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的集權與分權論文
時間:2022-08-03 10:21:00
導語:企業管理的集權與分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剖析了集權制與分權制兩種不同企業治理模式的利弊,又從經濟學的角度淺析了集權與分權的經濟成本,并通過幾個案例揭示了企業管理中應將集權與分權相融合的道理。
關鍵詞:集權制;分權制;企業管理;成本
一、企業管理中集權制與分權制的利弊分析
1.集權制。
企業管理的集權制是指企業管理的權力集中在較高的管理層,實現指揮的高度統一,下層沒有決策權。在企業管理中,集權這種形式看上去類似專制型企業領導風格,人們對其異議頗多,但它有利于企業集團發揮整體資源的整合優勢,提高整體資源的利用效率。(1)有利于企業領導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進行統一指揮、集中領導、果斷決策;(2)有利于企業領導人對企業的整個組織及經營活動實行全面控制;(3)能有效地擬定和貫徹企業的經營戰略;(4)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經營資源;(5)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集權制適當削弱了下級管理層的管理權限,防止局部利益的盲目膨脹,避免下層管理人員因本部門的利益驅動而做出與整體利益相違背的決定,有利于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當然,集權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一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工作負荷加重,有權就要多做事,他們難以騰出時間和精力來深入考慮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二是不利于調動下層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影響企業下層管理人員的培養,實踐是達到真理的唯一途徑,下層管理人員因管理權限的限制,其實踐機會必然減少,得不到適當的鍛煉和培育,減弱了企業的人力資源儲備;三是有可能導致企業重大的決策失誤,當企業某個高層管理人員完全集所有重大決策權于一身時,就會因個人偏見、私利觀念等因素給企業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甚至毀滅一個企業。
2.分權制。
完全的分權制是另一種極端的管理體制,是把企業管理的權力盡可能地分散在下級管理層,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分級管理的優勢。分權的優點很多,集權的缺點反過來看就是分權的優點。另外,運用分權管理模式,在處理企業各類各種問題上能機動、靈活、及時,當下層部門有一定權力時,就可以隨時根據情況處理問題,不需要層層上報審批,浪費時間。然而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1)十分容易產生偏離企業目標的本位主義傾向。有了權就會用權,甚至會較多地考慮私利,而企業的某一局部利益往往與企業的整體利益相沖突,甚至偏離企業目標。(2)使各部門之間協調困難。在分權條件下,下層各部門都擁有一定的權力,各自為陣,誰也不服誰,企業整體利益很容易被忽視。當部門之間出現利益矛盾時,上層因權力完全下放而失去權威性,其協調功能就無法發揮作用。此時,扯皮、推諉等一些不良情況會隨之發生并越來越嚴重,有損企業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集權制與分權制的經濟成本分析
企業治理結構的經濟成本主要有信息成本和委托成本。信息成本是指在集權制下,由于上級管理層不能夠及時、完全地掌握企業所處經營環境的信息,而下層雖能夠準確地獲取信息,又沒有一定的決策權限,從而使企業無法做出有效合理的決策,產生信息不對稱成本。委托成本是指在分權制下,企業各級管理層之間因產生委托關系而引發的成本。管理權限下放程度越大,這種成本也就越高。兩者之間的關系可直接表現在下圖中。
由此可見,過度集權會增加信息成本,而過度分權又會提高委托成本。在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管理的過度集權,往往造成逆向選擇,大大限制了企業的發展。然而在進行企業改革的今天人們又逐漸趨向于極度分權。現代公司的管理體制中,董事會和經理層常常被授予包括財權在內的全部決策權,各種決策權再按照最高管理層所確立的授權規則逐級下放,配置給個人和組織單位。這必然會使鏈條不斷延長,使受托責任層次更多樣化,使企業決策更接近于基層,大大降低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成本,但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導致的成本卻會越來越高,這種做法最終也將不利于企業的進步。
因此我們在企業管理中總是力求達到管理總成本的最低點,即要確定集權與分權的最優程度。這往往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需要權衡信息成本與成本,另外還應考慮以下因素:
1.企業規模。一般而言,企業規模越大,權力就越不容易集中,由信息缺乏導致的邊際信息成本增加量越高于由目標不一致引起的邊際成本增加量時,分權的優勢就會顯著提高。
2.環境變化速度。企業的內外部環境變化越快,就越需要及時做出決策或決定,而集權管理勢必影響決策速度,使企業坐失發展良機。
3.信息傳遞和反饋速度。信息傳遞速度越快,較高層的管理方略就越易于向下層傳遞、擴散,從而出現分權化趨勢;信息反饋速度越快,企業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就越能夠有效地從較低層次的管理部門向最高層轉移,也就存在一個向企業管理集權化的轉換趨勢。
