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工業發展路徑探究

時間:2022-01-29 10:33:59

導語:校企融合工業發展路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企融合工業發展路徑探究

一、現階段校企融合存在的缺失

為了“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更好實現和地方“4+2”現代工業的有效推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儲備至關重要。職業學校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先鋒部隊,提高人才的“含金量”一直是我們不斷研究的課題。校企融合,互通供需,共同培養是一條有效途徑。但現階段校企融合還不夠深入,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缺失:(一)校企雙方認知不足。校企融合的長效開展必須建立在學校和企業雙方認知共融、觀念匹配的基礎上。但目前校企合作大多還處在一種索求合作的狀況:職業學校普遍積極推進,而企業相對有顧忌,合作難以深入開展。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職業學校的宗旨是培養滿足企業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因此,在考慮實訓教學質量的前提下,主動推進和實踐校企合作,而企業只是被動參與;另一方面企業以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為價值追求,大多數企業認為校企合作是教育部門的事,不屬于他們的職責范圍,部分企業只會在生產需要的情況下,才會考慮與學校合作,這樣的合作只流于表面。在科技和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校企融合應該是在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參與下職業學校與企業兩個主體的社會活動,其良性開展需要雙方在一個工作系統內形成一個有機體,合作共贏發展,從而更好滿足兩個主體各自的需要。在校企合作下,職業學校和企業是共同體,有廣泛的合作空間。(二)運行機制不健全,管理機制未成熟?,F階段校企合作中企業之所以有所顧慮,主要是因為其支出多、責任重、回報少、風險大、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校企融合的直接參與者是學校和企業,但其正常運轉還涉及教育行政、企業主管、財政等部門,沒有完善、有效的機制,校企融合很難深入開展下去,從而導致職業學校培養出的人才與企業需求有偏差。從學校層面看會影響人才培養質量,而從國家層面看會影響我國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地方政府對校企合作的認識與重視程度非常重要,只有充分發揮其協調、指導、規范作用,才能發揮校企融合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在相關校企融合的法規和培訓條例制定方面,可以參照德國“雙元制”的成功經驗。“雙元制”教育不僅有國家層面的法規制度、學校的教學計劃和企業的培訓條例,還有監督機制,系統而科學。

二、構建支撐平臺

(一)專業建設委員會。職業學校各專業培養的人才要想很好地對接企業和崗位,其所開設的專業課程內容必須與企業的崗位工種很好地銜接,同時要結合職業崗位特點和需求,創新實訓教學環境,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體系,這樣才能培養與現代工業發展緊密結合的人才。為此,要組建由專業教師和經驗豐富的業內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合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合理建設課程體系和安排課程內容,更注重直接性的職業經驗。“雙元制”教育的《理論教學大綱》是由德國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根據教學目的、教學范圍、教學內容、時間安排等內容,結合企業現狀研討制定的?!独碚摻虒W大綱》是德國職業教育一個重要的指導性文件,具體實施時各州可根據地方具體情況進行適當改動。專業建設委員會的組建可借鑒“雙元制”的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各地專業學會聚集了職業學校的優秀專業教師和相關專業的行業專家,并與勞動等相關部門有工作往來,在專業委員會建設過程中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專業委員會要在省、市范圍內建立,這樣更有利于協調地區職教資源,與企業進行融合。(二)產教聯盟。各地產業園是由政府主導的地方產業集群區域,職業學校與產業園可以共建各專業特色產教聯盟,在校企深度融合過程中發揮實質性的紐帶作用,為各種校企合作方式搭建相對開放的平臺。通過產教聯盟使校企融合走向集學生的生產性實訓、企業的產品開發、教師的鍛煉和科研及校企聯合的社會服務等“產學研用”一體。產教聯盟將會是一個將不同的利益方進行整合的機構,是校企融合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門的支持和推進;產教聯盟將是校企融合發展的支點,為職業學校和現代工業企業搭建合作平臺,增強了協同發展的有效性。產教聯盟的組建和機能可以參照德國“雙元制”教育的職業資格認證組織實施體系,應該是由地方勞動部門牽頭的專業學會成員及代表政府、學校和企業的各方面人員組成的專家組為具體執行人的組織機制。該專家組反映各方面的共同和不同利益,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三、適應地方,助推“4+2”工業發展的校企融合路徑

