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主體性管理模式分析

時間:2022-06-27 09:29:33

導語:學生主體性管理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主體性管理模式分析

一、背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普遍出現了教育民主化的浪潮,為擺脫高等教育出現的財政危機、學生來源危機、質量日益下降危機、公眾信任等多重危機困境,美國等西方國家著力進行高等教育的改革,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不同天賦、目的、個性學生的多樣化需要,讓學生自主選擇、自我負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成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民主化的重要內容。當今世界,美國大學模式基本上引領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代表著大學組織發展的方向。

二、理念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每個人先天素質的差異性,所處環境的不同,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個性;不同的學生在學習同一內容時,實際具備的認知基礎和情感準備不同,學習在客觀上也存在個體差異性;作為現在教學組織基礎的班級授課制在照顧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性上先天不足,致使很多學生的學習不是從自己現有的基礎和自身的需求出發,結果導致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吃不了”,有的“不愿吃”,有些學生根本不知從何“入口”。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從哲學上看。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從事自覺的活動,駕馭人自身的發展,在認識世界的同時能動地改造世界。教育活動必須讓學生以其自身發展的主動意識參與全過程。讓學生在接受外部影響的同時,主動挖掘自己的內在潛力,促進多方面素質的提高。從心理學上看,教育實踐和研究表明,學習的基本因素是有兩大系統構成的。一個是認知系統,主要體現在智力因素上;另一個是情意系統,主要體現在非智力因素上。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主動權基本上掌握在學生自己手中,有賴于價值觀的確立和反復的訓練。從教育學基礎上看,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修身的觀點,除了強化課堂書本知識體系的學習之外,應盡可能搭建類職場環境平臺,站在他們前面引導,站在他們旁邊輔導,站在他們后面督導,促使他們當好教育和學習實踐活動的主人。建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大學學生管理模式,在教育過程中時刻要以學生為中心,每一個環節都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為直接目標,搭建系列化的類職場活動平臺,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三、平臺

我們提出“學生主體性”的管理模式,并不是以往的工作不重視或者不強調學生主體,相反,更加突出的高舉學生主體性的旗幟,據此探索管理育人最優的實現途徑,更好的服務教育教學培養活動。在實踐這個理念過程中,核心的是必須建立一個可操作的、便于落實為教育教學實踐的平臺體系,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高度融合。(一)環境育人建構平臺。1.公民意識培養:在校道、操場、草坪等等校內公共場所劃分各學院文明責任分區,以班組為單位“領養”管護,倡導環保理念,美化校園環境,提升文明素養。2.人文素質大講堂:邀請各方名家,持續開展各類人文與科技知識講座,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3.黨團活動:黨支部組織生活(民主生活會、黨員評議、支部活動等)、組織推優,指導團支部、班委會開展班團活動,協助組織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等。黨員與團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發揮黨員和優秀團員在學習、工作、活動等方面的先鋒模范作用,引導優良校風、學風。(二)個性發展與個性興趣發展展示平臺。1.心理健康教育:朋輩心理輔導、心理健康課程開設、心理健康主題活動、發展輔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實施心理危機“三預”工作。2.科技文化藝術節:以科技創新著眼點,注重學生實踐能力,活躍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藝術思維和人文素養,發揮激勵和表彰功能推進高水平項目的突破。3.校園晨讀:面向新生,以晨讀為途徑,以班級(組)、自主學習團隊等為實施對象,以英語、文學、傳統文化經典為誦讀內容。倡導早起習慣,克服貪睡陋習,服務課堂教學,鍛煉語言表達能力。4.各類文體活動組織、協會:完善學校各類體育運動、藝術協會組織規程,強化學生自主管理與自主活動,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水平。(三)專業知識學習支持平臺。1.自主學習團隊:根據考研、考證等各種不同的顯性需求,成立跨年級、跨專業、跨學科的各類自主學習團隊,使之成為大學生學習的基本組織單位,一個資源共享的幫扶平臺,提升學生互助式、自主式學習能力,實現學生顯性目的。2.學習支持中心:以專業導師、職業導師、學生志愿者為主體的學業咨詢支持機構和資源服務中心,服務學生自主學習和學業發展、職業發展。(四)通用能力開發平臺。1.通用能力與素質拓展項目:通過應用文寫作、讀書協會、計算機信息處理大賽等,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等能力。2.挑戰杯、數學建模等各類競賽:招標相應的團隊,組織不同屆別的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定期舉辦的賽事,以賽促學,提升學校形象。3.核心能力訓練團: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中心,有針對性地培養培訓學生適用于各種職業和崗位變換的職業核心能力,服務于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全校分層推進。(五)職業意識養成與職業規劃平臺。1.專業前瞻行動計劃:面對新生,在入校伊始就明晰本專業的職業崗位群和職業定位,確立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積極性是大一新生第一學期的活動重心。從迎新開始組織,建立學生的學校認同、專業認同、發展認同。2.職業規劃大賽:主要面向二三年級學生,結合專業特點和職業志向進行比賽形式的自我規劃和定位,提升就業指導客觀效果,結合國家和全省比賽,以賽代學、以賽代訓,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3.職業發展綜合課程:整合“三課”主體內容,加強學校針對性,突出應用性,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一體化,強化職業意識養成效果,提升思想道德、文明意識的職業性向。(六)創新創業與社會實踐體驗平臺。1.大學生創業園:利用創新創業園面向全校篩選科技創新、創業項目,組織創業團隊,實操實練激發創新意識。2.校園模擬市場:面向全體學生,服務大學生創新科技園項目篩選,激發創新意識,鍛煉創業能力。3.寒暑假社會實踐:整合既有的實踐項目,形成特色和品牌,鍛煉學生自我。4.校園勤工助學崗:拓寬助學渠道,規范申請、招聘、最終確定的環節和過程,發揮教育功能,建立學校認同,服務學校發展,勤工助學管理實踐教育化,讓學生借此熟悉就業求職和招聘的相關環節。

參考文獻:

[1]盧屏,吳嵐.略論美國學生事務管理[J].人民論壇,2011(5):244-245.

作者:陳峰 單位:廣東白云學院學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