提升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旅游業與其他行業相比一個突出特點是理論與實踐并重,有時甚至實踐重于理論,最需要既懂理論又會操作的應用型人才。旅游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都必須熟悉基層業務,或者從基層做起,這就決定了學校不可能直接向行業輸送高級管理人才,而應該是輸送具有較強職業適應性,業務熟練兼具基本管理能力的畢業生,達到此培養目標離不開實踐教學。目前我國涉旅院校實踐教學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四個方向。三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操作性的、分析性的和研究性的;四個方向分別是旅行社、酒店管理、旅游資源開發與景區管理、旅游行業宏觀管理。操作層面,學生應掌握各項基本操作技能,提升動手能力;分析層面,學生應掌握發現問題并進行初步歸納總結,提出粗略應對措施的思維技巧,提升的是動腦能力;研究層面,學生應掌握應對比較宏觀、復雜局面和難題的思維方式,培養和提升決策能力。它們需要學校提供不同的實踐崗位和環境。
2、實踐導向的教學模式提升職業能力
學術界對于國外成功的旅游教學模式如瑞士洛桑模式、美國康奈爾模式等研究較為深入,這些成功案例無一例外地重視實踐教學,各院校均有600-1300學時不等的實踐要求。如康奈爾酒店管理學院對本科生要求有800學時的實習。英國的旅游教育尤其重視實踐,設置參觀課和“職業實習年”,不僅使學生加強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還促進學生對將來從事工作的了解,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后適應能力增強,業務熟練,成為各旅游企業爭搶的專業人才。這些案例均證明實踐教學對職業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知識不等同于能力,只有經過實踐,知識才能轉化為能力。實踐教學不僅有助于專業知識的鞏固,更有助于職業能力的形成和正確職業態度的建立。將學習過程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在市場調查、頂崗實習中需要實事求是、勤奮堅毅、誠實守信、開拓創新、團隊協作的職業態度,而這種態度也有助于職業能力的提升。
三、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重理論,輕實踐”,學生“重管理,輕技能”
許多學校的培養目標都定位為“能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課程設置、學時分配和教學內容也都傾向于管理知識和管理理論的學習,而對實踐教學的管理較為松懈,給予實踐教學的經費很少,甚至沒有此項經費計劃,實踐指導教師的待遇遠低于理論授課教師,這些情況都在傳遞一種錯誤信息“課堂學習比實踐重要”,更強化了學生給自己的定位“旅游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實際上,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培養,不僅需要學習相關的管理理論,而且需要在實踐中培養事故、問題、糾紛的處理能力以及產品開發、節事策劃的創新能力。
2、教師實踐能力差
旅游管理畢業生不符合行業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標準,說明教育出了問題,尤其是教育者出了問題。當前從事旅游專業本科教學的教師或者是由相關學科轉向而來,或者是研究生一畢業即從事教學工作,相當多的專業教師既無實踐經驗,也缺乏與旅游界的實質聯系,根本無法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面對科研考評種種壓力,教師難有充裕的精力去進行實踐能力提升,加之學校沒有配套政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師參與專業實踐的積極性,致使教師長時間與行業脫節,知識得不到及時更新,只能照本宣科,根本無法為學生做出正確的演示和指導。
3、實踐條件差
校內實驗室主要是為了訓練職業崗位技能技術,開展專業課實驗教學和技能考核,一般有模擬導游實訓室、酒店服務實訓室等。它是保證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經費限制等方面問題,有的學校沒有校內實訓室,或者實訓條件簡陋,設施陳舊,配套設施不齊全,或與真實的工作場景相差較大,學生只能進行極為簡單的技術訓練,很多綜合訓練都無法操作,教學計劃落實不到位,實踐教學效果無法保證。校外實習基地包括酒店、旅行社、景區等,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實際工作,以“準員工”的身份進行頂崗實習,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目前院校與旅游企業的聯系不夠緊密,合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如企業只考慮自己的當前需要,不給學生提供輪崗機會,打擊了學生進入行業的積極性。再如企業接收實習學生的能力有限,多家實習單位實習條件不一致,實習內容不統一也造成學生能力培養不同步。
4、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合理
主要體現在:第一,缺乏連貫性。國內涉旅本科院校大一時只開設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幾乎不開設實踐課。集中實踐多安排在大三或大四以頂崗實習的形式進行,由于前期專業實踐指導不夠,學生踏上實習崗位短時間難以適應,造成較大心理壓力,沒等畢業就想轉行。第二,內容缺乏綜合性,培養目標不明確。有些院校實踐環節的設置過于操作性,如仿照高職院校多開設茶藝實訓、客房服務實訓、餐飲服務實訓等單科實訓,卻少有綜合性實踐課程,不利于本科學生形成全面、系統的職業能力,學生真正接觸實際工作時仍不知從何下手。
四、以職業能力提升為核心加強實踐教學改革
1、轉變思想,加強職業教育
應用型旅游管理本科培養的是面向服務一線從事管理和直接運作的人才,與理論研究型本科有明顯區別。根據這個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構建課程體系,根據行業實際情況確定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應該從制度上和機制上鼓勵老師從事實踐教學,開展實踐教學的改革研究。教師對學生應加強職業意識教育,有了職業意識學生才會有進入旅游業的動力。教師應該在學生剛接觸專業后就不斷進行職業分析,使學生明白旅游行業是服務人的行業,任何的管理崗位都應該有基層服務的能力。有了正確的引導,學生才會有職業認同。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保證實踐教學質量
師資質量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職業能力,有一支有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至關重要。在很多國家,想從事旅游高等教育必須具有多年行業背景,這一要求對于我國的旅游高等教育目前階段還無法實現,但學校可以從人事制度改革入手,鼓勵現有老師走出課堂,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觀考察、系統培訓,取得行業資格證書,成為“雙師型”教師。也可以請行業專家進入課堂開展講座、培訓,使實踐教學的內容更接近行業實際。或者學生進入企業,校企合作開發“嵌入式”課程,由行業專家親自帶學生實訓、實習,實現職業能力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
3、加大經費投入,建設校內外實踐基地
校內實踐基地是實踐教學的必要條件,在仿真的訓練環境中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熟悉未來的職業崗位,以便日后迅速適應崗位要求。因此學校應加大投入,并邀請旅游企業參與設計和建設高標準的中餐廳、西餐廳、客房、導游及旅行社信息管理實驗室以及基礎職業素質訓練需要的禮儀訓練室等。學校實訓場所多為操作性崗位訓練,較高層次的實踐需和旅游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實踐場地。如前所述,分析性實踐教學對應的崗位主要包括各類旅游企業的基層管理部門,如酒店客房部、宴會部、辦公室,旅行社的計調、外聯、市場策劃等,景區的規劃部、項目部等。本科教育應面向此層次尋找符合條件的、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可以仿效國外高校成立旅游實習指導中心,專門負責專業實習和就業。經費投入要重視,這樣既可以贏得合作方的信任與好感,也可以逐步獲得實習基地建設的主動權和控制權。
4、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國內外已有許多旅游教學的成功案例,吸收這些學校的經驗,確保實踐教學的地位,保證充足的學時學分,實踐體系層次分明,課程設置連貫。課程體系建設時應在學時學分上突出實踐教學的分量,本科各類實踐環節總學時數應不低于30%,見習、實訓、頂崗實習、畢業實習力求層次設置分明,均衡地分布四年的學習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實踐的項目和內容應請旅游企業的專業人員參與開發和設計,以求最接近行業要求和崗位要求。
作者:呂春莉 范媛 單位:煙臺南山學院
- 上一篇:獨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
- 下一篇:實驗室管理中的計算機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