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地融倉機制發展農村物流論文

時間:2022-05-11 10:33:00

導語:創建地融倉機制發展農村物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建地融倉機制發展農村物流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設計的科學依據;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的科學構想;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農村物流日益得到黨和國家及科研機構的高度重視、網絡經濟理論、知識經濟理論、虛擬經濟理論、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的設計,既要立足“三農”發展,又要區分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特點、科學地選擇運作模式提供理論指導、“地融倉”模式的科學內涵、“地融倉”模式的科學設計、“地融倉”模式的科學選擇、不同地區或區域應采取不同的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虛擬型”地融倉模式等,具體請詳見。

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農村物流日益得到黨和國家及科研機構的高度重視。怎樣加快我國農村物流建設,解決農村物流建設的金融支持“瓶頸”,發展農村物流金融,這已成為推進我國農村物流建設的關鍵。如何有效地融合農村物流、資金流、土地流和信息流,以適應農村物流的“即時性、時效性”,如何設計和選擇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運作模式,以實現“快捷、方便、靈活”的農產品物流,不僅能優化農村物流供應鏈管理,降低農村物流運營成本,提高物流綜合服務質量,而且能對深化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優化農村金融市場資源要素和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產生重要且積極的影響。

一、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設計的科學依據

由于現代化網絡的運用,要求打破其交易的地域限制,使農村物流產品配送從生產地到最終消費者能實現物流空間距離,從而實現專業化、系統化、網絡化、信息化、規模化、層次化,即現代物流一體化,因此,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必須打破傳統物流的“融資信貸”模式格局。

1.網絡經濟理論、知識經濟理論、虛擬經濟理論,為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的設計、選擇和拓展奠定了理論基礎。(1)傳統經濟面臨的是一種“生產至上”的外部環境。如何以盡可能低的價格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產品,實現規模經濟,獲取最豐厚的利潤,是企業管理者最關心的問題。傳統經濟的利潤大都集中于生產環節,形成典型的“重生產、輕流通”的格局。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為實現農戶從物資采購到農產品形成,從農產品儲藏、農產品流通加工到農產品銷售(消費)的多種活動,以及農村區域內農民生活用品的購買活動的集成,就必須打破傳統經濟思想的束縛。(2)網絡經濟是伴隨信息技術革命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網絡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網絡效應,即每個用戶連接到一個網絡的價值取決于已連接到該網絡的其他用戶的數量,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網絡自身的系統性和網絡內部成分之間的互補性。因此,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隨著現代網絡信息化的日趨發展,要求將農村物流從區域內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出發,共同搭建農村物流金融信息交易平臺,在其交易系統內實現“方便、快捷、安全”的農村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共享集成。(3)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顯形知識是容易獲得的,而隱性知識是一種意念知識.它往往貯存于人的腦子里或企業的組織關系里,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知識經濟中,往往是隱性知識決定了企業競爭力的強弱,但將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卻不是每個組織都能做到的。因此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要求設法把“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實現其組織核心競爭力的提升。(4)虛擬經濟是市場與企業融合的一種形式。市場與企業之所以產生融合,是因為企業與市場各有比較優勢,只有將兩者相互融合,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在虛擬經濟中,企業可以超越現實時間和現實空間的限制,實現“時間和空間之間的相互轉換”。因此,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要求不斷拓展農村物流金融市場資源要素,通過信息流,充分實現農村物流與金融業資金流的高效融合,提升農村物流業與金融業合作“共贏”的績效,以達到現代企業發展的帕累托最優境地。

2.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的設計,既要立足“三農”發展,又要區分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特點,因而其運作模式可分為簡單的“契約型”模式、多功能的“集成型”模式和安全穩定的“虛擬型”模式三種。(1)“契約型”模式。該模式是通過契約的形式所建立的農村物流金融企業各行為主體之間一種長期的合作關系。其優點是農村物流企業可以得到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還可以得到金融機構在理財方面的幫助,從而擴大自身的規模并精簡其組織機構,有利于集中農村物流企業的資本要素來發展其核心業務,同時提高農村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金融機構通過以契約的形式與農村物流企業形成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既可以清楚地知道農村物流企業的現狀,控制其貸款風險,也可以保證自己穩定的業務量,避免自身資金的閑置。2一該模式的特點是運行簡單,不需要構建其他新的組織,契約雙方也不必介入對方的具體運作過程。但由于某些行為主體不可能與每個行為主體都簽訂契約,所以使得它們與其他行為主體之間缺少協作,從而不能實現資源更大范圍的優化,且各行為主體之間缺少溝通的信息平臺,會造成大量的重復建設,從而使得農村物流金融企業產生資源浪費(見圖1)。(2)“集成型”模式。該模式集成了農村物流金融的多種功能,包括資金支持、特殊的金融服務、信息處理、信息共享、互助協作以及其他的農村物流金融的輔助功能。其優點可拓展農村物流金融的服務范圍,避免契約型農村物流金融的缺陷;它通過對農村物流企業、農村金融機構,甚至對普通農戶的資源信息整合,共同形成農村物流金融供應鏈的企業聯盟,使得企業聯盟內部各行為主體選擇自己的最優決策,同時實現農村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傳遞。其特征是構建信息平臺,實現農村物流金融信息共享和交流,使各行為主體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指導制定運營計劃,優化農村物流市場及金融市場資源要素;同時,在其交易系統內尚能方便、快捷、安全地完成各自的資金和信息流通,各行為主體實行協作,如某些票據可以內部通用,減少交易成本。但由于各行為主體的合作伙伴關系,實行獨立核算,在利益不一致的情況下,要實現更大范圍的優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見圖2)。(3)“虛擬型”模式。此模式是農村物流企業、銀行、農戶之間的一種虛擬經營運作方式,各行為主體憑借各自的資金、產品、人才、技術等資源要素優勢進行合作,按照各利益主體的投資比例組建虛擬農村物流金融網絡,各利益主體之間揚長避短,通過整合創新其他主體的核心能力和資源,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形成比較完整的、多功能的現代農村物流金融網絡。其優點是,采用會員制的形式進行運作,各行為主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成為農村物流金融虛擬企業會員,進入虛擬網絡中進行交易。其特點是安全、穩定,能極大地整合各利益主體的優勢。但這種模式需要更高的技術支撐,所以這種模式的適用范圍受到一定的客觀條件限制(見圖3)。

