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隋代商業管理政策

時間:2022-05-31 03:24:41

導語:小議隋代商業管理政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隋代商業管理政策

隋代統一且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為商業發展提供了眾多有利的條件,同時國家對人身控制的放松,也促使更多的人從事商業。這時候無論是商業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商業管理政策上,隋王朝拋棄了前代殺雞取卵的剝奪方式,開始從注重鞏固根基,對商業發展采取了積極扶持的態度。隋王朝是一個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的王朝,它推行了系列的商業管理政策,并都得到了很好的執行,這是隋代統治者在數百年的亂世環境下,主動對舊有制度的調整,去除了以往的積弊,重新建立了新的政治經濟格局,具有顯著的成效及深遠的影響。隋王朝通過采用制度來規范及保障商業活動,為后來唐朝的繁榮創造了重要基礎,并為封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隋代商業的經營管理政策及特征

隋朝以前的封建王朝大多采用對民間商業遏制的方式,漢朝統治者借鑒及發展了管仲的“官山?!彼枷?,實行了嚴格的鹽鐵官營政策,對歷代王朝產生了重要影響。到了隋朝,國家對商業管理政策發生了重要變化,改變了傳統控制、禁忌的政策,對商業采取了全面開放的政策,使得社會資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最終經濟得到了復蘇,社會呈現出繁榮景象。隋文帝時期,政府對商業管理重新定位,其主導思想是與民休息。在這種寬松的社會環境下,出現了開山澤之禁、除入市之稅的良好政策氛圍,為民間商業發展與繁榮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隋代商業管理根據資源分布情況可分為中央及地方經營兩大類,其內容也不盡相同。中央的手工業經營及管理主要由尚書省工部、少府監、光祿寺良運、太子家令司、尚宮局等組成,其中的尚書省工部是總政令機關,掌管國家整個的手工業生產。隋朝政府對地方商業的管理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本身或中央直接派員管理,且經濟管理還自成體系。太府寺作為國家的儲藏及物價的調節機關,與地方政府職能的相關性降低。興盛一時的隋代商業到了隋煬帝時出現了根本性的轉折,在商業管理政策方面,前期許多較好保護商業的政策沒有很好地沿襲下來,同時,統治者無視經濟規律,對商業直接干預成為了導致經濟衰微的直接原因。商業的穩定及發展一定要以社會的穩定為基礎,但是隋煬帝時期過度征收勞役,極大地破壞了商業發展的勞動力來源,特別是造成了農業的大蕭條,進而使得商業失去了重要的原材料及銷售市場。隋代商業在短短時間內走向了發展與繁榮,同時也在較短時間內轉向了衰落,這在任何朝代都很少出現這類現象。這除了隋煬帝個人的因素外,還有著深刻的社會制度及管理政策原因。

重本而不抑末是隋朝前期發展商業的主要管理措施,實現了資源與政府的共享,不但允許多方經營,而且還免受關市之稅,這些前所未有的商業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隋文帝的這一政策是對當時國家財政的根本性調整,主要是根據隋朝小農經濟的飛速發展及“輸籍制”使得政府的農業稅費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這是隋王朝明顯不同其他的朝代的顯著特征。這些商業管理政策的實施使得隋朝社會經濟重新獲得了活力,新生政權得到了穩固。同時,這些政策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以前,中國的商業完全是一種自然狀態,隋朝開始放開鐵、鹽、酒等商品經營的禁忌,是社會利益的重新整合與再分配。隋朝實行這些政策有著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連年的戰爭對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如何恢復生產成為了主要問題。另一方面,隋朝政權是通過不正當途徑獲取的,統治者為了獲取民心及打擊其他政權,在政治上有著安撫民心的作用。對商業管理方面,隋文帝及隋煬帝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隋煬帝在社會經濟取得巨大成果基礎上,對當時的社會生產不加重視,并企圖將國家及社會成本轉嫁到工商業身上,對它們進行了殘酷的剝削與壓榨,嚴重損害了當時的社會基礎,進而加速了政權的衰微。

