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及學生同頻互動建設物流管理探討

時間:2022-06-04 08:45:24

導語:行業及學生同頻互動建設物流管理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業及學生同頻互動建設物流管理探討

摘要:本文研究了物流管理課程建設問題,認為物流管理課程應該與當前物流行業的發展和當代大學生特點相符合。文中對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認為建設《物流管理》課程,可以從三方面著手:提高與物流行業匹配度、把握當代大學生特點進行教學、課堂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這些做法能夠使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效果得以切實提升。

關鍵詞:物流管理課程,行業匹配度,當代大學生,線上線下結合,教學效果

物流業正在發生著變化,時代的發展使許多物流企業,甚至大型物流企業深陷在競爭漩渦中。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人才是關鍵一環。《物流管理》課程是直接為物流行業提供人才培養的課程,讓課程與時代同步,為企業和行業培養合格乃至優秀人才,需要《物流管理》課程教師認真面對和思考。

1物流管理課程與行業匹配問題及同頻互動解決方案

1.1物流行業動態特性加劇

進入新世紀,流通變得至關重要,電商產業井噴式發展及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等使得物流一時成為社會熱點,并擔負了相當多的戰略使命。同時,物流的新業態隨著行業的演變而進化,公路有快遞、城配、公路港等;鐵路有高鐵行包、駝背運輸、中歐班列等;數字物流有無人機、各種驛站、網絡貨運等,物流業在過去幾年迅猛發展,已經散射出眾多細分行業,應用場景類的物流變為綜合性非常強的疊加復合學科。

1.2課程與行業匹配度不高

物流管理課程教學卻遠未跟上行業發展,變成了一個處在“十字路口”的課程,學生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不多,若從事科研理論研究又過于淺顯或空泛。一方面,物流企業與行業的用人需求量仍然很大,迫切需要高端合格人才;另一方面,課程教學與行業發展脫節,缺少動態數據化課程內容。現實中表現之一是物流行業高薪集中在園區管理、設備運營、物流金融等領域,而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往往很少涉及。

1.3課程與行業同頻互動解決方案

當前物流數字化、智慧化趨勢明顯。數字化物流以移動科技、大數據和傳感器、云服務架構為基礎,在市場推廣、業務追蹤、倉儲處理及企業服務鏈條的支持與銜接上將發揮重要作用。智慧物流使更多的基礎操作被AGV、視覺引導系統所取代。這些都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1)引入最新的物流行業案例。課程中可以引用最新的物流行業案例,如2017年京東物流子集團的成立意味著什么?2020年病毒疫情對物流的挑戰有哪些?通過物流時政新聞,引導學生們深入思考物流行業發展,并鍛煉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2)邀請企業專家進入課堂。通過知名物流企業的專家進入課堂,拉近學生與物流企業的距離,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將所學理論更好地與企業實踐結合。(3)理論課程加入實驗環節。物流管理課程需要面向行業實踐,通過實驗教學的主要環節與步驟,經過分組討論及撰寫實驗報告等,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目的。

2物流管理課程與教學對象匹配問題及解決方案

2.1教學對象新特點

《物流管理》課程的教學對象當代大學生表現出許多新的時代特點:信息獲取渠道多層次化、知識面更寬廣、興趣廣泛、探索新知識的愿望更強烈。

2.2課程與教學對象匹配度不高

當代大學生,與幾十年前的學生在進入課堂時的知識儲備完全不同,他們取得信息的渠道無限擴展,使得傳統的課堂形式和內容不能滿足他們對教學的需求。《物流管理》傳統教學模式,以教材講授為主要模式,動態性和針對性較弱,教學內容更新速度慢,無法滿足學生追求新知識的學習欲望。

2.3課程與教學對象同頻互動解決方案

《物流管理》課程應從學生知識獲取、考核形式、行業適應等方面解決與教學對象的同頻互動問題:(1)教學過程要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實際需求,教師從生產知識的角度,變講授為鏈接,準確地篩選和傳遞物流知識,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并得出結論。課程教學應激發學生做出更多與專業學習相關的行為。教師需要篩選甄別學生特征,為不同性格稟賦的學生提供更加適宜的教學內容。在當前的新技術條件下,教師更要因材施教,使“千生一面”的教學變為千生千面。(2)課程考核方式要充分考慮物流行業場景性比較強,適當增加實驗環節成績的比重,改變目前單一的采用閉卷考試方式。受到高校教學條件的限制,物流行業有些需要進行實地調研或展示的內容無法進行現場考核,但是可以依托物流場景增加實驗環節,讓學生整理數據形成實驗報告和展示匯報。通過調整課程成績的評定方式,逐步增加過程性考核比重,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3)物流管理課程教學內容安排,要考慮行業新人的特點,面向行業發展,針對學生作為職場小白的起點問題、疑難問題、易錯問題,兼顧專業性與通識性,使得教學重點更有針對性。

