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資產信息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1-17 03:31:20

導語:高校資產信息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資產信息化管理論文

1高校資產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所謂的信息化,指的是社會經濟結構從傳統的以物質和能源為核心向以信息知識為核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需不斷借助先進的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實現信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以此來提升信息利用效果,而信息化管理則主要包括了兩大層次內容,分別是管理的信息化和信息化數據的管理[1]。針對高校資產的實際情況,學校應盡快建立起完善的資產信息化管理系統,一般情況下其主要囊括了三部分內容,即土地管理、采買管理和資源管理。通過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統,以向相關的管理人員提供信息查詢、分析和整合等服務,從而為高校資產的管理工作提供堅實的信息支持。

2推動高校資產信息化管理的具體策略

2.1發揮校園網絡作用。當前,絕大多數的高校都已建立起了內部的校園網絡,因此,在進行資產信息化管理過程中,便可充分發揮校園網絡的應用優勢,即校園網絡具有強大的信息服務功能,管理人員可利用網絡對資產信息進行實時地收集、分析、處理、儲存、傳輸和利用,其具有不可比擬的準確性和實效性特點。通過應用校園網絡對內部資產實施動態式管理,不但可大大提升資產管理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而且也能有效增強其動態性和及時性,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對于資產管理工作的監督力度,即學校相關部門都可應用校園網絡參與到資產管理工作之中并對資產去向進行監督,以此來規避以往資產管理中存在問題的出現。但在這過程中,高校相關管理人員也應做好對校園網絡的把控工作,即應針對不同部門的實際工作要求,調整使用權限,即各個部門的教職工人員只能在限定權限內對學校內部的資產信息進行訪問和查詢,如此一來,既加強了對校園資產管理工作的監督力度,避免不法利用行為的出現,又增強了學校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提升了資產管理工作的效率。2.2健全資產信息平臺。要想在真正意義上地實現高校資產的信息化管理,最為關鍵的就是院校結合自身資產狀況建立科學合理的資產信息化管理平臺,其所能提供的服務主要有資產信息查詢、信息整合、數據清查、信息改動以及數據上報等。與此同時,高校也應緊跟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不斷健全完善內部的資產信息化管理平臺,在這一過程中,學校應及時購入先進的軟硬件設備,以此來優化系統呈現,拓展系統功能,而這樣做的最主要目的乃是解決在發展過程中內部所出現的新的資產管理問題,為高校的資產管理工作提供強而有力的平臺支持,進而增強學校的綜合資產管理能力,從而實現高校資產的優化管理與配置。2.3完善系統功能模塊。高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資產情況,在資產信息化管理系統中架構相適應的功能模塊,通常情況下,系統功能模塊主要包括了三大部分內容,即土地房屋功能模塊、設備設施功能模塊以及校園網絡功能模塊,通過實現管理系統功能的細化,以此來提升管理系統的應用效果。與此同時,院校也可對各個功能模塊進行進一步地細化,如設備設施功能模塊可劃分為基礎設施、教學設備以及電氣設備等模塊,土地房屋模塊則可劃分為行政樓、教學樓、圖書館以及學生宿舍等模塊,以此來簡化相關管理人員的工作流程,大大提升了高校資產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2]。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設備采買管理,這一部分是內部資產的主要走向,因此高校也應在資產信息化管理系統中對其進行細化,即申請、批復、采買以及協議管理等模塊,以此來保證高校資產的優化配置。2.4轉變傳統管理觀念。首先,學校應積極轉變自身傳統的管理觀念,提高對資產信息化管理的重視程度,推動符合高校資產實際管理需求的資產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立,為其提供有力的資金和制度保障。其次,高校應加大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定期開辦以信息化管理為主題的培訓活動或者舉辦與資產管理相關的專題講座,以此來有效提升管理人員的信息技術水平和資產管理業務水平,提高管理人員對信息化管理的重視程度,引導管理人員樹立信息化管理意識。最后,院校也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相適應的權責到位制度,將高校資產信息化管理工作細分到各個部門和人員身上,以提升各個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進而推動高校資產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資產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總而言之,推動高校資產信息化管理,對于統籌配置高校資源、提升內部資產利用效率以及提高學校綜合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要想切實實現高校資產的信息化管理,院校相關管理人員應積極轉變自身管理管理,不斷健全內部的資產信息化管理平臺,以來推動高校資產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探討“互聯網+”助力高校資產管理信息化新發展——基于2016年資產清查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19):8-9+3.

[2]唐榮華.淺議互聯網時代的高校資產管理的信息化建設[J].改革與開放,2014(24):94+96.

作者:張萍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