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人本管理研討論文
時間:2022-05-04 10:16:00
導語:流通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人本管理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歷史地分析;中國的流通業要從“四低”現實出發,著力抓好“四高”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融化內外貿分割體制之堅冰非一日之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與分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對內外貿一體化要有一個客觀的認、外貿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舉足輕重,內外貿的作用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解決內外貿分割,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思維定式、借鑒外國的經驗,并結合中國的實際,逐步完善、擴充商務部職能、培育與發展內外貿一體的大商業企業集團、創造有利于內外貿一體的法律與政策環境、我國的流通觀念、流通功能、流通結構、流通方式、流通組織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提高流通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度、提高流通引導生產、促進消費,調節國民經濟運行的中間作用、提高加入WTO以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水平、提高流通業的市場集中度與流通效率等,具體請詳見。
一、歷史地分析
內外貿分割體制的形成,解決內外貿一體化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融化內外貿分割體制之堅冰非一日之功
1949年11月1日,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從1949年到1952年,貿易部統一管理國內貿易與對外貿易。從1953年至1977年在計劃經濟時期,逐步形成了內外貿分割的體制,長達25年。與內外貿分割的同時,形成了生產資料流通與生活資料流通,城市流通與農村流通的分割。先后成立了外貿部、商業部、糧食部、農產品采購部、水產部、第二商業部、城市服務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物資部,在改革開放前是商業部、物資部、外貿部三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與分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流通管理體制一直搖擺不定。1993年成立內貿部,把生產資料流通與生活資料流通以及城市流通與農村流通一體化,被外國人稱之為邁向市場經濟,形成統一大市場的重要一步,但不久供銷社與糧食部門又分離出來。1998年,本來應該實觀內外貿一體化管理,但顧慮重重,下不了決心。到2003年才成立商務部,從組織形成上解決了內外貿一體化,但晚了5年,且思想上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內外貿分割根深蒂固,加上商務部的成立是原封不動的外貿部加上一小塊內貿,使這種分割不可能徹底打破。這種長期形成的體制性、習慣性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商務部成立后,內外貿兩張皮,分割依然如舊,如最近召開的全國流通改革與發展工作會,這里的“全國流通”實際上只單指內貿,不包含外貿。內外貿不能真正融為一體,對整個大流通、大市場、大貿易的形成極為不利。但也不可能操之過急,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從制度上、思想上來一個脫胎換骨的改造,才能解決問題。
(二)對內外貿一體化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
內外貿分割的體制是歷史形成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揮過巨大的歷史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危害很大。但打破內外貿分割并不是說內外貿易是一回事,內貿與外貿是絕然不同的,打破內外貿分割,也不是說內外貿要平分天下,半斤八兩,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內需主導型,決定了內貿的重要地位,但外貿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舉足輕重,內外貿的作用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不能一概而論。現在的問題是商務部成立了,但并沒有在內外貿一體化上邁出多少實質性的步伐,這是需要反思的一個問題。
(三)解決內外貿分割,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1995年我在《人民日報》理論版發表文章,系統提出了“流通三論”即“流通決定論”、“流通調節論”與“流通一體論”。這里的“流通一體論”指的就是內外貿一體化。后來,又加上了“流通發展階段論”與“流通運行統一論”。1995年,我承接了國家級課題“跨世紀中國流通發展戰略研究”,其中有一個子課題叫“商品流通內外貿一體化研究”,這個子課題是由外貿部承擔寫的,負責人是周捷同志,王子先同志是主要起草人。對于中國流通的管理體制,我在總論中提出,在管理范圍上,可選擇實行面向全社會的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和商務管理體制;在機構設置上,實現內貿、外貿、旅游、工商管理、物價、質量監督、計量等合并;在管理方式上可選擇中央與地方兩級管理與中央垂直領導兩種形成并存。商務部的成立,從組織上宣布了內外貿分割體制的結束,但仍然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①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思維定式,即首先在思想上、認識上解決問題。過去我們講一個人組織上入了黨,思想上沒有入黨,商務部成立好像組織上解決了問題,但如果思想上沒有解決問題,實踐就會出偏差。
②借鑒外國的經驗,并結合中國的實際,逐步完善、擴充商務部職能,把目前仍然分割的流通職能集中起來,形成大流通格局。目前商務部要轉變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會、政會分開,從管制政府到有限政府,并按實際需要設置機構。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③培育與發展內外貿一體的大商業企業集團,作為一種主導力量,包括批發與零售企業,不要再去區分內貿企業與外貿企業,要全國一盤棋。做強大的與放給小的要同時并舉。抓大商貿企業集團的培育早就提出,但抓得不力,成效欠佳,形成了十分被動的局面。
④要創造有利于內外貿一體的法律與政策環境。凡影響內外貿一體的制度性法規應一律廢除。
二、中國的流通業要從“四低”,即消費率低、市場集中度低、流通業對國民經濟貢獻率低以及流通效率低的現實出發,著力抓好“四高”
談到流通,就有一個對當前中國流通業的一個總體估價問題,我在“跨世紀中國流通發展戰略”國家級課題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流通體制改革與流通的產業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國的流通體制改革經過起步、發展,目前處于深化階段。我國的流通產業發展處于社會化、現代化中期,我國商品流通的市場化程度從商品通過市場銷售比例、價格形成機制、多元化流通格局、商品市場成熟程度、市場中介組織發展情況等因素綜合衡量,已接近60%。”
“改革開放以來,影響流通發展的因素很多,但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轉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從溫飽型向小康型的轉變是兩個最根本的因素。這使我國的流通觀念、流通功能、流通結構、流通方式、流通組織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未來的10年至20年,將是有中國特色的商品流通總框架逐步形成時期,是商品市場體系逐步建成的時期,是流通的社會化、現代化、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迅速推進時期。抓住了這一時期的流通業,就是抓住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流通業將成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我同時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即第一個10年(2001-2010),完成兩個根本轉變,形成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流通總框架和大流通、大市場總格局,與整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第二步,即第二個10年(2011-2020),商品流通市場化基本完成,與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相一致。