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理論研究和實踐論文

時間:2022-07-28 10:13:00

導語:企業文化理論研究和實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文化理論研究和實踐論文

[摘要]企業文化在現代企業經營中的巨大作用日漸凸現出來,成為企業經營最深厚的基礎和最根本的要素。所以只有著重培養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才能使其物質資源在精神文化的作用下實現價值的最大化、最優化,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立與不敗之地。

[關鍵詞]企業文化問題建設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以及以此為核心而生成的行為規范、道德標準、生活信念、企業風俗、習慣的總稱。它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對企業成員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眾多人的興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統一起來,是企業長期文化建設的反映。企業文化在現代企業經營中的巨大作用日漸凸現出來,成為企業經營最深厚的基礎和最根本的要素。有無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否擁有博采眾長又獨具特色、富有個性化魅力的企業文化,直接決定著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決定著企業的興衰與成敗。任何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并受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傳統文化、社會文化、外來文化及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影響和制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個性、社會性和群體性。我國的企業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實踐,卻是不能超越國家民族界限的。我們不能照搬國外的企業文化,只有在不斷摸索中創建有本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一、我國企業文化的演變過程

1.改革前“非系統性、外顯性”企業文化

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從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脫胎而來,沒有經歷發達的資本主義階段,所以我國企業文化是在傳統農業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其生成階段,這種企業文化是一種不系統但又具有很強外顯性的企業文化,它更多地受當地社會經濟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的影響。雖然企業文化未系統成型化,但在文化的物質層面、制度層面以及精神層面上都有很強的外顯性(或稱可覺察性)。國有企業從廠長到工人每個人都有一種共識:“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愛廠如家”,“勤儉節約”,“勤勞苦干”,“無私奉獻”,“遵紀守法”等。由于受到上述理念的支配,工人們上下一致,團結奮進,以極大的熱情完成上級下達的一個又一個任務。從建國初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國民經濟的增長率來看,這種外顯性的文化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強正面的影響。

2.改革初期“模糊、隱性”的企業文化

改革初期,由于十年動亂給人們內心帶來的巨大創傷,造成了人騰飛的情感和信仰危機,人們彼此間不再相互信任,不再坦誠交流。而對外門戶的打開,在帶來改革、創新的新風尚的同時,也帶來西方個人主義觀和拜金主義。人們對未來會怎么不知道,都抱著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想法。個人主人拜金主義和人們之間的冷漠相結合形成了一股文化暗流,如“當官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公家的東西,不拿白不拿”、“少管閑事,明哲保身”等,這嚴重侵蝕著人們的心靈,貪污浪費現象屢見不鮮。公共水房水龍頭的水在嘩嘩的流,人們熟視無睹。這是一種未公開化,卻又在人們心頭潛移默化地起作用的隱性文化。國有企業在改革初期大幅度虧損的原因除了體制問題、歷史遺留問題、企業辦社會等方面的因素外,這種隱性文化的負面影響也是原因之一。

3.改革現期新型的企業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人們思想觀念的進一步轉變,以及適應國際經濟形勢的需要,一種新型的企業文化伴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而產生。

這種新型的企業文化,是一種系統性、開放性的企業文化。它有利于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使企業完成既定的戰略目標。這種文化是一種戰略支持性文化,由于它與企業的經營策略緊密配合,因此能有效地改善企業的經營績效,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對于新型企業文化的分類,參照約翰.科特的方法,把其分為三類:強力型企業文化、策略合理型企業文化和靈活適應型企業文化。我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行業特點,分別實施相應的企業文化戰略。

二、我國企業文化的現狀及其建設

近20年來,隨著企業文化的發展,我國的企業文化的理論研究實踐,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企業文化的重大價值,許多企業也開始有意識的培育企業文化。但從總體來看,目前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時間較短,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企業文化建設相對滯后,不少企業以市場經濟文化為背景,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尚不成熟,在與發達國家市場經濟文化的溝通與競爭中顯得乏力。主要表現在:從企業文化的內涵上看,缺乏嚴格意義上的企業價值觀,企業核心理念尚未形成;從表現形式上看,注重公關形象的運作過程、目標和結果,但尚未形成良性循環;從企業文化的結構上看,尚停留在表層和中間層,對企業文化的三個主要層次——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和企業形象之間還缺乏全面的考慮,沒有形成一個整體。不少企業家對企業文化的認定上雖然認為越來越重要,但對其內涵卻不十分清楚。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我國學術界和企業界的有識之士預測到中國的企業文化將會再度升溫。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前后,一段時間,研究企業文化火熱但后來又逐漸平靜下來了,說明研究企業文化只停留在表層或照搬國外的企業文化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的建設的發展和進入21世紀全球信息化、跨國公司的兼并與進入等等緊迫形勢下,本來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就比較滯后的今天,若再不加強研究和進行建設,我們就可能會喪失發展機遇,影響我國的企業文化的發展。

