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結構論文:工業結構與視角探究

時間:2022-02-20 05:16:58

導語:工業結構論文:工業結構與視角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結構論文:工業結構與視角探究

本文作者:黃海天何駿工作單位:上海大學

泛長三角區域的工業發展

泛長三角區域各省市的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見表1)。2000年來,泛長三角區域各省市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呈逐年遞減態勢,體現了泛長三角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也為該區域工業的升級和聯動奠定了良好基礎。從第二產業發展現狀來看,泛長三角四省市風格各異。江蘇省和浙江省第二產業占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兩省的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均居于50%以上。上海市近年來逐步從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2009年上海市的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下降到40%以下,但是上海市在大力發展服務經濟的同時,也提出了向先進制造業邁進的目標。相比之下,安徽省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較為落后。近年來,安徽省越來越重視第二產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工業,規劃開發各類工業園區及基地。2009年安徽省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4.88:48.77:36.35,出現了逐步優化的態勢。泛長三角各省市工業已具備優勢互補、產業協同的態勢。從就業結構而言,上海市的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略有下降,從2000年的42.84%下降到2009年的37.4%,這與上海市第三產業就業人數迅速上升密切相關。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的第二產業發展較快,推動了就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其中江蘇省第二產業就業人員逐漸取代第一產業的主導地位,2000年第一產業就業占比為42.22%,第二產業為29.71%;到了2009年第二產業就業占比則為44.77%,第一產業為19.77%,并且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仍呈上升趨勢。浙江省的第二產業也逐漸成為就業結構中的支柱產業,就業人數穩步攀升,2000年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為30.87%;2009年為46.94%。安徽省近年的第二產業雖然獲得了較為顯著的發展,但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仍占絕大多數,這是由于安徽省農業人口比重較大所導致的。安徽省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已從2000年的15.78%上升至2009年的28.23%。可見,就整體而言,2000年以來泛長三角區域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呈現平穩發展態勢。江蘇省和浙江省第二產業占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上海市正向先進制造業努力,安徽省第二產業相對落后,但已經呈現出明顯優化的態勢。

泛長三角區域的工業結構

(一)工業結構區域工業結構關系是指區域內各地區工業之間相互聯系的緊密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對該區域經濟長遠發展的影響⑤。工業結構關系可以分為互補型關系和競爭型關系。互補型的工業結構關系發生在產業結構存在差異的地區之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地區能夠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形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互補機制;競爭型的工業結構關系則正好相反,通常是各地區由于產業結構趨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資金、人才、技術、資源等要素的需求也會趨同,從而形成激烈競爭的局面。本文采用相似系數⑥來分析滬蘇浙皖之間工業結構關系。相似系數的具體計算公式為:Sij=∑nk=1XikXjk/∑nk=1X2ik∑nk=1X2槡jk(1)公式(1)中,Xik為i地區k工業部門工業總產值/i地區各個工業部門工業總產值之和,Xjk為j地區k工業部門工業總產值/j地區各個工業部門工業總產值之和。本文選取滬蘇浙皖各個工業部門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來進行相似度的計算。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以及行業的特性,計算32個規模以上工業行業,從而考察泛長三角各地區的工業結構關系。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的32個工業行業的總產值比重見表3。根據滬蘇浙皖32個工業行業的產值比重數據,計算各地區的相似系數矩陣,見表4。從表3可以看出,上海和江蘇的工業結構相似系數最高,為0.9031,浙江—江蘇次之,其次為安徽—浙江、安徽—江蘇;安徽和上海的工業結構相似系數最低,為0.6471,這兩個地區的工業互補性較高。根據工業結構相似系數的計算結果,總結出判別臨界區間,對這四個地區的工業結構關系進行判別,判別結果見表5。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泛長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和江蘇存在較為顯著的產業同構現象,地區主導產業都是以電子通信、化工、裝備制造等為主;江蘇和浙江的工業競爭不是十分激烈;上海和浙江、安徽和浙江、安徽和江蘇之間的相似系數不是很高,存在一定的互補關系,在某些領域合作潛力較大;上海和安徽的相似系數較低,屬于強互補型,工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二)工業結構發展趨勢利用2005年滬蘇浙皖32個工業行業的總產值進行計算,得出該年的相似系數矩陣,通過對相似系數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找出各地區之間工業結構關系的發展趨勢。見表6。將2005年和2009年的工業結構相似系數矩陣進行比較,呈現明顯變化的是上海—浙江的相似系數,從2005年的0.6554升至2009年0.7005,工業結構關系從強互補型轉變為一般互補型。出現上升的還有江蘇—浙江,說明這兩個地區的工業結構在近年來出現趨同現象。另外,江蘇—安徽、浙江—安徽的相似系數出現上升,說明安徽與蘇浙兩省的互補關系已逐漸減弱。下降的則為安徽—上海、江蘇—上海,說明安徽和上海在工業結構上的互補態勢正日益增強,而江蘇和上海仍保持在強競爭型的局面,但競爭激烈程度稍有減弱。