3《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效果精準度提升方案

3.1交叉學科特點要充分體現

物流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具有鮮明的交叉學科特點。如物流與金融學科的融合產生出貨物租賃融資等領域;物流與工程學的融合產生出AGV、自動化倉儲分揀等領域。物流崗位的這些變化,使得今天在物流業務中遇到的一件事可能就是一個綜合的挑戰,并且這些挑戰跟以往不同,是只用單一門類的知識很難應對的。在物流理論教學方面的EOQ模型、牛鞭效應理論、路徑規劃問題等,既需要原理更需要所分析的數據,在課程教學中要體現出學科的疊加與融合。

3.2培養復合型人才

現代物流圍繞業務單元組織,不再單單按照領域劃分,只有復合型人才在未來物流領域才能發揮更大作用。培養復合型人才,從物流管理課程教學來說需要做到:重構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體系。(1)重構課程體系。本科的物流管理課程應該合理設置操作類課程內容,同低學歷就業者拉開距離,加大工具類課程,使新時代的學生在工具掌握方面更勝一籌。目前物流管理課程的倉儲管理等一系列的場景領域,要使學生熟悉這些實操經驗。重構課程體系,在校期間的實習是重要方面。在保證實習工作環境和工作強度基礎上,通過實習使學生適應現場場景。(2)實踐體系構建。通過校企合作來培養師資團隊。物流行業實踐性強,師資團隊也需要一線磨煉。高校應主動聯系物流企業介入物流教學。物流企業基于管培生體系建設,也有與高校合作的驅動力,為產教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礎。另外院校應適當承接企業課題,既培養師資又能深入理解企業操作層人員需求,增強教學內容與物流企業一線鏈接的緊密度。還可搜尋行業導師的人選,使有情懷、有擔當、有能力的細分領域的產業專家,成為引導學生邁入物流世界的師傅。

3.3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案

以線上線下混合式進行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成為解決一系列問題的方案。《物流管理》課程通過樹立以學習成效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交互式環節,充分利用移動互聯時代紅利,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1)明確資源建設與課堂組織,這是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的兩個組成部分。在資源建設方面,理論課程多年教學積累可提供一套完整教學材料及教學資源。在課堂組織方面,明確線上針對共性知識、線下針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基本思路,把教學變成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形成課外與課內互補、課后是課堂的提高的局面。(2)明確線上與線下分工。《物流管理》課程以互聯網+的思維方式為引領,以“雨課堂”等新的教學工具為教學平臺,結合多種互聯網形式,通過線上線下混合、理論知識與適當實驗緊密結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這種混合式教學方式,線上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可進行師生互動,可要求學生在線上完成自主學習、完成作業、章節小結、成果展示等,同時線下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方式依然保持一定比例,用以解決線上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3)明確課前課中課后的側重點。在課前,充分利用網絡視頻資源,推送與課內理論知識相關的預習資料。在課中,以引導式講解重點難點加實物圖片展示,增強學生感性認識。鼓勵學生提問、互學,加強師生互動。在課后,布置作業和推送復習資料,促進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教師通過批改作業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及時全面地掌握學情。

4結語

物流是動態更新步伐較快的朝陽行業,相應地,物流管理課程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數字工具、設備運維、規劃運籌等與行業同步發展的。當前,物流管理課程面臨著重新找尋定位的問題,本科階段的教學更要突出物流行業特點,促進物流管理課程與行業、與學生的同頻互動。《物流管理》課程未來應著重改革創新授課方式,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升教學效果,真正提高學生的物流管理綜合素質和能力,更好地服務行業、學生和社會。

參考文獻:

[1]祁娟.聚焦寄遞安全,快遞行業迎來更嚴規范[J].運輸經理世界,2020(01):10-13.

[2]周經,黃凱.研究生課程互動式教學方法探析——以《國際投資學》課程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3):66-70.

[3]趙旺來,趙亞楠.“互聯網+”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發展價值及建構路徑[J].教學研究,2019,42(01):1-5+17.

[4]趙云霞,白佳海,周燕.《材料科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39):112-113.

作者:劉瑛瑩 單位: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