三、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問題

1.注重企業文化的形式,忽略企業文化的內涵

在我國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盲目追求企業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業文化的內涵。根據企業文化權威愛得加.沙因所劃分的層次,位于企業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設,其次是價值層面,再次是行為規范和行為方式層面,位于最表層的才是企業文化的各種表現方式,包括各種符號、英雄、活動等。由此可見,企業文化活動和企業CI形象設計都是企業文化表層的表現方式。企業文化是將企業在創業和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價值觀灌輸給全體員工,通過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獨特的價值體系,是影響企業適應市場的策略和處理企業內部矛盾沖突的一系列準則和行為方式,這其中滲透著創業者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凝結了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集體形成的經營理念。將這些理念和價值觀通過各種活動和形式表現出來,才是比較完整的企業文化,如果只有表層的形式而未表現出內在價值與理念,這樣的企業文化是沒有意義的,難以持續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動力,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不了深遠的影響。

2.將企業文化等同于企業精神,使企業文化脫離企業管理

有些企業家認為,企業文化就是要塑造企業精神或企業的圣經,而與企業管理沒有多大關系。這種理解是很片面的。有學者曾經指出,企業文化就是以文化為手段,以管理為目的,這種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企業組織和事業性組織都屬于實體性組織,它們不同于教會的信念共同體,它們是要依據生產經營狀況和一定的業績來進行評價的,精神因素對企業內部的凝聚力、企業生產效率及企業發展固然有著重要的作用,但這種影響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它是滲透于企業管理的體制、激勵機制、經營策略之中,并協同起作用的。企業的經營理念和企業的價值觀是貫穿在企業經營活動和企業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和整個過程中的,并與企業環境變化相適應的,因此不能脫離企業管理。3.將企業文化視為傳統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直接運用

我國很多企業管理者認為企業文化就是用文化來管理企業,如有些企業家認為應該用儒家學說來管理企業,還有些企業家認為應該用老子學說來管理企業。這些學說作為中國文化的思想代表用于指導企業管理和企業經營理念,應該說是具有中國特色,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用傳統文化來把握當代人的心理,來把握迅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來調整對中國員工的工作激勵,這需要找到適當的切入點,找準其中許多具體的聯系。

4.忽視了企業文化的創新和個性化

企業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該企業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業的個性化表現,不是標準統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時尚的標語。綜觀許多企業的企業文化,方方面面都大體相似,但是缺乏鮮明的個性特色和獨特的風格。其實,每一個企業的發展歷程不同,企業的構成成分不同,面對的競爭壓力也不同,所以其對環境做出反應的策略和處理內部沖突的方式都會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企業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將企業自身發展階段、發展目標、經營策略、企業內外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而確定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業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標準化的,但其側重點各不相同,其價值內涵和基本假設各不相同,而且企業文化的類型和強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構成了企業文化的個性化特色。

四、新時期我國企業文化建設

在當前我國特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使我國企業進行一個良性的穩步的發展,建設企業文化是極其重要的。在高層管理人員戰略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加強企業內部的文化建設,實施企業文化戰略。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精辟論述中,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先進的文化的前進方向的科學論斷,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指明了方向,企業文化作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要始終堅持先進的文化前進方向,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創新是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是建設企業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具體而言,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在選擇性的吸收國外的先進文化的同時,注意要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相結合,以期形成本國的企業文化

隨著WTO的加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推進,中國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廣泛而深入,從文化的角度上看,文化也必將趨向多元化。但企業文化是一定的民族文化的體現,它從屬于民族文化并由民族文化所決定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重視仁愛,以人為本的傳統;團結一致,儒家文化的重教育、啟發和強化感化作用的傳統;中華民族具有的自強不息的傳統和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的傳統等等要注意繼續保持和發揚,同時也要注意摒棄傳統文化中不適應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不利的部分,吸納國外的優秀文化為我所用。