3.無論是“契約型”、“集成型”模式,還是“虛擬型”模式,其影響因素都主要包括人才、技術、資產規模等方面。因此,對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進行經濟學分析,可為科學地選擇運作模式提供理論指導。

假設運用農村物流金融模式能產生的利潤函數為E=f(N,M),其中,N表示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的資源整合能力,包括農村物流金融機制的設置、人才的培養與運用、協作能力等;M表示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的運營能力,包括硬件設施的建設、政策法規的應用、資金實力等。但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的資源整合能力、運營能力都受到其模式所能帶來的業務量X和成本y的影響,假設其他的影響因素相對穩定,在“契約型”模式中,農村物流金融企業各行為主體之間通過契約的形式開展合作,對契約外的主體沒有外部效應,其運作模式的業務量與相應的成本呈線性關系,隨著業務量的增加,相應的運營成本也線性增加。在“集成型”模式中,集成了聯盟內各主體的優勢,實現了信息共享,行為主體之間可以減少單位業務量所需要的成本,其運作模式的業務量與相應的成本曲線呈曲線關系,且曲線的斜率隨著業務量的增大而減小。在“虛擬型”模式中,其曲線與“集成型”模式類似,但它能在更大范圍內利用各主體的優勢,安全穩定,減少物流金融網絡內成員之間的交易成本,其曲線斜率變化更大,單位業務量成本減少則更快(見圖4)。

圖4中,在業務量較少的x1處,“虛擬型”模式的運行成本最高,“集成型”模式次之,而“契約型”模式的運行成本最小。這是因為“虛擬型”模式對硬件(如資金、產品等)、軟件(如人才、技術等)的要求相對較高,需要先進的信息處理系統、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大量的資金做后盾,以及許多配套的機構設施的建設。“契約型”模式只需要簽訂一個契約,花費的只是相應的簡單交易成本,在業務量較少的情況下,具有成本低的優勢。而在業務量較大的x2處,“虛擬型”模式的運行成本最低,“集成型”模式次之,“契約型”模式的運行成本最高。在業務量較大的情況下,“虛擬型”模式和“集成型”模式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規模效應、資源整合效應,從而大大降低自己的運行成本,而“契約型”模式需要花費大量的信息搜尋成本及需要面臨一些違約風險。此外,從效益來說,某地區在選擇某種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后,還需要分析其是否能充分發揮該種模式的優勢,找到一個最優的運營點或該點附近的一個區域。

二、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的科學構想

1.“地融倉”模式的科學內涵。

(l)歷史淵源。物流金融起源于物資融資業務,物流和金融最早融合可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美索不達米亞的“谷物倉單”,以及近代英國的“銀礦倉單”。隨著銀行、期貨等行業的發展,20世紀初,沙俄的“谷物抵押”貸款,便成為物流金融的雛形。早在1916年,美國以政府為基礎,頒布了倉庫存貯法案,建立起一整套為家庭式農場融資的“倉單質押”系統規則。在我國,1987年陳淮提出了構建“物資銀行”的設想;20世紀90年代初學者們探討了“物資銀行”的運作模式,通過“物資銀行”來完成物資品種的調劑和串換。比如,任文超探討了“物資銀行”解決企業的三角債問題;王治等人提出了“權利質押”和“流動貨物質押”兩種物資融資業務的運作模式。

(2)科學的理論來源。早在2000年,復旦大學朱道立教授在主持廣東順德無六基地項目時首次提出了“融通倉”概念,并在“2004年中國物流創新大會”上對其內涵進行了相應的拓展。“融通倉”是指融、通、倉三者的集成、統一管理和綜合協調。“融”指金融,“通”指物資的流通,“倉”指物流的倉儲。“融通倉”把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綜合管理,其目的是為提升顧客服務質量,提高經營效率,減少運營資本,拓寬服務內容,減少風險,優化資源使用,協調多方行為,提升供應鏈整體績效和增加整個供應鏈競爭力。“融通倉”作為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創新業務平臺,不僅為銀企間的合作構架了新的橋梁,也為現代物流企業,特別是中小物流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

