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業金融業務研究
時間:2022-07-06 09:36:49
導語:物流企業金融業務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物流金融
金融機構、物流企業和中小企業是物流金融業務的三大主體。物流企業承擔“擔保”管理領域、金融機構承擔“融資”管理領域共同為中小企業服務。
二、湘潭市物流企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湘潭市物流業認真落實穩中求進系列政策措施,積極適應市場變化,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物流盈利空間明顯縮小的現象,因此,開展創新型的增值業務將成為湘潭市物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國家在政策上給予了大量的支持發展湘潭物流業,《物流業中長期規劃(2014年~2020年)》、《湖南現代物流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湘潭荷塘物流園區建設規劃相繼出臺。由此可見,湘潭市物流業發展政策前景相當可觀,開展創新型增值業務以提高物流盈利空間是當前物流業發展的新動力。隨著湘潭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截止2017年底,湘潭市荷塘物流園區、鴻盛物流園區等園區相繼成立并開發。湘潭市物流企業數目在增加,其中,3A級及以上的物流企業共計18家,云通物流服務有限公司(5A)、偉鴻食品有限公司(4A)、湖南湘鋼鴻盛物流有限公司(4A)、湖南天士力民生藥業有限公司(4A)等知名物流有限公司居全市前列,并擁有先進的搬運,裝卸、運輸等物流設備,其中云通物流服務有限公司可打造成江南物流設備技術最先進的示范基地。由此可知,湘潭物流業發展已然相對成熟,顯然具備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條件。
三、湘潭市物流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必要性
(一)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迫切需要。隨著湘潭保稅區的成立并開放、湘潭政府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東南部經濟轉移等因素的影響,湘潭中小企業逐年增多。但是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經濟時代,很多中小企業因資金流轉困難并無法得到銀行貸款而面臨停滯發展甚至破產,然而這些中小企業在運行過程中還具有相當規模的動產像原材料、產成品等滯留在存儲環節,足以抵押貸款資金。可是由于我國銀行業的分業經營制度不允許銀行經營倉儲業務,加上銀行缺乏專業的產品價值評估、倉儲管理、商品拍賣等專業知識,使銀行將中小企業的這批動產質押貸款業務拒之于千里之外。因此,湘潭物流企業如果開展了物流金融業務將對于瀕臨破產或急需進一步發展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顆璀璨的救星。物流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將解決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被占用問題。物流企業如果開展物流金融業務將能提供涵蓋物流業務增值服務的物流金融服務,可以盤活企業物流領域內的資金,從而使企業換發出新的生機,中小企業求之不得。根據湘潭實地隨機調查中小企業問卷50份,有效問卷50份,發現有69%的中小企業在融資有較大困難,由此可以發現湘潭市物流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可以占有湘潭一半以上企業的市場,發展態勢良好。(二)物流企業創新服務需求。如果物流企業開展物流金融增值服務,將可以擴寬物流經營范圍,增加物流企業利潤,帶動湘潭經濟的發展。由于物流金融服務大多數服務環節與傳統物流業務重疊,加上有中小企業貨物作為抵押,不會增加物流企業太多的成本和風險。物流企業按照傳統的業務模式,增加對中小企業物流領域內的產品和原料等動產進行控制,并對其進行價值評估、開出價值評估單給金融機構,幫中小企業進行估價貸款。如果中小企業按時還款,物流企業收到金融機構的還款憑證即可歸還產品和原料等動產處置權。如果中小企業因為破產或者其他原因無法償還貸款,中小企業可以對其控制的產品和原料等動產進行拍賣處置歸還銀行貸款。物流企業從中可以獲取物流運輸、倉儲、物流金融服務等利潤。根據湘潭實地隨機調查物流企業問卷20份,有效問卷20份,發現有85%的物流企業高層認可物流金融業務的開展,只有極少數還在考慮中。由此可以發現湘潭物流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土壤肥沃。(三)金融機構創新服務需求。如今,由于第三方支付交易平臺的深入人心,大大的沖擊了金融機構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服務優勢漸失。在這一態勢下,如果金融機構與物流企業合作共同開展物流金融服務將擴大金融機構服務范圍,實現多元化格局盈利,增加收入。對于金融機構來說,由于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譽等級無法評估,所以非常需要物流企業提供配套的評估等服務。在物流企業的記錄中,中小企業的銷售、庫存記錄非常明了,物流企業更加清楚貨物的規格、型號、質量、原價和凈值、銷售區域、承銷商、商品銷售的網點分布、銷量、平均進貨周期、結款信譽度等,進而保障金融機構貸款后收款的安全。交易額破1000億大關,這個振奮人心的數字預示著湘潭金融機構發展充滿活力,可以為物流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提供支撐。
四、湘潭市物流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思路