泛長三角區域的工業集聚

下文通過產業集聚指數來分析泛長三角區域的工業集聚狀況。產業集聚指數是分析區域產業集聚的動態指標。假設考察周期為[0,t],有n個地區m個產業,j地區的i產業起初和期末的產值分別為qij0和qijt,Aijt為j地區i產業的集聚指數,計算方法如下:Sijt=tqijt/qij槡0-1,Sit=t∑nj=1qijt/∑nj=1qij槡0-1,Aijt=Sijt/Sit。其中,Sijt為考察期內j地區i產業產值的平均增長速度,Sit表示整個區域范圍內i產業產值的平均增長速度。1.當Sit>0,說明i產業在該片區域處于成長階段,此時若Aijt>1,則表明i產業在j地區的發展速度超過區域平均水平,j地區i產業在區域內具有比較優勢,且i產業正向j地區集聚;若0<Aijt<1,則表明i產業在j地區也在增長,但其增長速度小于區域水平,不具備比較優勢;若Aijt<0,則說明j地區的i產業已出現萎縮。2.當Sit<0,說明i產業在該片區域處于衰退階段,此時若Aijt<0,則說明i產業在j地區仍處于增長階段;若Aijt>0,則表明j地區的i產業也出現了衰退。分別選取滬蘇浙皖各個工業部門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進行計算。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以及行業的特性,計算32個規模以上工業行業以及建筑業。以2005年為期初,2009年為期末。計算結果見表7。由表7可知,上海市各細分工業行業產業集聚指數不高,基本處于泛長三角區域最低水平,有的傳統行業如采礦業(-0.60)、紡織業(-0.22)和化學纖維制造業(-0.68)等行業已步入衰退階段。上海的專用設備制造業(0.74)集聚指數相對較高,目前上海正向以高端專用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方向邁進。江蘇省的產業集聚指數略高于泛長三角區域的平均水平。高耗能、高污染及產能過剩的家具制造業(0.39)、食品制造業(0.46)等行業有所萎縮。科技含量較高的通用設備制造業(0.79)、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0.90)、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23)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0.92)等產業集聚指數高,集聚明顯。浙江省的產業集聚指數基本保持平均。浙江省運用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優勢產業,使得紡織化纖、皮革、塑料、金屬加工及制品等技術創新能力居全國領先水平,骨干企業的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安徽省的工業從絕對量上雖與長三角兩省一市存在較大差距,但增長速度較快,體現在產業集聚指數較高,如采礦業(1.19)、農副食品加工業(1.20)、食品制造業(0.91)、飲料制造業(0.72)等。近年來,安徽省正處于工業化快速推進階段,傳統工業保持高速增長,形成了以合肥、蕪湖、馬鞍山等為主的汽車產業集聚區,以沿江石化和精細化工、沿淮煤化工為主的化工產業集聚區,以合肥、蕪湖、滁州等為主的家電產業集聚區,以安慶、淮北、銅陵、阜陽等為主的服裝產業集聚區等⑦。這些集聚區的形成助推了安徽省近年來工業的快速增長。

以滬蘇浙皖為范圍的泛長三角區域已發展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泛長三角區域以3.65%的土地面積,實現了全國GDP總量的22.60%。江蘇省和浙江省第二產業占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50%以上),上海市正在努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安徽省正在朝著工業強省邁進。滬蘇浙皖應充分根據各自的工業結構與集聚優勢進行準確定位,并加強縱向和橫向分工與協作。就縱向而言,上海主導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江蘇省以設備制造業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為主;浙江省以紡織等傳統加工業為主導;安徽仍處在工業化較初級階段,工業發展多以資源優勢為依托,重點發展采礦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等。橫向而言,結合滬蘇浙皖的工業結構關系,上海市和江蘇省工業屬于強競爭關系,存在產業同構現象。建議上海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業;江蘇省重點發展中高端設備制造業。由于上海市與安徽省存在強互補關系,上海應該與安徽省進行廣泛合作,使安徽省成為上海的能源及原材料供應地和加工基地。安徽省可以與上海在資本—資源密集型產業、初—深加工產業等方面進行多層次的協作。此外,上海和浙江、安徽和浙江、安徽和江蘇之間的相似系數不是很高,存在一定的互補關系,在傳統制造業、設備制造業、加工業等領域合作潛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