在專業委員會參與制訂的適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案指導下,在產教聯盟的推動下,適應“4+2”現代工業發展的技術和人才需要,“產學研”一體化才是校企融合最好的模式。在校企融合的不斷開展過程中,職業學校和相關企業要能逐漸從人才培養中找到合作的結合點,從生產性實訓中找到合作的切入點,從技術交流、服務、研發中找到合作的興奮點,讓校企融合層次更高、走得更遠。通過對職業學校和企業進行調研以及對外省、市成功的校企融合案例分析,目前,為適合本地區職業學校實訓發展需要,助推“4+2”現代工業發展需要的校企融合模式主要有如下幾種:(一)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根據職業學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技能培養相關需求,為滿足技能實訓教學的需求,在專業建設委員會的指導下,由企業在技術、設備等方面提供相關的支持,在職業學校內建立相關專業的實訓基地,通過學生實訓為企業設計和生產相關產品,校企雙方共同完成生產任務,這種校企合作模式能讓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感受生產現場的工作氣氛,同時以生產代替單純的實訓不僅大大提高了學校實訓設備的利用率、減少了實訓耗材的浪費,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校企雙方還可以開展多方面合作。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的合作路徑在很多職業學校的機械、汽修等專業已經開展多年,是滿足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校企合作路徑之一,適合一些設備不足的中小企業或對技術和設備要求不高的生產。(二)企業建立教師工作站。在產教聯盟的協調下,在與職業學校合作的企業建立教師工作站,專業教師可以定期、分批進駐企業參加下企業實踐、帶領學生下企業實踐、對企業開展相關技術服務或參與企業研發。教師工作站的合作模式實現了職業學校專業教師與合作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在理論、技能、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互通。學校方面,培養出了走進課堂能上好專業課,走進現場能獨立生產的優質“雙師型”教師,同時,教師工作站的教師還負責在企業實習學生思想行為管理,工作生活的協調與服務。企業方面,得到高校專業團隊技術服務的同時壯大了生產和研發團隊。教師工作站使校企雙方能及時交換意見,增強了見習實習的實效性,提高了生產和研發的效率。目前,地方職業學校與相關企業已經建立合作互融,如部分職業學校教師帶隊到富士康公司、達方公司等企業實習,職業學校教師到淮安雙環機械有限公司技術服務等,但并沒有建立教師工作站,合作相對不穩定,需要視企業生產情況而定。這種類型的校企融合適合“4+2”現代工業的很多大型、高科技企業。(三)現代學徒制。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校企雙方可以在企業共建共享型實訓基地,成立現代學徒制工作組,重組教學過程,通過工學交替開展教學,讓學徒的企業實訓和課堂學習按一定的時間比例合理結合。參照“雙元制”教育,實施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互聘、互兼”制度,以雙導師育人優化“雙師型”教師育人。根據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合理改進教學管理辦法、教學評價體系、學業評價體系等,通過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通過從“學徒”到“準職業人”,再到“職業人”的連貫轉變過程,真正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半p元制”職業教育的主要模式就是現代學徒制。這種校企深層融合的模式以學生的能力培養、技能培訓為主,其校內理論教學是為企業技能培訓服務的,整個教學過程的內容安排由淺入深螺旋式上升,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效果突出?,F代學徒制在國內很多企業開展得也很成功,如著名的徐工集團與學校合作,共建徐工柔性制造技術學院,歷經10年的合作,逐步探索出特色且長效的“徐工模式”現代學徒制。(四)校企共建技術研發中心。職業學校有人才、智力資源等優勢,企業有設備、平臺等資源,雙方可以積極開展科技合作,共建技術研發中心,以人才培養、技術服務、技術研發為目標結合成密切合作的校企聯合體,通過研究成果共享,雙方協同發展。為之用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同時,促進企業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進而實現校企雙方在工程技術研究、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等方面的互利互贏,更高層次地助推“4+2”現代工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升級。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陳曉明主任曾指出:“職業教育必須進一步促進產教深度融合,而一個著力點就是要對企業重點關切,優化產教對接機制?!笨萍几咚侔l展的今天,職業學校要培養出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學生并提高他們的就業質量,教學內容必須貼近企業生產實際,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而“4+2”現代工業要想向更高層面升級轉型,也要吸收職業學校的技術服務和人才,不僅要供需、資源對接,更要增加優勢和文化對接。校企深度融合是助推經濟發展、互利共贏的模式,構建支撐平臺,探究合適的路徑,促進雙方可持續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王昕明,錢靚.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發展路徑研究與實踐:以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1):16-17.

[2]邢賽鵬,陶梅生.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體系構建研究:基于“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4(29):4-8.

[3]黃巧潔,劉沛強.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3(24):227-228.

[4]王芳,倪勇,任聰敏.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21-125.

作者:花春梅 單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