4.政府管制。政府管制的不斷增強,主要表現在法規指令的增加和過多的行政干預,使高層人員能更多地掌握政策規章和專門知識,導致企業管理集權化。
5.控制技術的進步。分權制分割了企業決策權,控制技術的進步則有助于監督與評價各層次決策人員的業績,從而有效減少邊際成本,進而有助于企業治理的分權。
三、企業管理應將集權制與分權制相互融合
前文我們把集權制與分權制獨立開來分別進行了考察,其實,兩者是不能分割的。根據自然辯證法中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集權和分權作為一對矛盾,是兩個對立的方面,但絕對的集權制與分權制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們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具有統一性,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當集權超過一定限度時,就要向分權的方向轉化,如果不主動采取和平轉化,可能就會發生強制性轉化事件;當分權發展到優點顯得不很明顯、缺點非常嚴重的時候也會向集權方向轉化。過度的集權與分權都不利于企業管理,都是要被轉化的,當集權與分權的條件發生變化時,它們也會互相轉化。
為了克服極端集權制與極端分權制的不足,一種新型的組織管理模式也就應運而生,也就是將集權制與分權制相融合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企業將部分權利適度下放。一般來說,事關企業發展大局的決策如決定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批準企業財務預算、確定企業發展戰略等,其權力就配置給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而企業的日常經營決策權如擬定各種具體的項目計劃、控制現金流量、進行管理報告與分析、落實財務預算等,就配置給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對于一般成本費用的控制、采購方式的選擇等日常活動,其權力可直接配置給基層有關從業人員。
那么為什么一定要將集權制與分權制相融合呢?下面我們來看幾個實際的例子。
幾年前的湖北化工擁有30多個子公司,每一個子公司都有自己的財務會計,都獨立設置帳戶,加之公司管理機制混亂,公司整體費用常年居高不下,利潤都被龐大的分支機構稀釋掉了,而母公司卻沒有獲得太多利益,公司的整體效益不高。可見,極端分權制成為企業發展的重大障礙。
與之相反的另一個例子是聯想集團,聯想長期以來所有的資金都是由總部管理,集權的結果是總部對全部資金的協同狀況和運用方向都了如指掌。它使聯想在發展初期獲得了巨額利潤,但是當其總資產達到4個億時,一筆買賣可能會動用幾千萬的資金需要量,下層由于沒有適當的運營資金,需逐級上報申請,顯然會影響業務的進展程度。這樣看來,極端集權制同樣會限制企業發展。
那么,集權制與分權制融為一體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管理情況又如何呢?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是超大型的跨國公司,是傳統企業向高技術轉換的成功典范,其經營戰略是全球大公司的典范。它采取了較靈活的集權和分權相結合的“全球中心體制”。一方面,母公司在財務、人事和研究開發三大關鍵領域對子公司進行嚴密控制;另一方面,母公司又在營銷決策、勞動關系、生產關系等方面賦予各子公司較大的自主權。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財務管理上實行“集權為主,分權為輔”的方式。總公司設有財務部,是全公司的中央機構,各集團根據各自的不同業務構成來設置其財務機構,直接向公司的財務副總裁負責。子公司只能在總部制定的財務制度范圍內活動,在遵守財務制度的情況下,享有完全的財務自主權。
通用公司把事關企業命運的重大決策權集中在公司總部,而把需要靈活反應的具體安排和經營業務分散在各子公司。這種管理模式使集中管理在協作中節約資源、提高效率,并通過分散經營充分發揮了子公司各級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了經營的靈活性,從而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集權制和分權制相融合的管理體制已成為跨國公司最廣泛采用的企業治理方式,也是通用公司成功的秘訣之一。
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我們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對什么權該集、什么權該分做明確的界定,并切實地遵循,否則不僅不能獲得效益,反而引起更大的混亂。
四、結論
集權制與分權制的內涵非常豐富,它涉及管理職能和管理過程的方方面面。二者的平衡,不但對個體組織系統是必需的,而且在社會系統的整體管理中也尤為重要。只有把握好其限度,協調好這對矛盾,才能促進企業發展,進而推動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閆培金,王成.企業財務內控精要.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申喜連等編.現代管理策略.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
3.謝志華.財務管理的集權與分權.北京了望,2000,(9).
- 上一篇:車間技術主管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棉花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