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洞施工廢水處理與工藝
時間:2022-01-27 09:00:29
導語:隧洞施工廢水處理與工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水利工程施工規模大幅擴大。但是,在水利工程的施工會對自然環境造成重大影響,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施工廢棄物的處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隧洞施工廢水處理方法與工藝做了具體的探討。
[關鍵詞]隧洞施工;廢水處理;工程概況
在水利工程隧洞施工中,往往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其主要包括隧洞開挖、支護產生的施工廢水、隧洞涌水、混凝土拌和產生的廢水以及生活廢水等。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必須采取適當的廢水處理方法,從而較好地保護施工區水環境及生態環境。
1工程概況
黔中玻利2#施工支洞為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總干渠C5標的施工臨時工程,長度為428.069m,斷面為城門洞型,斷面尺寸為4.5m×4.5m,隧洞底坡為6.76%。總干渠C5標起點為總干渠C4標末端,即玻利隧洞1#施工支洞和2#施工支洞中間,終點為楊柳2#渡槽進口。樁號從總干40+699~51+250,全長10.551km。中間焦家渡槽及進口段渠道(總干44+900~46+080段,長1180m)屬總干渠高大跨渡槽C2標,青年隊渡槽(總干46+781~47+750段,長869m)、塔山坡1#渡槽(總干48+200~49+040段,長840m)屬總干渠高大跨渡槽C3標。總干渠C5標全長7662m,建筑物主要包括明渠10段2136m(含漸變段長133m)、隧洞2條長4011m、渡槽4座長932m、倒虹管1座長583m。該標段設計流量為19.223~16.369m3/s。
2巖溶水文地質條件
輸水線路沿線地表水系與區域構造一致,呈NE流向,沿線地下水以相鄰溝谷為排泄基準面。在C3mp、C2hn、C1b、P1m、P1q、T1y、T1-32g碳酸鹽巖分布地段,巖溶發育,地下水為裂隙溶洞水與溶洞裂隙水。在P1L、P2L碎屑巖分布地段,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沿輸水線路碳酸鹽巖廣泛分布,地表落水洞、洼地、巖溶槽谷大量發育、深部與巖溶管道貫通,地下水埋藏深(20~80m)。根據巖性組合、巖溶發育特點等,線路巖溶水文地質條件如下:2.1玻利槽谷至焦家寨二迭系———三疊系碳酸鹽巖廣泛分布,沿線地表落水洞、洼地、巖溶槽谷大量發育,深部與巖溶管道貫通,地下水埋藏深(20~80m),與輸水線有關的大型巖溶現象主要有:S3巖溶管道及大泉。S3巖溶管道及大泉發育于T1y灰巖中,長約80m,走向S64°E,與玻利隧洞近于平行,相距3~12m,出口巖溶大泉高程1222m,低于隧洞出口高程(1296.69m)74.69m,流量40~50L/s。沿線洼地、落水洞高程為1347~1369m,依據泉水出露高程及泉水為下降泉,推測巖溶管道發育高程低于隧洞底板60~75m。2.2焦家寨以后地段位于地表分水嶺附近,地形平坦開闊,地下水埋藏淺(10~30m),三疊系碎屑巖、泥質白云巖、泥質灰巖等大量分布,巖溶發育弱,主要表現為淺碟狀洼地,少量落水洞、巖溶泉。
3施工支洞廢水處理方法及工藝
由于施工支洞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在施工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廢水。施工單位先是用潛水泵將洞內廢水抽出排至洞口外的小河流,污染了地表水環境。小河流下游分布有村寨,并以小河流為飲用水源。為避免因環境污染引起群體性事件,施工單位修建了沉淀池處理廢水,但效果較差,不能達標排放。基于此,本文決定采取“沉砂→混凝→沉淀”廢水處理工藝。3.1廢水處理工藝設計原則及參數3.1.1廢水處理工藝設計原則本設計遵循以下原則:①盡量利用現有的沉淀池;②盡量利用現有征地。3.1.2設計參數1)水量。2012年3月1日實測廢水排放量0.003m3/s,2012年6月14日實測廢水排放量0.008m3/s。設計最大廢水處理量Qmax=840m3/d=0.010m3/s。2)水質。2012年4月14日實測廢水pH=8.3,SS濃度=2995.00mg/L(見附件1)。設計最大SS濃度=3500mg/L。SS主要成分為無機煤(矸)粒、砂粒、土粒。3)排放要求。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SS濃度≤70mg/L。3.2處理工藝設計根據廢水水質和排放要求,廢水處理工藝采用:沉砂→混凝→沉淀。廢水中較粗的無機煤(矸)粒、砂粒、土粒比重大,經自然沉淀即可分離;細微的粒子和膠體需要混凝形成“礬花”后沉淀去除。構筑物主要有沉砂池1座、絮凝池1座、沉淀池1座和干化場1座。3.2.1沉砂池1)沉砂池的種類及選擇。