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在CCU的運用
時間:2022-04-24 11:21:36
導語: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在CCU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監護室(coronarycareunit,ccu)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本院CCU住院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床號單雙數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風險管理,觀察組進行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比較兩組誤吸、壓瘡、藥物外滲、墜床、跌倒及非計劃拔管情況。結果:觀察組誤吸、壓瘡、藥物外滲、墜床、跌倒及非計劃拔管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在CCU的應用效果較好,可有效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臨床應用價值相對更高。
【關鍵詞】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CCU
冠心病監護室(coronarycareunit,CCU)是臨床極為重要的一個科室,受重視程度極高。CCU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較高,與高危因素、高危環節較多有關。護理風險事件的有效防控不僅僅有助于降低不良安全事件的發生,提升患者安全性,且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對于控制護患糾紛的發生也有積極的臨床意義[1-2]。護理風險管理作為有效控制護理風險事件的干預方式,其對醫護患三方均有積極的臨床應用效果,但是不同的管理方式效果差異明顯。因此,本研究就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在CCU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本院CCU住院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20~75歲;CCU住院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好者。排除標準:昏迷及意識不清者;精神病史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癡呆者。按床號單雙數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風險管理,對皮膚異常患者啟用壓瘡風險評估單,對留置有管道的患者啟用導管維護單,各評估單掛于各床尾,每3天評估1次,直至患者轉出或出院。觀察組采用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在入院時即使用電子護理看板護理風險評估系統,先在電子系統采用各種電子量表進行護理安全風險因素評估,具體包括:防跌倒、墜床評估,防壓瘡評估,防脫管,防藥物外滲,防誤吸、窒息,防自殺,防走失等量表。護理人員對每例新入住CCU患者選擇相應的量表點開,在其下拉的貼合患者病情的選項打鉤,系統自動計算總分值,并自動顯示當前所屬風險等級(系統根據評估單分值設高危、中危、低危三個等級)。如達到中危以上等級的床號會顯示在護理看板相對應的護理風險項目一覽表上,中危床號用橙色字體顯示,高危用紅色字體顯示。每一護理風險項下均有防范風險的護理措施建議,護士只需點擊即可查看,中危以上護理風險項目會自動發送給護理風險管理組長。護理人員根據系統評級及其建議措施在對應患者床頭掛相應標識警示卡,如防窒息,每次進食或是鼻飼床頭抬高≥45°,每次護理前聽診肺部是否有痰鳴音及時行有效排痰;防脫管,班班重點交接管道護理,為患者翻身時確保管道順暢不牽拉,做好管道二次固定,必要時和家屬簽約束肢體同意書,適當約束患者肢體,確保管道安全;防壓瘡:每2小時翻身拍背,使用氣墊床,翻身枕,在皮膚易受壓部位放置減壓球等。通過觀察運用電子信息護理看板統一規范各護理風險項目程序后對患者跌倒、墜床、壓瘡、非計劃性拔管(胃管及導尿管),藥物外滲、食管返流、窒息等護理風險的發生率影響。兩組均護理1周。1.3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1)比較兩組誤吸情況。以吞水試驗對兩組進行誤吸程度的評估,其中偶有誤吸為輕度誤吸,飲水及進食時有誤吸的情況為中度誤吸,反復發生誤吸的情況為重度誤吸[3]。(2)比較兩組壓瘡情況。其中Ⅰ度為表皮無損傷,但存在皮膚發紅;Ⅱ度為表皮發紅,糜爛,存在水泡;Ⅲ度為損傷達到真皮層;Ⅳ度為損傷深達肌腱及骨骼等[4]。(3)比較兩組藥物外滲情況。以藥物外滲的面積為依據,其中≤5cm2為輕度外滲,>5cm2為重度外滲[5]。(4)比較兩組墜床、跌倒及非計劃拔管情況。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2~73歲,平均(60.42±7.74)歲,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學6例,初中及中專32例,高中及以上22例;疾病種類: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不穩定型心絞痛20例,嚴重心律失常10例,其他5例;APACHEⅡ評分:≤10分28例,>10分32例。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43~75歲,平均(61.03±9.02)歲;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學7例,初中及中專31例,高中及以上22例;疾病種類:急性心肌梗死26例,不穩定型心絞痛19例,嚴重心律失常9例,其他6例;APACHEⅡ評分:≤10分27例,>10分33例。兩組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2兩組誤吸情況比較。觀察組誤吸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9.412,P=0.002),見表1。2.3兩組壓瘡情況比較。兩組均未發生Ⅲ度及Ⅳ度壓瘡,觀察組壓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9.259,P=0.002),見表2。2.4兩組藥物外滲情況比較觀察組藥物外滲發生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217,P=0.022),見表3。2.5兩組墜床、跌倒及非計劃拔管情況比較觀察組墜床、跌倒及非計劃拔管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心血管疾病在我國屬高發疾病,且死亡率極高。而CCU是臨床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科室,患者的危重程度較高,同時護理需求程度極高[6-7]。另外,CCU患者護理風險較高,誤吸、壓瘡、藥物外滲、墜床、跌倒及非計劃拔管等均是常見的護理風險事件,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速度等,還可進一步加大患者經濟及心理負擔,也是導致護患糾紛的重要原因之一[8-9]。因此臨床對于CCU護理風險管理的重視性極高。護理風險管理作為有效防控護理風險事件的管理方式,其對患者的干預更為直觀、高效,可更為全面地提升對護理風險管理及相關防范措施實施,減少護理疏漏,降低護理不良事件與護患糾紛的發生率,提高護理服務質量[10-12]。研究普遍顯示,不同的護理風險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差異較大,因此找到更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模式是研究重點之一[13-15]。
本研究結果顯示,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風險管理,表現為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患者的誤吸、壓瘡、藥物外滲、墜床、跌倒及非計劃拔管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風險管理,說明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對于護理風險事件的控制效果相對較好,因此肯定了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在CCU的應用價值。分析原因,可能與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對CCU病房的各類高危護理風險因子通過護理電子看板信息化自動核算風險分值,自動歸類風險等級后生成高危項目一覽表等有關,因此對于風險的評估分級更為細致,也為針對性的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奠定了基礎[16-18]。同時,電子護理看板風險評估表融傳統護理記錄單與健康教育表于一體,設置的項目較全面,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強,護理項目不會被遺漏,而這也為護理人員提供了更多的直接護理時間,及早杜絕護理風險的發生,增加與患者溝通的時間,進行疾病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切實滿足患者身心需求[19-22]。
綜上所述,信息化護理風險管理在CCU的應用效果較好,可有效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因此臨床應用價值相對更高。
作者:馮燕梅 羅瑩怡 蹇祥玉 黃日蘭 單位:廣東省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 上一篇:疫情危機與商業銀行數字化對策
- 下一篇:大型醫療設備采購論證規范化管理探索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