(一)政府層面。1.宣傳物流金融理念。湘潭市可以通過湘潭市物流協會、政府政策、其他地區成功開展物流金融業務案例等方式宣傳物流金融業務理念。宣傳主要對象是物流企業、金融機構、中小企業,尤其是大型物流企業像云通物流服務有限公司、湖南湘鋼鴻盛物流有限公司、湖南天士力民生藥業有限公司。2.加強制度建設。加強制度建設,可以為湘潭市物流金融業務的發展提供一個很好的環境。當前,應完善現行的物流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物流金融業務在湘潭法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現階段,湘潭市關于物流金融業務的法律法規方面的描述還是空白。因此,制定一部專門的、系統的針對湘潭市物流金融業務管理的法律法規很有必要。隨著國家層面物流金融監管法律《動產質押融資監管服務規范》《動產質押監管企業評估指標》的出臺,湘潭市應緊跟步伐,加快對物流金融監管環節的立法,保證質物監管有法可依,加快開發質物登記和公示平臺,提高質物監管的透明度公信力,強化物流及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快完善征信體系,提高其靠性、完整性。3.通過財稅政策予以支持。政府應該要加強對物流企業、銀行對物流金融業務的支持。比如加強對物流園區的建設、對物流金融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對信息設備的配備等提供補助。對物流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規定利息費用和管理費用的上限,保證中小企業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貸款。由湘潭政府對物流企業和銀行的服務型業務價差進行補貼,可謂一舉兩得。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勵物流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物流金融業務這一新型業務模式,給他們帶來利益創收,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經營風險,并且可以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緩解了貸款難的困境。其次,可以發揮政府性引導基金的作用,比如建立湘潭市物流金融業務開展的政府引導基金,專門對這一新型領域進行資金方面的支持,通過這一杠桿作用,來為物流金融業務的開展提供更大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從稅收政策方面予以支持,比如物流企業新增的提供倉庫監管效率的設備,可以采用加速折舊的方式,對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物流企業按20%的低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物流企業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物流金融業務中涉及到的利息收入、管理費、服務費可采用即征即退的方式進行征收等。(二)企業層面。1.從代收貨款業務入手。代收貨款業務是指物流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傳遞實物服務的同時,幫助供方向買方收取現款,然后將貨款轉交投遞企業并從中收取一定費用的業務。代收貨款模式是物流金融業務開展的初級階段,從盈利來看,它直接帶來的利益屬于物流企業,同時廠家和消費者獲得了更加便捷的服務。湘潭物流金融業務的開展可以先從簡單的代收貨款業務方面做起。2.重點開展倉單質押服務。物流企業與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簽訂合作協議,中小企業日常關于物流方面的業務可以交由物流企業負責,在需要貸款的時候按照物流企業配送貨物的價值評估,然后物流企業開立專用倉單,簽章后,代中小企業將倉單交付金融機構提出倉單質押貸款申請。金融機構審核確認后,簽訂貸款合同和倉單質押合同,按照倉單的一定價值放款至中小企業的監管賬戶,待中小企業還款后物流企業收到還款單便移交貨物質押權。3.保兌倉服務。保兌倉服務模式主要涉及四方參與人:供應商、經銷商、物流公司和金融機構。在開展保兌倉業務時,允許“先有票后有貨”,即允許在經銷商繳納保證金的前提下,金融機構先行開立銀行承兌匯票,然后供應商向指定倉庫發貨,隨著中小融資企業分批次償還貸款,金融機構釋放相應的貨物直至合同到期或執行完畢。必要時,作為票據接受方的供應商承擔期末存貨的回購義務。
五、結論
本文以湘潭實地考察數據為依托,以物流金融業務開展條件為線索,從湘潭物流業發展大局出發,調查了湘潭多家物流企業、中小企業,經研究發現得出湘潭市擁有肥沃的土壤供湘潭物流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結論:一是湘潭市物流業發展已相當成熟。二是湘潭市物流企業高層對新商業模式創新充滿信心和支持。三是湘潭市中小企業面臨貸款難的窘境。四是湘潭市有多所高校培養物流專業性人才。五是湘潭市物流協會對物流金融業務理念充滿熱情與歡迎。六是湘潭市政府鼓勵新型商業模式引進。由此可知,只要在湘潭市政府與物流協會和各方組織的積極引導下,物流金融業務理念很快便可以深入湘潭市各物流企業、中小企業。其中的利潤點與開展優勢和效益將會突顯物流金融業務在湘潭開展的前景是相當的可觀,湘潭市物流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已成必然。
參考文獻
[1]吳曉求.互聯網金融[J].財貿經濟.2015(8):77-85.
[2]潘衛紅.我國物流金融業務模式創新思考[J].商業經濟研究.2016(24):146-150.
[3]董鵬.“互聯網+”時代物流金融暢想[J].時代金融.2015,(7):46-47.
[4]汪傳雷,王棟梓,劉蘭鳳.在線供應鏈金融中物流企業績效評價研究[J].物流科技.2015,(5):38-43.
[5]王剛.物流金融法理學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8):191-192.
[6]趙燕歌,徐靜珍.京津冀協調發展中的物流金融服務創新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2015,(4):34-37.
作者:謝端軍 熊 健 單位:湖南工程學院管理學院
- 上一篇:物流企業配送模式研究
- 下一篇:物流企業創新發展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