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流通的現代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講到流通還有一個對什么是流通。什么是流通業的認識問題。我認為馬克思已給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馬克思把法國庸俗政治經濟學派代表人物薩伊•讓•巴蒂斯特(1767-1832)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的“三分法”變成“四分法”,明確“流通”(交換)是社會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獨立的經濟活動。明確流通是“商品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對商品流通來說,有兩樣東西始終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貨幣”(馬恩全集25卷,第385頁)。他還提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關系的總和”(馬思全集23卷,第188頁)。所以,從大的概念講,流通應當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但我們日常談到的流通,往往是小概念的流通,即商品批發與零售。鑒于這種理解,對什么是流通產業也會有二種解釋,但我們習慣于把批發業、零售業及相關的服務業稱為流通產業,而不包含金融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信息產業。但不管是從大概念或小概念來理解,流通是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一個宏觀問題,是國民經濟大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在[next]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通過流通決定生產已成了一個客觀規律,流通也是生產力,但在我國目前國民經濟的運行中,重生產輕流通的烙印很深,仍然阻礙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在流通的運行中,是重零售輕批發,同樣阻礙著中國市場的發展與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當前,中國流通業要敢于面對“四低”的實際。2003年,我國的投資率上升到43%,而消費率不足57%,下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失衡達到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程度。中國的消費率長期以來在60%左右徘徊,比發達國家低10至20個百分點。消費率中,政府消費有增無減,而下降的是居民的最終消費,這與以人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不相稱的,流通部門要十分關注這一問題。
市場集中度低在中國十分突出,美國的商品市場集中度為69%,中國不到10%。連鎖店銷售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美國為60%,中國只有6%。美國零售前100強的銷售額占全社會銷售額34%,中國前100強只占8.91%。
流通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2001年美國為21.7%,日本為13.9%,中國2002年為7.8%。流通就業人員占全國就業人數的比例日本為22.95%,美國為20.66%,巴西為13.4%,中國只占6.73%。
中國流通效率低,流動資金的年周轉次數只有3次左右,而發達國家達到20-30次。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2003年中國為21.4%,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只有10%左右。流通領域信息化水平不高,電子商務交易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例很低,流通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商務部要從“四低”的實際出發,著力促進“四高”。
第一,提高流通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度。對流通有決定性影響的有四大因素,一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處于最后沖刺期,改革深化,結構性調整加快;二是進入全面建設小康時期,消費結構升級,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三是加入WTO,機遇與挑戰同在;四是從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長,向以人為本,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面發展,新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提高經濟運行質量。這些對中國的流通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提高適應度,既靠看得見的手,也靠看不見的手,雙管齊下。
第二,提高流通引導生產、促進消費,調節國民經濟運行的中間作用。目前中國已出現供大于求的常態,好像已進入消費者主權時期,其實并不然,由于中國政府的一些政策導向,加上政府的強制性行為,使經濟軌跡出現扭曲,同時削弱了流通引導生產與促進消費的作用。在某些領域,某些地區實際上仍然是生產主宰著一切。商務部如何通過進出口貿易調節國內供需,如何通過市場調控確保供大于求的常態是首要任務。是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把內外貿融合在一起。
第三,提高加入WTO以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水平,也就是提高中國流通業的國際化水平。
中國的進出口貿易2003年已達到8512億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依存度在提高,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增強了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
中國加入WTO,外資、外商大量進入中國市場,1979年到2003年,中國引進外資累計已接近5000億美元。就流通業講,世界零售業50強中三分之一已進入中國,世界物流前10強已全部進入中國。下一步是世界級批發商的進入。我不同意在5年之內,跨國零售集團將控制中國60%的市場的說法,因為不可能。但跨國流通企業集團的進入,的確有利有弊,我們不能小視。加入WTO的承諾,我們不可能把人家擋在外面,老喊狼來了沒有用,而要做如何加快改革與發展這篇文章,要做健全與完善國內流通經濟法這篇文章。而這兩篇文章我們做得都不好。
第四,提高流通業的市場集中度與流通效率。也就是說要提高中國流通業的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法制化水平。
連鎖經營、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是流通現代化的重點,但不是流通現代化的全部。連鎖經營、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不是同一層次的東西。連鎖經營是講的零售的一種主要業態,現代物流講的是國民經濟運行與企業經濟運行的一種新的模式,而電子商務是指商品交易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抓好這三大任務,對中國流通業的發展關系極大。但中國流通業的現代化絕非這三件事,比如流通企業結構的現代化。
流通業同樣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結構性矛盾,如所有制結構、企業結構、地區結構、供需結構、形態結構等等。比如信用體系問題。中國如沒有一個完備的信用體系,中國人如果沒有起碼的信用意識,中國的流通業將陷入深淵。又如批發業問題,一些人認為市場經濟不要批發環節,但實際上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批發與零售營業額之比為4:1。沒有批發體系就不可能有完備的市場經濟。又如三農與流通業問題,農產品流通與農村網點建設仍是個十分薄弱的環節。再如,中國流通模式與商品市場建設問題以及中國流通法制問題等等,都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一些重大問題,大部分是深層次的問題。這里特別要提出流通業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問題,實現流通創新,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一篇更大的文章,建議列一個重大課題來做。
- 上一篇:學校上半年政教處工作總結
- 下一篇:學校上半年學生科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