(3)概念內涵。簡單地說,“地融倉”模式是農村物流運營利用農地質押融資模式,即農戶或農民用自己擁有的土地向金融機構(銀行業)質押信貸,或由銀行信貸擔保向農村物流企業開出“提單”,農村物流企業依據“提單”向農戶或農民供應貨物商品等。在這里“地”是指農村土地,“融”是指資金融通,“倉”指獲取倉單。地融倉模式將集成和協調農地、金融、物流三者的有序運營,從而把物流、資金流、土地流、信息流高效地融合并進行綜合管理,這無疑對增強農村物流供應鏈金融整體績效和核心競爭力,優化農村土地資源要素,提升金融資本市場運行效率及其資本運營水平,推進建立農村土地金融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地融倉”模式的科學設計。

(l)客觀基礎。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建立農村土地金融制度,為我國農產品流通順暢及農村物流迅速發展提供現實基礎及保障。就農村物流建設來說.2009年2月25日,國務院第52次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了《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提出“在農村廣泛應用現代物流管理技術,發展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的直銷和配送,以及農資和農村日用消費品的統一配送,建立農村物流體系。”同時,我國政府也逐步啟動了一系列旨在扶植和促進中小物流企業發展的融資新政策,使各商業銀行對中小物流企業的貸款比以往有所增加,這些都為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的創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2)總體思路。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的構建,要求建立以“政府為引導,市場為導向,農村物流企業和農地擁有者(農民或農戶)為主體,金融機構(銀行業)為依托”的多元利益主體的復合式模式,多方博弈,各方受益,以滿足帕累托最優原則。一方面,從實際出發,改革現行農村土地制度,明晰農村土地的產權問題(包括土地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擔保法》等法律制度,破除農村“土地財政”,實現城鄉土地同價,確立農民土地財產權(使農村土地物權化),逐步使農村土地資本化,建立農村土地信托流轉交易平臺和失地農民的政策補償機制等。另一方面,加強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農村土地金融制度。在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創建中,除了農村商業銀行開展地融倉模式建設外,郵政儲蓄銀行也要開展地融倉模式建設,充分發揮郵政儲蓄銀行自身的資金優勢和網絡優勢。同時,鄉村銀行開展地融倉模式建設也不能忽略。因此,結合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設計的科學依據,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可設計為“契約型”地融倉模式、“集成型”地融倉漠式和“虛擬型”地融倉模式,

3.“地融倉”模式的科學選擇。科學地選擇“地融倉”模式,應該因地制宜,即不同地區或區域應采取不同的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1)西部欠發達地區“契約型”地融倉模式。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落后,嚴重缺乏人才、技術、資金,加之地理環境復雜,農村物流相當落后,且農村金融也相對滯后,農民還處在一種相對簡單的生產狀態。如果選擇集成型或虛擬型的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就會使得投入過大,收益較少,從而造成資源浪費,而且西部地區也不具備組織較高形式的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的條件。因此,目前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適宜采用契約型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通過農村商業銀行、農村物流企業、農地擁有者(農戶)之間簽訂一系列契約促進各自的發展壯大。(2)中部地區與東北老工業區的“集成型”地融倉模式。中部地區與東北老工業區經濟發展較快,較西部地區有人才、技術上的優勢,土地資源要素優越,資金勢力也相對充裕,農村物流與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也較迅速,農民的覺悟及文化底蘊相對西部也較高,但總體上發展仍不夠,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因此最適合這兩個區域的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應該是集成型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3)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虛擬型”地融倉模式。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好,技術、人才實力最雄厚的地區,“寸土寸金”且有著強大的資金后盾。由于該地區農村城鎮化水平高,網絡、道路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農民的市場意識也相對較高,不論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都已達到組建虛擬型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的條件。通過組建虛擬型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使得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更上一個臺階,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將虛擬網絡拓展到海外,形成一個外向型的農村物流金融網絡,從而更大程度地發展我國現代農村物流。

三、結論

農村物流金融模式的選擇,是解決農村物流建設金融供給短缺“瓶頸”的首要問題。為實現“快捷、方便、靈活”的農產品物流,必須有效地融合農村物流、資金流、土地流和信息流,科學地選擇農村物流金融運作模式,創建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不僅能優化農村土地資源要素,促進農村土地信托流轉,把農村不動產的“死土”、“荒土”盤活成為動產質押的“活土”、“金土”,而且能深化我國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提升農村金融市場資源要素效率及其資本運營水平,這是我國發展農村物流企業的融資新渠道,也是現代金融業增強競爭力尋求新業務的利潤空間。因此,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必將成為農村物流供應鏈金融新范式,這無疑對推進我國新農村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土地金融制度,進一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物流,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決策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