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知識管理綜探求論文

時間:2022-12-14 10:57:00

導語:企業知識管理綜探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知識管理綜探求論文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企業最重要的增值資源。企業是一個知識的集合體,知識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企業的知識存量所形成的知識結構決定了企業發現未來的機會、配置資源的方法等創新活動的能力。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知識管理的目標是建立企業知識庫,實現知識共享和增值。

關鍵詞:知識;知識管理;知識共享

企業是一個知識的集合體,知識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企業的知識存量所形成的知識結構決定了企業發現未來的機會、配置資源的方法等創新活動的能力。企業內的知識,尤其是一些隱性知識難以被競爭對手所模仿;企業內各種資源效能發揮程度的差別都是由企業現有的知識所決定的,從而最終在企業產出及市場力量中體現出競爭優勢。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企業最重要的增值資源,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應成為企業價值鏈管理的核心。知識管理的目標是建立企業知識庫,實現知識共享和增值。知識共享是價值鏈增值的重要手段,知識增值是企業價值鏈的增值。

知識管理的產生和發展

知識管理是指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西方企業管理界和經濟理論界總結和實踐的一種新的企業管理方法。它是指企業作為一個組織整體對知識的獲取、存儲、學習、傳播、應用、共享、創新的管理過程,目的是提高組織中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提高組織的應變能力和反應速度,創新商業模式,增強核心競爭力。

一般認為,知識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彼得·F·德魯克提出來的。他在1988年發表的《新型組織的出現》一文中指出,在經歷了管理權與所有權分離、命令-支配型組織之后,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將進入新的形態:由專家小組構成的知識型企業。它“應該被稱為信息型組織。它以知識為基礎,由各種各樣的專家組成。這些專家根據來自同事、客戶和上級的大量信息,自主決策,自我管理。”發生這樣變化的根源是信息技術。《新型組織的出現》一文被稱為知識管理的“指南針式的開山之作”。

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深入研究了日本企業的知識創新經驗,提出了著名的“知識創造轉換模式”,該模式已成為知識管理研究的經典基礎理論。野中郁次郎特別強調隱性知識和知識環境對于企業知識創造和共享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一個“不確定”是惟一可確定之因素的經濟環境中,知識無疑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源泉。“當原有的市場開始衰落、新技術突飛猛進、競爭對手成倍增長、產品淘汰速度飛快的時候,只有那些持續創造新知識,將新知識傳遍整個組織,并迅速開發出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才能成功。”他把這種企業稱為“知識創新型企業”。在這種組織中知識創新的基本模式有四種:從隱性到顯性,從顯性到顯性,從隱性到隱性,從顯性到隱性。知識創新是一個通過隱喻、類比和模型,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所以,知識創新型企業的管理就是“從無序到概念”。

“知識管理之父”、瑞典企業家卡爾·愛立克·斯威比博士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具有濃厚的實踐色彩,他更著重于闡述以知識為核心的無形資產對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作用。有人認為他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知識管理”一詞的人,首先發現和定義了“知識型組織”這一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企業組織形態,并開創性地對它的組織特性、生命周期、治理結構和成功要素等進行了系統性研究。20世紀90年代后期,斯威比提出以知識為核心的企業發展戰略框架,并將關于知識型企業的組織理論,包括有形和無形資產在內的監測信息系統統一在知識戰略框架之下,形成完整的知識型企業的管理理論和方法體系。他始終把人這一知識的真正載體置于知識管理的核心。

知識的定義與分類

關于知識管理的定義很多。巴斯:知識管理是指為了增強組織的績效而創造、獲取和使用知識的過程。奎達斯等:知識管理“是一個管理各種知識的連續過程,以滿足現在和將來出現的各種需要,確定和探索現有和獲得的知識資產,開發新的機會”。維格:知識管理主要涉及四個方面:自上而下地監測、推動與知識有關的活動;創造和維護知識基礎設施;更新組織和轉化知識資產;使用知識以提高其價值。文莉:知識管理是“幫助人們對擁有的知識進行反思,幫助和發展支持人們進行知識交流的技術和企業內部結構,并幫助人們獲得知識來源,促進他們之間進行知識的交流”。法拉普羅:“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馬斯:知識管理是一個系統地發現、選擇、組織、過濾和表述信息的過程,目的是改善雇員對待特定問題的理解。達文波特:知識管理真正的顯著方面分為兩個重要類別:知識的創造和知識的利用等等。

馬家培認為,“信息管理是知識管理的基礎,知識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與發展”;“信息管理經歷了文獻管理、計算機管理、信息資源管理、競爭性情報管理,演進到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是信息管理發展的新階段,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階段不一樣,要求把信息與信息、信息與活動、信息與人連結起來,在人際交流的互動過程中,通過信息與知識(除顯性知識外還包括隱性知識)的共享,運用群體的智慧進行創新,以贏得競爭優勢”。