由于施工支洞廢水產生量相對于城市污水很小,本工程采用的沉砂池為臨時構筑物,施工結束后需要拆除,并考慮利用現有1#沉淀池,故選擇平流式沉砂池。通過沉砂池,能夠對施工廢水的水質、水量進行調節,發揮廢水處理設備正常功能,廢水中比重大、顆粒大的泥沙可在池中沉淀。2)平流式沉砂池設計計算。流速v=0.003m/s,流行時間t=1667s;長度L=v•t=5m;水流斷面面積A=Qmax/v=3.00m2;有效水深h2=1m;池總寬度B=A/h2=3.00m。現有1#沉淀池凈空長5.00m,寬3.00m,深1.60m,壁厚0.40m,結構為漿砌石,滿足要求。利用現有的1#沉淀池作沉砂池,進水端設置底孔式入流裝置進行消能和整流,出水端采用溢流式集水槽進行整流。底孔式入流裝置采用薄鋼板制作,為L型,長3800mm,寬420mm,高300mm,底孔寬50mm,間隔150mm。拆除已砌的3層磚,重新砌4層,壓住入流裝置。沉砂池內的砂粒在施工支洞內停抽廢水時,用挖掘機清掏至旁邊的干化場。3.2.2絮凝池1)混凝劑及投加。凝聚劑選擇堿式氯化鋁(粉劑)、絮凝劑選擇聚丙烯酰胺(水解產品,合格品)(粉劑),二者同時投加。投加方法采用濕投法,投加方式采用重力投加。投加藥劑量很小,溶液池和溶解池(攪拌池)合二為一。堿式氯化鋁投加量YPAC=500mg/L,聚丙烯酰胺投加量YPAM=0.4mg/L;堿式氯化鋁溶液濃度NPAC=20%,聚丙烯酰胺溶液濃度NPAM=20%;每日調制次數n=1。堿式氯化鋁溶液池和溶解池容積:WPAC=YPAC•Q/(417NPAC•n)=500•0.010•3600/(417•20•1)=2.158m3,容積較小,采用人工攪拌。聚丙烯酰胺溶液池和溶解桶容積:WPAM=YPAM•Q/(417NPAM•n)=0.4•0.010•3600/(417•20•1)=0.002m3,容積很小,采用人工攪拌。由于水量和水質變化,堿式氯化鋁和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投加量實時人工調節,以絮凝池產生良好的絮粒為宜。堿式氯化鋁溶液池和溶解池采用磚砌結構,外直徑1880mm,深1200mm,壁厚240mm,底板厚100mm,底部用PVC管接至沉砂池出水堰。上置聚丙烯酰胺溶解桶,容積0.002m3,用醫用點滴管虹吸至沉砂池出水堰。2)混合。混合方式采用水力混合。3)絮凝。采用往復式隔板絮凝池。反應時間T=30min,總容積W=QT/60=0.010×3600×30/60=18m3。現有2#沉淀池凈空長4.00m,寬3.50m,深1.60m,容積22.4m3,結構為漿砌石,利用其作為絮凝池,滿足要求。在池內新砌5塊單磚隔板,池表面加砌1層磚。3.2.3沉淀池1)沉淀池的種類及選擇。沉淀池一般分平流式、豎流式和幅流式。每種沉淀池均包含5個區,即進水區、沉淀區、緩沖區、污泥區和出水區。沉淀池各種池型優缺點和適用條件見表1。本工程采用平流式沉淀池,利用現有3#沉淀池。2)平流式沉淀池設計計算。現有3#沉淀池長4.00m,寬3.50m,深1.60m;4#沉淀池長4.00m,寬3.50m,深1.60m。利用其作為沉淀池。已征地范圍內,沉淀池長度還可以增加13.00m,池長可達20.00m。沉淀時間T=0.55h,池內平均水流速度v=10mm/s,池長L=3.6vT=3.6×10×0.6=20.00m。擴建沉淀池后長度滿足要求。現有3#、4#沉淀池和擴建沉淀池表面新砌3層磚。沉淀池內的污泥用吸泥泵抽至干化場。3)吸泥泵。吸泥泵常用的有臥式污水泵、立式液下泵和潛水污泥泵等,吸泥泵的種類及使用條件見表2。選擇潛水污水泵,泵體及電機潛于水下,可以有效防止噪聲污染。沉淀池一般不需人體直接接觸廢水,觸電風險很小。3.2.4干化場干化場長8.00m,6.00m,高0.70m,結構采用磚砌,底層鋪礫石,厚度200mm。采用DN200PVC排水管,接至沉砂池入流裝置。沉砂池的煤(矸)粒、砂粒、土粒和沉淀池的污泥在干化場中干化后,及時運至渣場堆置。
4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黔中玻利2#施工支洞的實際廢水水質與排放要求,主要采用了“沉砂→混凝→沉淀”工藝,一方面其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沉淀池,經濟效益好;另一方面,該工藝處理效果優異,有效減弱了水利工程施工對于生態環境不利影響。
作者:譚華鋒 單位: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
[1]陳培帥,季鐵軍.絮凝劑在隧道施工廢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J].公路交通技術,2012(2):138-140.
[2]趙福成.淺談隧洞施工污水處理技術[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4,34(10):56-58.
[3]祝捷.引漢濟渭工程輸水隧洞施工廢水處理工藝研究[J].鐵道工程學報,2014(6):109-113.
- 上一篇:水庫大壩安全監測自動化技術探究
- 下一篇:暖通空調節能技術在建筑工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