二、隋代商品貿易的管理政策

隋朝時期,統治者對商品流通及貿易的政策較為寬松,沒有設置較多的障礙,這樣商品的流通及交換的發展刺激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再加上政治上的穩定、大運河的開鑿等,直接促使了隋代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及繁榮。隋代以前各朝為了擴大稅收,對商品貿易設置了眾多的稅收項目,這樣就限制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及商業的繁榮。但是,隋代對商品貿易實行了較為寬松的政策。楊堅統一中國后,為了穩定當時的政治形勢,故而廢除了入市稅收,并在社會經濟穩定后向全國推廣這一政策。這樣就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及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從事商業活動的積極性。隨著大運河的開鑿及南北經濟的交融,逐步建立了統一的全國市場。在管理機構上,隋文帝時期是由司農寺掌管,到了隋煬帝時就改為太府寺掌管。它們的最高行政官員的品級都較高,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的統治者對商業發展的重視。在具體管理形式上,中央與地方有著明顯的分工,在中央有兩京市令,在地方上有不同級別的市令,這樣就組成了一個掌管商業流動的較為完整的體系。為了有效保障商品交易的順利完成,隋代政府對商品市場進行了具體的管理規定。隋代不允許隨便的商品交易,雖然沒有規定具體的時間,但是它對交易時間還是有所限制的,如“二十門分路入市”??梢?,隋代的商品交易是在政府的統一安排下進行開市與閉市。在交易地點的選擇上也是由政府決定的,并將其納入統一的城市規劃當中。在城市內,政府專門設立了嚴格的坊市制度,將商業區與居民區分開。例如,隋代根據需要專門設立了兩京五市。在商品交易時,政府可以根據需要調整交易的地點。

由于商品流通沒有加以限制,同時政府為了加強中央的控制力,政府特地將一些地方性的大商戶遷至京城。同時,隋代政府也將度量衡標準的統一作為商品交流的前提。當時隋朝政府統一制定了度量衡器,《隋書•律例志》中記載“開皇以古斗三升為一升?!边@對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隋朝政府還對商品交易進行了管理與維護,嚴格打擊市場上的不法行為,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隋代對民族及海外貿易也非常重視,特別是隋煬帝更加重視海外及民族貿易。這種貿易主要是政治意義,其目的是擴大政權的影響力及對周邊地區的控制力。隋代對貨幣及物價的管理也有所創新,在貨幣政策上,鑄造新五銖錢,并重新確定了價值尺度,建立了新的貨幣信用制度。這對商業及社會經濟的繁榮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在物價調控上,隋朝政府采取了廣泛設倉的政策,這就大大提高了儲備能力,為物價的平穩創造了豐厚的物質保證。隋代相對寬松的商業管理政策使得商業經濟充滿了生機,規范并保障商業的發展與繁榮。盡管隋朝后期出現了商業管理政策上的變異與扭曲,但是與其他朝代相比,隋代有著顯著的重農而不輕工商的特色。隋代商業作為其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于當時的政治需要,其發展依賴于政治制度的保障及政權的穩定。隋朝前期由于實行較為開明的撫民以靜經濟政策,社會生產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特別是商業逐步走向了繁榮。隋代的商業數量較少,同時還對下層民眾開放了鹽、鐵等利潤較大的行業。可見,隋代的商業管理政策是官不與民爭利,這點可從公廨錢的經營管理方式上看出。公廨錢是隋代財政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隋朝政權曾撥給京中及諸州官府部分經費,并作為他們經營商業的資本,以補貼其官俸的不足。蘇曉慈認為這是與民爭利,建議廢除公廨錢,改用給地以營農的方式來解決官府的財政問題。其具體做法就是不再給官府公廨本錢進行投資、生息等,而是根據行政級別直接撥發土地,以地租收入等形式充當行政經費。這樣就避免了公廨錢制度出現的諸多問題。隋煬帝時期王朝逐漸走向衰落,商業成為了政權重要的壓榨對象,可見,政策在商業的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并直接決定著商業的發展道路與趨勢。

在講究人治的封建社會,統治者的個人愛好往往成為影響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隋代后期,商業逐步走向了衰落,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決定經濟的制度安排。封建社會有著濃厚的抑商傳統,即使像文帝這樣有著強烈改革思想的君王也規定了“工商不得仕進”。這是為了維護本已脆弱小農經濟及社會的穩定,但這就間接導致了商業者處于倫理的下位。隋代這種自由發展的商業經濟,在本質上不同于自由經濟,僅是具有自由經濟的個別特征而已,其實質只是封建政治在經濟領域的延伸。因為,他的政策制定權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通過行政性的命令來推行它的政策,而不是遵循經濟規律。另外,與自由經濟相比,隋代的商業發展還有著顯著的封閉性與局限性等特征,所謂的自由發展只是在狹小的政策范圍內的自由發展,很難實現真正的繁榮。在商品結構上,主要集中于生活資料方面,并處于較為次要的地位。所以,隋代商業的發展還不能算作自由發展的商業,因為其建立在農業剩余產品基礎上,不會有更大的潛力。其在短時間內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封建政府的商業管理政策。

作者:林瑜彬單位:溫州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