2.企業文化貴在創新

只有創新的企業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使企業文化出現活力,在企業文化創新方面要注意不斷吸收容納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各種新的文化要素,不斷融合現代科學與教育的新質內涵,形成具有現代意識、現代知識、現代內容的新企業文化。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致力于企業價值觀的創新;二是要確定企業文化創新的機制,并以企業精神為統帥,指導企業不斷創新。

3.注重企業家文化建設,以期帶動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家擔負著企業文化倡導、示范、整合、變革責任,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推動者,因此,一定意義上講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家文化。企業文化的建設程序是由上而下的,而不是由下而上的,對企業文化建設而言,企業家的重要貢獻和責任,應該是為企業培育一種使企業生生不息、健行不已的企業文化。因此要加強各類企業的企業家文化建設,以期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為企業文化的建設真正起到指導和領導作用。

4.開放思想,摒棄陳見,不斷加強學習

學習是企業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具有開放性的頭腦,不斷向成功者學習,善于分析和總結,將其成功之處善于用到本企業中去。同時,也要加強對市場經濟體制的研究和學習,加強對國際規范的了解,瞄準世界科技的發展,針對本行業的特點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5.與生態文化有機結合

生態文化是一種新型的管理理論,它包括生態環境、生態倫理和生態道德,是人對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和。生態文化屬于生態科學,主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的是生態精神。而企業文化則屬于管理科學,主要研究人與人的關系,體現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質上二者都屬于一種發展觀,運用系統觀點和系統思維方法,從整體出發進行研究;都強調科學精神,即實事求是,努力認真地探索;從狹義角度來看,都是觀念形態文化,而且都以文化為引導手段,以持續發展為目標。

6.注重企業精神與企業價值觀的人格化

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要努力培育“生死與共”的價值觀,使企業全體員工增強主人翁意識,能與企業同呼吸、同成長、同發展、共生死,做到企業精神與企業價值觀的人格化,實現“人企合一”。企業文化將從商業氛圍升華出來,更重視于“人”?商業化管理的本質特征是以物為中心,以全面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忽視人的因素,在管理上強調鐵的紀律、絕對服從和至高無上的權威。這里,勞資之間變成了純粹的雇用與被雇用關系。企業文化絕對不是片面地發掘職工體力,更重要的是發掘職工的智力資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況且,企業文化理論的本質特征是倡導以人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學,反對“見物不見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張將培育進步的企業文化和發揮人的主體作用作為企業管理的主導環節。

從長遠來看,經濟競爭的最高層次是文化的競爭。企業文化是凝結在產品上的人類智慧和精華,是滲透到企業運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為規范和群體風格。強烈而和諧的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生存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企業應有鮮明的價值觀,有明確的指導方針,有強烈的經營信念。和諧,一指達到內部的和諧。二制與外部環境的協調。其次,成功的公司也注重激勵員工,將人視為最寶貴的資源,力圖將人才資源的潛力最大限度的激發出來。經營在于人,還要求發揮團隊合作精神,上下一心,團結一致。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知識經濟正在改變著工業社會企業文化的基礎。而企業文化將成為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最重要的、甚至是主要手段。文化手段重要性的這種變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優秀企業所具備基本素質。這也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得到了初步體現。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企業文化的邊際效益遠大于技術的邊際效益。所以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只有著重培養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才能使其物質資源在精神文化的作用下實現價值的最大化、最優化,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立與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郭純金:《企業文化》[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3)

[2]范周:《企業文化導論》[M].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2)

[3]胡石明:《漫談企業文化》[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11)

[4]劉光明:《現代企業家與企業文化》[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1)

[5]阿倫·肯尼迪特倫斯·迪爾著:《公司文化》[M].生活·讀者·新知三聯書店,1989,(13)

[6]葉少帥:論建筑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J].建筑經濟,2003,(5)

[7]華榮所:施工企業文化建設—“三點”成一線[J].中國建設信息,2002,(19)

[8]鄧澤洪:實踐三個代表創建工地文化[J].建筑,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