上面各種定義從不同側面對知識管理的內容進行了表述。說到底,知識管理就是企業所能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資源的合理調配。亞太經合組織把知識分為四大類:知道是什么即知事(又稱事實知識)、知道為什么即知因(又稱原理知識)、知道怎樣做即知竅(又稱技能知識)和知道誰有知識即知人(又稱人力知識)。其中前兩類是可表述出來的知識,即顯性知識,而后兩類則難以用文字明確表述,亦即隱性知識。有人也稱為“言傳性知識”和“意會性知識”,或“明晰知識”與“隱含知識”。對顯性知識的管理主要是編碼化、數據庫化;而對隱性知識的管理則主要是顯性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顯性知識都應該進行編碼,也不是所有的隱性知識都應該顯性化。一般來講,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完善、更能創造價值,隱性知識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將成為個人和組織成功的關鍵。通過運用隱喻、概念、類比和模型,可以將存在于整個組織中的有價值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容易傳播的顯性知識。另一方面,顯性知識必須轉換為隱性知識,從而成為組織有價值的資產。

對一個企業而言,其生產知識可分為關于生產技術的知識和關于協調生產的制度知識。有人將企業的知識構成大致分為四種存在形式:物化在機器設備上的知識;體現在書本、資料、說明書、報告中的編碼后的知識;存在于職員頭腦里的意會知識;固化在組織制度、管理形式、企業文化中的知識。所以從知識的構成來看,企業知識管理除了應對企業的信息資源和信息系統進行管理外,還應包括技術創新的管理、企業文化的管理、員工知識的管理、組織和制度的管理、企業固化知識的管理等。企業實施知識管理,是通過采用信息系統和股票期權等技術支持和激勵機制,以及設計、構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和組織形式,發掘固有知識、引導知識創新,實現知識共享,并通過對共享的知識進行有效應用,最終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成長。

從增值的角度看,知識可以分為增值知識(提供可以將企業與競爭者進行差異化區分的能力)、直接支持知識、間接支持知識。

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必然性

1、知識經濟的來臨,使知識管理成為企業管理活動的主要領域。知識管理是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獲取自生能力的途徑,是企業適應環境的選擇。

2、從生命周期理論來看,產品、技術、企業或某種事業,都有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周期。追求可持續成長,就是要超越特定產品、技術和事業領域的制約,使企業獲得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間。企業的這種成長和突破過程,是同企業的知識積累和創新密切相關的。在企業的每一次成長期,企業知識存量不斷增加,但同時沿著這條路徑的成長歷史可能會限制企業的選擇,需要在內部實現知識創新,或從外部學習到“額外”的知識,形成新的知識基礎,這樣才能使企業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實現可持續發展。

3、從企業競爭來看,知識將是形成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測度企業競爭優勢的四個基本尺度,即創新能力、難以模仿、可持續性以及學習能力,都依賴于知識。

4、從企業運作來看,隨著競爭的加劇,企業對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從簡單走向復雜化,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和創新企業的知識,并將其以最快的速度應用于競爭,企業運作模式呈現知識化趨向。

5、從資源的角度講,知識資源(無形資產、信息資源、智力資源等)在知識經濟社會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知識管理可以使知識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交流和共享,從而實現知識鏈并進而使價值鏈增值。

6、實施知識管理有助于企業開發人力資源、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有助于有效管理基于無形資產的核心競爭力。

知識管理的內容和步驟

知識共享是知識管理的核心目標。它是通過企業對本單位的知識的利用和創新來實現的。知識管理的任務是:建立知識儲備,改進知識獲取,改善知識環境,推動知識創新,管理知識資產。

企業文化是在企業內部形成共享知識的行為環境、實施知識管理的基本條件,共享知識要形成全方位的知識網絡環境和知識網絡團隊。企業的知識來自于企業組織與員工的實踐與學習。作為企業管理者,要敢于向自己和傳統的行為習慣挑戰,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把企業管理模式由控制型、監督型、命令型轉為支持型、激勵型、指導型,營造共享學習的組織內部環境。企業的每一位員工都認為貢獻知識與人共享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并與企業內外人員形成知識網絡團隊。這里要指出的是,對于企業,關鍵是要創造一個不斷創新、知識共享的環境,這是創新所需的最佳載體。這就要求企業內各成員必須相互信任。要想達到組織內的知識共享,企業員工必須積極協作。企業必須長期、公正地制定并執行有關激勵措施,為員工間互相信任并協同工作創造條件。公務員之家

企業應從以下幾點有效推動知識管理:

使組織知識呈現明顯經濟效益產出或與企業利益、競爭優勢密切相關;發展有益于知識管理之良好的科技與組織基礎建設;發展適中適用、兼具標準系統與彈性結構的組織知識庫;形成有利于知識流通、創新的組織文化;對組織成員參與支持知識管理的活動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在組織內建立有助于知識流通的管道;高層主管的支持。

知識管理大體遵循五個步驟:第一,找準企業存在的問題;第二,明確擬開展的學術活動的目標;第三,創立由各級優秀分子所組成的知識隊伍;第四,改變企業文化;第五,利用各種網絡和有關技術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